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荣昌的文学批评世界没有“不能”

2022-06-22李骞

博览群书 2022年5期
关键词:荣昌文学批评散文

李骞

《话语之刃》是一部“及物”性较强,且充满智性的文学评论集,作者杨荣昌是云南 “80”后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家。该书分为四个板块:“呈现批评的纹路”“探寻诗歌的心灵”“触摸小说的肌理”“追逼散文的游踪”。读完之后给人感觉是,在杨荣昌文学批评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不能被表述。

评论之评论、批评之批评,对评论家而言肯定是艰辛而寂静的选择,因为所评论的对象都是有着自己审美理想的群体,他们在文坛上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对文学现象、文学主潮、作家作品,都有着鲜明的立场和观念。正是如此,很少有评论家会以自己的同行作为研讨的目标。但是年轻的杨荣昌却迎难而上,以深厚的学理为基础,穷尽心力地对十多位不同年龄、观念各异、名声显要的学者、评论家进行论析,这种学术挑战令人钦佩。作为一个睿智、学养丰硕的批评家,陈晓明的文学研究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特别是作家作品经典化的解读,助推了当代文学世界化的进程。《学院批评的理论建构——陈晓明文学批评论》分析了著名批评家陈晓明的学术资源背景,关注他对当代文学转型的学理研究,对他建构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给予高度肯定,尤其是对陈晓明把握文学实践的理论高度,探寻当代文学“向何处去”的思考,具有较强的思辨性。《以反思精神建构新时期文学——吴义勤文学批评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吴义勤文学批评的立场、观点,透析了吴义勤文学批评的途径,对吴义勤学术重心的每一次转移进了切实中肯的评判。他认为,吴义勤的“批评品格对于重建文学批评的良好秩序,阐扬风清气正的文学氛围有着鲜明的启示意义。”谢有顺的文学批评是一个繁杂的系统,他总是站在人类灵魂的制高点上,审阅当代文坛的发展,关于文学与生命的阐释,文学情感的张扬,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独树一帜。杨荣昌从“文学身体学”的理论建构、灵魂维度的深层透视、重建叙事伦理的批评实践、“立心”的批评信念等方面,详细证实了谢有顺文学批评的整体观,论析了谢有顺的文学评论价值理念是建成立在人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审美层面之上。这个判断是明智的,是一个批评家对另一个批评家的正确解读。在《丰沛的诗情——论孙郁的文学研究与批评》中,杨荣昌认为孙郁的鲁迅研究学术眼光多维独到,特别是对鲁迅精神流变的论析,体现了博大精深的理论品格,有中承现代、后启当下的学术意义。杨荣昌认为在施战军的批评图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成长中”作家的创作之路,他文学评判的史识观以及批评文体的美学品质,既有学院派治学严谨的特点,又超于了学院派的批评风范。作为诗人,何向阳的评论具有诗意的生命力量,杨荣昌从文学观潮者、文学现场实践者的立场,以及艺术审美品鉴的角度,对何向阳的文学批评展开论述,认为她的批评文字既有人性纵深之处的探险,也有人类精神长廊的构建,彰显了批评之批评的智慧。著名青年评论家刘大先的批评文章常常给人知识储备量大,信息宽阔的感觉,他的主攻方向是构架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图像,同时对电影、草根文学、书斋阅读,也抱有强劲的热情。杨荣昌在《穷根究源的理论寻绎——论刘大先的文学批评》中,肯定刘大先文学评论的当下意义,认为刘大先从地理空间的转移与民族历史延展的宽大视野,定位中国多民族文学发生发展的合理性,厘清了多来年困扰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困惑,从源头上对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含义作出正确的辩护。

此外,杨荣昌还对庄伟杰、牛学智、何英、张晓琴、周明全、岳雯、徐琴等人的文学批评、学术研究,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评述。《话语之刃》中批评之批评的学理意义,凸显了这位“80后”评论家智性的理论修养,以及洞幽烛微的批评品格。如果没有对所评论文本的认真阅读,断不可能有如此深邃的见解。

