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律感知、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守法意愿?
——基于风险控制感的调节效应

2022-06-21张蓓招楚尧马如秋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守法契约经理人

张蓓 招楚尧 马如秋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以“建成法治社会”为远景目标。开展农村法治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技术迭代创新对农产品供应链主体在生产经营中的行为规范及农村人才培育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农业经理人这一新型职业应运而生,其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从事农业生产组织、设备作业、技术支持、产品加工与销售等管理服务的人员。农业经理人是农产品供应链关键主体,他们懂技术、懂市场、懂法律,在农村专业合作社中发挥落实政策制度、严控质量风险等重要职能[1]。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经理人培育,农业经理人作为农业供应链的重要行为主体,提升其遵纪守法意识对保障农业安全有序发展十分必要。然而,“青岛龙花源植物油有限公司使用违规食品原料乙基麦芽酚生产调和油”“小黄姜种植专业合作社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生产姜粉”等农业经理人相关主体违法事件频发,突显农业经理人在农产品生产标准、添加剂使用规范等方面存在法律认知有限、守法意愿不强的特征。且农业经理人行为多仅依靠法律约束,面对严格的考核体系,易因逐利降低守法意愿和风险控制积极性[2],在农业新型技术应用等方面产生道德失范、违法违规等行为。由此,如何保障农产品相关法律有效实施,促进农业经理人形成守法意愿,对优化法律监管效果,保障农产品供应安全尤为重要。现有研究显示,个体守法行动逻辑受法律规范、社会规范和个人规范影响[3]。一方面通过权威的法律工具对行动者产生实质性影响,基于威慑理论通过感知威慑力和奖惩机制促使其趋利避害。农业经理人对法律的感知是其专业素质的内在要求,法律观念的建构能够提高其依法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从观念、意识与行为关系角度解释,行动者的经验和认知形成对规范的内化,在潜意识下做出正确的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从而做出是否遵循法律的选择。农业经理人处于非正式利益联盟中,其生产经营过程需发展农村社会联系,塑造乡土情怀,从而影响经营行为[4],其守法倾向和行为已嵌入乡村的社会结构中。基于此,从农业经理人法律感知和社会资本角度探讨守法意愿的形成逻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指其按农业相关法律要求践行生产经营行为的意愿。从守法意愿的形成机制来看,年龄、收入来源和社会地位等个体特征对守法意愿有重要影响[5],农业经理人与供应链成员合作时关注自身利益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对合作成员的情感投入[6]。现有文献主要从宏观角度解释立法规范、司法规范、程序正义、道德观念及社会规范的认知如何显著影响个体的强制守法与自愿守法意愿[3]。守法意愿的实证研究十分有限,已有研究仅强调公民守法义务和规制内容,将个体放置于被动的守法客体地位,缺乏对守法的主体意愿构建研究,对违法行为的客观阐述也无法刻画个体关于守法的行动逻辑[7]。惩罚威慑模型指出,个体对法律惩罚的严厉程度和确定程度感知将影响其守法行为[8]。可见,法律感知在农业经理人守法行为可能扮演重要角色。从社会资本的经济效果来看,基于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在传统道德观念逻辑和现代治理体系改革下,当今我国乡村治理既涵盖村民自治,又包括基层党组织、乡绅、宗族等多种社会关系相互影响,形成长期博弈的中国式乡村多元治理体系,其中由血缘和地缘衍生的差序格局尤为突出[9]。此外,社会资本嵌入以互惠、信任为基础的乡村人际关系,并促进群体中的集体行动,乡土社会的复杂性在村民日常生活中常常使人情世故重于法律秩序[10]。社会资本对推动农户等农产品供应链成员形成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11]、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行为[12]有重要影响。农业经理人扎根于复杂的农村社会网络中,既联结农户等供应链成员,又与村委会等主体交流,还协调地方资源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社会资本对其行为影响可能更为明显。可见,社会资本对促进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可能有关键作用。从守法意愿的内在机理来看,心理契约强调合作双方对自身或他人的权利义务的期望[6],适用于探究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形成的内在机理。已有研究指出个体对所处环境有控制感时会产生积极心理反应[13]。农业经理人对供应链各环节风险控制感越高,越可能产生亲社会行为。本研究将控制感细化为风险控制感,探究其在法律感知、社会资本与心理契约关系间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认同法律认知及一般个体因素对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的影响。但缺乏基于我国农村社会特定情境探究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形成机理的研究。首先,现有文献尚未揭示法律感知对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的影响机制。现有研究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主体守法意愿取决于法律感知,而农业经理人懂经营、善管理,对政策法规敏感性高[14],其法律感知更可能影响守法意愿。其次,当前研究较少针对农业经理人社会资本展开探索,立足我国农村人情社会特征探究社会资本对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影响的研究更为少见。再次,现有研究对农业经理人形成守法意愿的内在机理讨论不足,缺乏对社会资本、法律感知的边界条件探索。

