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R“预览”未来
2022-06-22李璐璐
李璐璐
在好莱坞科幻大片中畅游是什么体验?或许在不久的将来,AR技术就能帮你实现。
“AR技术是一种显示和交互技术的革新,被誉为GP(类属编程)和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个人移动计算平台。简言之,它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不仅能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还能打破空间、时间等限制,是当前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史晓刚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作为国内首批增强现实(AR)领域的创业者,史晓刚在2015年创立了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带领团队攻克了光栅波导这项核心技术——在一副不到两毫米的透明镜片上,就能看到3米之外摆放了一块100英寸电视屏幕般的效果。因此,史晓刚被誉为“AR领军人物”。“我不愿只做一颗螺丝钉,我想创造更大的价值,小到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大到为国家的科技、经济作出一定的贡献。”史晓刚说。
《环球人物》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石景山的史晓刚的公司,一副副造型各异的AR智能眼鏡陈列在展台上。记者透过一副小巧轻薄的镜片向前看去,眼前3米处立刻展示出清晰巨大的虚拟四维立体星空影像。
“AR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说把一台计算机或者一台智能手机的显示、通信处理等各种功能集成到一副眼镜里,用户通过佩戴这副眼镜,就能在眼前呈现出一块透明的屏幕,可以通过手势、语音进行自然交互。”在史晓刚的畅想中,AR产品可以应用在军工、医药、教育等领域,还能帮助人们享受便利的生活方式。
“AR技术会是多领域一场大的革新。如果我们把这项技术应用到军工上,比如说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佩戴的头盔上,所有你要接收的信息都可以在眼前透明地实时显示:当你看到一个目标——一辆坦克或一辆军车,你就能在不使用双手的情况下通过眼镜第一时间接收到有效信息,这对提高单兵作战能力会有很大帮助。”史晓刚说,“AR技术还可以用在工业方面比如远程维修,或者用在医疗领域比如手术定位导航。它甚至能用于教育——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时,不需要看视频或者课本,而是直接将一颗心脏投射在你面前,用来做相关的仿真实验。虽然AR技术的体验效果还有待验证,但未来一定可以做得非常真实。”
史晓刚还告诉记者,在未来的5至10年内,AR技术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开会时,与会者不用亲临现场,通过AR设备就可以面对面进行顺畅交流;开车时,AR导航将取代传统虚拟导航,计算出更真实、准确的路况。司机也不用瞥眼看导航,在转弯时屏幕上的箭头会直接虚拟显示在路口处;选购家具时,你不用去实体店,而是坐在自己家客厅里,通过AR眼镜看虚拟沙发投射的影像,从而得知它在家中的摆放位置和颜色是否适合……”
人们在展会现场体验史晓刚团队研发的AR智能产品。
央视记者在CES2020消费电子展现场展示AR技术。
以上这一切,都将通过一副薄薄的镜片来实现。“戴上AR眼镜,坐飞机、乘高铁、走路时都可以随时观看,并且边走边交互,随时看到种种虚拟图像。你也能通过它拍照录像,还能实时连线直播,以后不用再低头看手机了。”史晓刚笑道。
史晓刚从小就对科技感兴趣。“我哥哥是电子发烧友,家里有很多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等,我耳濡目染对这些‘玩具’感到好奇。”上高中时,史晓刚开始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他利用单片机编程做了一套可以自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装置,获得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凭借着对科技的热情,史晓刚考入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大二时,史晓刚自主研发了可垂直起降的固定翼无人机,既可以垂直起降,又能兼具固定翼无人机巡航速度快、续航里程远的优势,这项发明获得了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我读大学后依然喜欢科技创新,大学期间热衷参与科技大赛,还担任了校学生科协主席。”
渐渐的,史晓刚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但大学时期没找到合适的创业方向。大学毕业后的史晓刚进入华为从事智能手机硬件的研发工作。偶然间,他听一些前辈提到AR科技,立刻被触动了。“这之前,谷歌公司发布了一款产品——Google Glass即谷歌眼镜,引起了我的注意。谷歌眼镜可以在你眼前呈现出一块屏幕,但它当时只能在眼睛右上角呈现一块特别小的屏幕,看起来很不舒服。尽管如此,谷歌眼镜当年的这项技术坚定了我选择AR技术的想法。”史晓刚说。
经过大量的查询、调研和准备工作后,史晓刚毅然选择了创业,专攻AR技术。2015年,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创业初期的每步路都很艰难,我们首要面对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投资商。”史晓刚说。公司刚成立时,规模小,也没有成熟的技术,更没有生产线和市场,但史晓刚还是凭借自己对AR技术的热情和它巨大的前景打动了投资商。“研发是公司的核心部门,人才招揽也在同时进行。”团队和国内外院校合作,招徕相关人才,并逐渐组建起了博士培养站。资金、人才有了,接下来面对的便是最大的难题——技术。
“AR眼镜技术涉及硬件、外观、光学、设计等几大技术领域,所有技术必须自主研发。其中,光学显示模组,相当于手机的显示屏,它所需的光栅波导技术是最核心、成本最高也最不成熟的技术。”史晓刚回忆说,“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团队刚做出来的眼镜镜片厚、显示效果不理想,竞争力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团队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应该等待技术成熟,利用别人的技术来做产品;也有人认为应该自主研发,但自主研发‘烧钱’不说,还不一定能做出来,投入产出比太低了。”最终,史晓刚坚定地选择了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是一家创业公司最大的价值。AR技术全世界都在起步和探索,相当于大家都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国内的创新环境一点也不比国外差,我们凭什么做不出来?”
