APP下载

光影中的“狮子山下”

2022-06-22苏涛

环球人物 2022年12期
关键词:狮子山许鞍华小人物

苏涛

《喜剧之王》(1999)是一部讲述小人物逆袭的喜剧片。

在《喜剧之王》(1999)的开头,周星驰主演的片场龙套尹天仇,面对汹涌的大海,大喊道:“努力!奋斗!”这部讲述小人物逆袭的喜剧片,让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被其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打动,并由此引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何谓香港精神?它在战后香港社会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从二战结束后的一片凋敝,到20世纪50年代的恢复;从60—70年代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到80年代跻身亚洲最发达的经济体之列。人口稠密、面积狭小又缺乏自然资源的香港,何以在战后完成令人惊叹的华丽转身?除了毗邻内地、连通东南亚的地理优势,以及国际、区域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还有一点恐怕不能忽略,那就是香港人引以为傲的“狮子山精神”——狮子山,端坐于香港九龙塘及新界沙田的大围之间,据说早在1.4亿年前已形成,狮子的外形至今仍清晰可见。“狮子山精神”概括而言就是20个字: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灵活应变。

“狮子山精神”概括而言就是20个字: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灵活应变。

香港电影工业的崛起就是“狮子山精神”的极佳体现。电影工业基础薄弱的香港,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以区区弹丸之地成为亚洲电影工业的重镇,在60年代一度超越好莱坞的影片产量。香港众多电影创作者都在作品中表现过香港精神,无论是写实性的家庭伦理片,嬉笑怒骂、悲喜交集的喜剧片,或是感伤、怀旧的文艺片,都能令观众体味到“狮子山精神”的不同面向。

可以说,“狮子山精神”既传承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某些因素,又在香港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孕育出新的内涵,逐渐形成了一种最能代表香港的精神气质。它既是一种工作伦理,又是一种生活态度,体现在香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世纪50年代,受制于国际政治局势,香港经济一度低迷,大量移民的涌入更加剧了社会竞争,造成住房紧缺、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香港出现了一批表现小人物“揾食难”的影片。在《危楼春晓》(1953)、《父与子》(1954)、《水火之间》(1955)等片中,主人公依靠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危机,在相互扶持中获得了生活下去的勇气,构成了“狮子山精神”的雏形。

除了这些朴素、深沉的写实性影片,创作者还利用喜剧片等形式,对香港精神做出了有趣的阐释。在《难兄难弟》(1960)中,谢贤和胡枫饰演一对穷困潦倒的难兄难弟。谢贤自杀不成,碰上了胡枫,他们成为搭档,并重新设定了自己的生活。在尔虞我诈的世界生存下来,这对搭档依靠的是一套朴素的哲学:“只要有希望,就会有办法;只要有办法,就会有希望。”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灵活变通的头脑,他们终于时来运转。

许冠文70年代的喜剧片创作,继承和发扬了经典粤语片的传统,在嬉笑怒骂之余,透露出一种夹杂着戏谑和嘲讽的香港精神。他凭借卓越的喜剧才华,对“狮子山精神”中灵活应变、崇尚务实等因素加以艺术的夸张,塑造了一个个“小奸小坏”的港式小人物。尽管有着自私、刻薄、势利、吝啬等缺点,但许冠文总会以一个温情脉脉的结尾,让遭到孤立的主人公得到接纳,变相地完成了对踏实肯干、勤俭克己等正面精神价值的肯定。

左图:《父与子》(1954)剧照。右图:《难兄难弟》(1960)剧照。

进入90年代,周星驰的走红,成为香港影坛一个令无数影迷津津乐道的话题。他的银幕形象折射出内在于香港后现代主义的悖论,不仅戏仿了香港经济发展中种种由赤贫到暴富的故事,而且映射出具有创业精神的港人内在的勤劳与肯干。

较之观众耳熟能详的“无厘头”喜剧片,《喜剧之王》或许不是周星驰作品序列中最突出的一部,却是最令人感慨的一部。这部令人心酸的喜剧片,写尽了小人物遭受的种种白眼和欺侮。身为街坊福利会管理员的尹天仇,抱着成为一名演员的梦想混迹于片厂,争取饰演各种没有台词的小角色;面对周遭人群的嘲讽和蔑视,他不以为意,直到获得大明星娟姐(莫文蔚饰)的赏识。片中张柏芝饰演的舞女柳飘飘称他为“死咖喱啡”(即Care Free的粤语音译,意为“跑龙套”的临时演员),他却一本正经地答道,“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这句反复出现的对白,以戏谑的方式道出了人物对理想的坚守,对专业精神的追求。