探寻百年新诗的历史痕迹,追问诗人创作的诗歌品质,是《话语之刃》中诗歌评论的本色。“探寻诗歌的心灵”有三篇宏观评述的文章。其中《抒情性:百年新诗的主流特质》,探究了一百年来中国新诗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总结了自1917年以来新诗发展的面貌,回顾了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写作方向,是一篇有见解的学术论文。《论新时期少数民族诗歌的美学特质——以彝族现代汉语诗歌为例》,分别从自然意象、大地品质、民族特性、想象的神性思维、理性反思五个层面,分析少数民族新诗所特有的美学特征,建构新时期以来彝族汉語新诗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文章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资料翔实,对于当代少数民族新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栖息于历史和故园的生命巢穴——论当代彝族女性诗歌的生态精神》,从原生态的美学理论视野,阐释了当代彝族女性诗人用诗歌的形式追寻人与自然的和谐,谱写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世界。杨荣昌认为,由于当代彝族女诗人自觉凸显族性意识,因此她们的汉语新诗对于重建当下诗歌的生态精神有着启示意义。《寻找诗人之心》立足当下诗歌的焦点,在诗歌的潮流中寻求诗人或宏大或细微,或形而上或琐碎记事的写作方式,试图通过追问诗人创作的心路历程,建立诗人的私人化写作档案。这个创举虽然有待完善,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考。白桦是当代著名诗人,一生坎坷,却又坚持真理,杨荣昌用“追赶太阳的人”来定位其诗歌的史学地位,具有“知人论世”的精准性评述。杨荣昌对当代彝族诗人的作品有着独树一帜的解读,《话语之刃》中的诗歌评论涉及多位当代彝族诗人。其中对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评价,认为诗人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审视民族传统与现代精神,以此表达诗人特有的现代情感,他的诗更多是以故乡的自然山水为主体意象,既表达了质朴的自然伦理,又具有重构山河大地的人类生态精神。在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中,倮伍拉且的诗有着较强的地域文化特征,杨荣昌认为,倮伍拉且的诗歌扎根于故乡的诗性土壤,其诗歌深深地烙下了大凉山厚土的多重文化印痕,而诗歌的意象群是诗人对脚下的大地的情感体悟。对大凉山的另一位诗人阿苏越尔,杨荣昌着重从家族谱系的历史书写,故乡的诗意描述,文学地理学的社会意义等几个维度,来注解其诗歌的主旨意涵。文章思路清晰,要点突出,对阿苏越尔诗歌意义的讨论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云南当代彝族诗人中,杨荣昌认为柏叶始终坚守生态书写的信念,将对自然的敬畏转变成一种万物和谐的审美理想,这种书写立场是彝族先民流传下来的民族集体意识。杨荣昌的诗歌评论有深度,有广度,点面结合,以文本为评论的基础,不虚夸、不造作,点评精准到位,论析深入浅出,显示了评论者积淀深厚的诗学理论。

在“触摸小说的肌理”的这一组文章中,《重返根性的文学书写》以《民族文学》2018年第8期“云南少数民族作家专号”为案例,以小见大地阐述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得失。此外,对贾平凹、彭荆风、韩永明、吴刘维、甫跃辉、潘绍东、段爱松、吕翼、秦迩殊、英布草心、池也、张弛等十多位作家的小说文本进行了条分缕细的评说。杨荣昌认为,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的主旨内涵展示了乡土社会转型中个人的伤痛与自我认知的消解,其作品中理想人格的悲情浸透作家对世俗社会的真切关怀。《鹿衔草》是军旅作家彭荆风早年创作的、反映直过民族“苦聪人”的一部长篇小说,杨荣昌从文学的历史反映论、民族风俗学的理论出发,剖析这部小说的历史认知价值,方法独特,解说有力。韩永明的小说对社会现实介入性强,在论其小说的审美意义时,杨荣昌从乡土看中国的宏观视角,论析了韩永明小说的现实意义,深入剖析了小说中乡村人物的特殊性格,评说了韩永明小说中所展示的乡土人文价值。在表现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上,湖南知名作家吴刘维与韩永明殊途同归。杨荣昌在“吴刘维小说论”中,系统阐明了作品里底层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认为吴刘维对这个群体生存之道的描述,使他的小说具有社会学的思想厚度。甫跃辉是云南籍“80后”作家,小说关注普通人性在社会大变革转型时期的嬗变,杨荣昌用“雕刻时代的心灵”总括其作品的思想意涵,挖掘了甫跃辉小说的艺术表现途径。《金缕曲》是云南作家段爱松一部艺术探索性较强的具有先锋精神的作品,杨荣昌认为,这部长篇抵达人生的深处,为小说叙事艺术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可供多重解读的范本。他认为,吕翼的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来折射社会的现实矛盾,《主动失踪》不仅延续之前的创作风格,而且更具有文学表现的时代意义。在文学叙事的艺术表达上,小说是最切近现实生活的文体,杨荣昌的这一组小说评论,在文本与实现生活之间洞悉作家的创作规律,总结作品的思想旨意,探寻作品的艺术造诣,彰显了一个青年评论家的理论自觉性。