说干就干,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测试、调整,史晓刚带领团队成功突破了光栅波导等关键核心技术,双转折光栅波导显示模组视场角达55°以上,厚度小于2mm,视场角、亮度等光学技术指标与显示效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们成为继美国微软公司后,全球范围内极少数掌握光栅波导核心原理和工艺的公司之一。枭龙科技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助推我国AR产业光学显示、虚实融合等技术快速发展。
2017年,枭龙科技发布了“XLOONG X200”型AR眼镜。几年后,他们又推出“XLOONG X300”AR智能眼镜,这款眼镜不仅重量轻,还能实现身份识别、车牌识别、执法记录、远程指挥调度等功能。2020年1月,史晓刚团队研制的重30克、佩戴感极佳的AR眼镜出现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燃爆”了现场。在国内外的各大专业展会上,AR智能眼镜已经成为了“明星产品”。
AR智能眼镜拍摄的图像。
左图:史晓刚在攻关AR核心技术。中图:史晓刚担任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手。右图:史晓刚入选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杰出青年”,并荣登福布斯杂志封面。
“在增强现实(AR)这一领域,不坚持肯定走不长远。这不是一门生意,真正的生意是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能够快速投入,快速回报。但是我们这个技术不一样,是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去突破,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史晓刚说。
回顾创业之路,史晓刚感叹道:“创业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性格方面的。从学生时期到工作后,我一直是个很内向的人,就是跟机器打交道,完完全全就是工程师的思维,平时也不怎么和人交流,羞于表现自己。刚开始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讲话时,我都会紧张。但在創业之后,我由一名工程师转变为管理者,与人打交道多了起来,慢慢的,心态和性格得到了磨炼,现在你看到的我就比较健谈了。”
如今,史晓刚带领团队历经7年,取得核心专利110余项,成功研发出多款行业领先的AR技术产品。多款行业领先的重量级AR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消费、工业、安防、军工等领域,团队最新研发的穿戴式AR智能眼镜测温系统和AR智能安保系统,还应用在了抗疫和北京冬奥会保障工作中。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史晓刚团队将AR技术与红外测温技术融合,成功研发出一套“穿戴式AR智能眼镜测温系统”,针对大人流的公共场合,实现了移动巡逻和布控场景下的安全高效、无接触体温检测,测温结果透明显示,自动提示或报警,为抗疫提供了便捷。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之际,史晓刚和团队积极参与冬奥会服务保障工作。他们所研发的AR智能安保系统成功应用于冬奥会开、闭幕式,为“科技冬奥”贡献了力量。巡逻警察戴上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AR眼镜,可以通过移动式刷脸,边走边看,眼镜识别到的每一个人脸都会对应相应的信息数据,帮助巡警快速锁定目标人物,提高核查效率。史晓刚作为科技创新创业领域代表,被遴选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手,参与了冬奥火炬接力,传播奥林匹克精神。
此外,AR技术产品还应用到了融媒体领域。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史晓刚团队研发的AR融媒体智能眼镜系统得到了应用,记者通过佩戴AR智能眼镜进行现场报道,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史晓刚在创业路上一路升级闯关,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获中国青年创业奖,入选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杰出青年”,并荣登福布斯杂志封面。
“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双创’的政策。所以,我想力所能及地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把这份光和热传递给更多人。”史晓刚说。
平时,史晓刚也积极帮助和支持更多青年创业。“我希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大学开讲座,与同学们分享创业故事,为大家答疑解惑。“希望用我的智慧去点亮更多人,与更多伙伴一起创造让更多人受益的中国技术,让中国的自主创新引领世界。”
(“@Z世代”由本刊与人民网联合制作)
史晓刚,1990年出生于天津,201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在读,教授级高工。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全国青联委员,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手,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