相比于男性导演镜头下的小人物奋斗史,女性导演赋予“狮子山精神”另一重别样的光影定格。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许鞍华、张婉婷等为代表的女性导演的崛起,改变了香港电影工业历来由男性主导的局面,以其溫婉含蓄的特质,特别是对情感的细腻刻画、对人生况味的准确拿捏,为“狮子山精神”注入了独特的女性视角。

《女人,四十》(1995)是许鞍华导演的杰作,该片不靠巧合、误会、噱头吸引观众,而是直面生活中的问题。许鞍华以一贯的耐心和自信梳理日常生活中种种有意味的细节,平实中充满人情味和幽默感。

萧芳芳饰演的阿娥精明直率,人到中年的她奔波于家庭、职场之间,处处为家人、公司精打细算。婆婆意外去世后,谁来照顾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公公,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个难题。小叔子一家找尽各种借口,推卸赡养老人的责任,小姑子则对父亲的病情毫不上心,最终,这个重任落到了阿娥身上。

阿娥既是一名干练的现代职业女性,又是一名为家庭默默付出的传统女性。这种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女性特质,恰是“狮子山精神”的最佳写照。导演以宽容的心态生动描摹了因性格、性别、年龄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体现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成熟的人生态度,成就了当代香港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萧芳芳凭借此片荣膺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可谓实至名归。

十多年后,许鞍华执导了小成本文艺片《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以新界的公屋区为背景,用半纪录式的风格表现一对母子的日常生活,看似不经意间勾勒出当代的“狮子山精神”。较之《女人,四十》喜剧化的处理方式,《天水围的日与夜》更为克制、含蓄,全片几乎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对白也少得可怜。许鞍华以少有的克制,细腻呈现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和意味。

《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剧照。

左图:《女人,四十》(1995)海报。右图:《岁月神偷》(2010)剧照。

阿贵(鲍起静饰)是一名寡居的中年女性,在一家超市工作,每天往返于超市和家之间,接触的都是鸡毛蒜皮的琐事。通过人物的讲述,观众隐约得知了阿贵的经历:她14岁就到工厂工作,供两个弟弟读书,默默承担家庭的重任;在丈夫去世后,又独自将儿子抚养成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负担和苦楚,阿贵没有一句怨言,而是以豁达、宽容的态度积极面对。鲍起静以不着痕迹的表演,荣获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对“狮子山精神”的表现,并非写实性影片的专利。充满怀旧色彩的《岁月神偷》(2010)也对“狮子山精神”做出了意味深长的解读。影片通过布景、镜头对60年代的香港进行想象和重塑。主人公罗氏一家人正是“狮子山精神”在不同代際的映现:勤劳肯干的老罗(任达华饰)在巷口经营一家鞋店,罗太(吴君如饰)则精明细致、替丈夫打点一切,长子罗进一(李治廷饰)是新式教育所培养的未来精英,身上体现着奋斗、竞争、向上等意识。

除了这些影片,从《父子情》(1981)对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呈现,到《新不了情》(1993)中街头艺人的江湖漂泊;从《甜蜜蜜》(1996)里的“港漂”爱情故事,到《金鸡》(2002)中小人物命运里倒映的香港故事,不同时代的香港电影总能唤起观众对“狮子山精神”的记忆。

近些年,随着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这座“东方好莱坞”也面临重重挑战,曾经推动香港走向繁荣的“狮子山精神”又被人不断提及。《岁月神偷》的结尾,经历岁月沉浮的罗太说到“做人,总要信”,可谓一语道出“狮子山精神”的真谛:无论生活如何不如意,总有一些信念值得坚守。

猜你喜欢

狮子山许鞍华小人物
狮子山下,香江奔流,紫荆花开正盛——祝福香港,明天更好!
狮子山
明天更美好
许鞍华:年轻人失去了什么?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许鞍华:安静的电影有力量
台湾风云小人物
小人物的活法
《玉观音》与别样许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