散文是抒发情感的有效载体,更是袒露作家灵魂的特殊文本,这是散文真与美的源泉。《话语之刃》共有11篇评析散文的文章,相较前三种文体批评而言,数量虽然少了一些,但也有值得评点的地方。著名作家黄晓萍是个多面手,散文有其美与真的艺术价值。《随物赋形的情感诉说——论黄晓萍的散文》对她的散文创作进行了全面论述,在他看来,黄晓萍的散文在题材上无所不包,既有较强的场域感,更具备人性之大美。语言随物赋形,挥洒自如,作品中透出的艺术力量具有超强有吸纳吞吐能力。红柯是已故的著名小说家,其散文也散发出直抒胸臆的本色。杨荣昌认为,书写万物有灵是红柯散文的内涵,赋予辽阔大神性的元素是其深层的审美理想,关注下层民众的人性善良是红柯散文创作的独特魅力。同是陕西籍作家的史小溪,其散文的风格虽然有别于红柯,但笔下的山川日月、民风民俗同样异彩纷呈。杨荣昌从“地域特性与陕北元素”“历史归属与文化认同”“文本特征与散文观念”“史小溪散文研究简述”四个角度展开论析,对其散文的精神品格一一解答,视野宽广,评析充分。特别是对史小溪散文研究的评论,即客观真实,也有一定理论维度。杨杨是云南小说家,他的长卷散文以云南的山川流水、异风奇俗、历史文化为背景。杨荣昌從历史的当代化与山水的人文化来探讨杨杨的散文艺术,提出杨杨的散文具备山水的诗意,有历史体温,也有普通人的温馨快乐的结论,可谓入乎其内,合乎其理。湖南青年作家秦羽墨的创作以散文为主,杨荣昌的文章系统地论述了他散文创作的根脉,阐述其创文创作的优势,也解剖了他散文创作的局限性,具有“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评论文风。对蔡家园的非虚构作品《松湾纪事》,杨荣昌主要从复调结构的视点对其艺术形式进行评述,又从“理想之思”的话语总结文本对历史的认知,再从“新言说的可能性”挖掘其散文笔法布局,有点有面,把握有度。李达伟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散文新锐,杨荣昌的评价是他的散文“贯穿了哲学思维的视野,呈示世界存在本相”,所以其散文创作有一种自觉的深度意识。对湖北的青年作家周芳,杨荣昌认为其文本以“细微的观察和细腻的书写”,探测人在生命处于极致状态下的生存意义。对刘志成的散文集《裸露的渴意》,杨荣昌用“生活苦难的反刍与回味”来概述,肯定其文章观察社会细致,体味人生的独特。总之,这组散文的评论文章,有理有据,解析文本如庖丁解牛,阐明题意,似春风化雨,展示了一个青年评论家理论智性的锋芒。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80后”评论家,杨荣昌的批评风格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其优点不可胜数。其代表作《话语之刃》就是一部精耕细作的评论集,尤其是打破文体界限,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的论述方法,值得提倡。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荣昌文学批评散文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重庆荣昌: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研发中心8月建成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荣昌夏布创意时装亮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