本研究理论贡献有:第一,创新性地引入社会资本理论探究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影响因素,突破原有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研究仅从法律法规单一视角出发的窘境,为推动新时代农业经理人遵守法律法规、践行风险控制责任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基于心理契约打开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形成“黑箱”,充分认识法律感知与社会资本对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的影响机制,挖掘提升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的科学路径;第三,引入风险控制感进一步揭示其在法律感知、社会资本与心理契约间的调节作用,将宏观社会因素与微观个体特征结合,细化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形成过程,为提升供应链风险控制主体守法意愿提供决策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法律感知与守法意愿

组织社会学对制度理论展开深入探究,认为制度在规制层面、规范层面及文化-认知层面三个方面约束个体行为。其中,规制层面指能体现国家权威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它具有强制性,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落实情况,也是制度理论的重要支柱[15]。由此,本研究聚焦制度的规制层面展开探究。法律感知指个体对特定行为的理解判断后对法律产生的认知,包括感知法律权威、感知法律公平和感知法律效力[16]。

感知权威性体现感知法律注重公民利益和社会价值程度,以一系列受公众认可并遵守道德的命令管控生产经营行为[17]。农业经理人法律权威性感知越强,感知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程度越高,其感知违法成本越高,规范经营的价值观念越深刻,从而形成强烈的风险控制意愿[18]。感知权威性越高,农业经理人为规避法律风险,遵守法律并实施安全生产经营行为的意愿也越强烈。感知公平性强调感知法律对每个公民的平等适用程度,不存在偏袒或歧视,并合理地处理案件[19]。感知公平性越高,农业经理人感知法律以公开透明的原则评估个体行为的程度越高[20],越信任法律,其遵守法律并实施安全生产和销售行为意愿也越强烈,促使其主动参与农产品风险治理。感知有效性代表公民对法律满足个体需求并有高度约束力的认同度[21]。农业经理人法律有效性感知越强,感知法律精准、及时、科学地处理风险事件程度越高,对潜在违法动机约束越强,农业经理人遵守法律实施安全经营行为的意愿也越强烈。基于此,法律感知中感知权威性和感知公平性越高以及感知有效性越强,越可能促进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形成。故提出以下假设。

H1法律感知对守法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社会资本与守法意愿

社会资本指社会关系网络中能影响成员并为其提供帮助的资源[22]。Coleman(1988)[23]指出,社会资本是社会化的资源,社会群体成员的社会资本对其他形式的资本有“繁殖效应”。现有研究将社会资本分为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及社会规范三个维度[22]。其中,社会网络指社会群体成员通过互动发展的社会关系;社会信任指社会群体成员间合作倾向和互惠关系;社会规范指对社会群体成员行为的约束过程。在本研究中,社会资本指农业经理人嵌入其关系网络时所形成的实际或潜在资源和能力总和。

在社会网络的维度中,邻里效应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主动接受、模仿信息,并对自身造成的影响[24]。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受农户、其他农业经理人等供应链多元合作主体影响,社会网络中的强联系能拉近群体内部关系并促进他们频繁交流,以提升供应链主体守法意愿[25]。社会网络中邻里效应越强,农业经理人从供应链主体成员中习得的法律知识与实践技能越多,其守法意愿越强烈。在社会信任的维度中,价值认同指个体接受、吸收群体价值观点,并转化为自身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26]。价值认同涉及个体处理与集体间的关系,并影响社会网络内部凝聚力、信任及行为动机等[27]。同时,农业经理人与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感知相似度越高,越能将自身观念与团体观念融合,进而影响其行为意向。可见,农业经理人对社会网络价值认同越强,安全生产经营价值观念越深刻,其守法意愿越强烈。在社会规范的维度中,道德规范指个体对特定行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个体遵循内部道德规则后会形成满足、自豪等积极情感[28]。常态激活理论表明,个体了解行为后果并愿意对行为负责时,其道德规范会被激活[29]。社会规范中道德规范越强,农业经理人对违法行为和违法成本的责任意识越强,越愿提升消费者福祉、规范自身行为,其守法意愿越强烈。基于此,社会资本中邻里效应、价值认同和道德规范越强,越可能对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产生影响。故提出以下假设。

H2社会资本对守法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心理契约的中介效应

心理契约指个体对特定事物或职责潜在的感知义务[30]。感知权威性通过法律强制性和约束力促使农业经理人提升职业责任感,并提高职业承诺[18]。感知公平性能够体现法律公正合理的判处,农业经理人在感知到法律的保护后能增强其职业认同感[20],并努力促进生产经营安全。感知有效性提供明确的规则和指示,使农业经理人明晰供应链中的安全保障义务。基于此,法律感知程度越强,越可能促使农业经理人形成心理契约。心理契约反映个体对职业的隐含期望,并能够推动其持续工作。邻里效应通过传递农业经理人正能量事迹,发挥农业经理人带头人的榜样作用,加强互惠合作,提高农业经理人归属感,增强职业承诺。价值认同通过分享共同的看法和观念,促进农业经理人群体稳定和谐,强化心理认同和忠诚[27]。道德规范增强个体主观规范、激活农业经理人规范经营意识。基于此,社会资本积累越充分,越促进农业经理人产生心理契约。

农业经理人在法律感知和社会资本综合刺激下,不断提升心理契约水平,经过一系列认知反应过程产生顺应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动机,最终形成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意愿。心理契约代表一系列心理期望,在农业经理人群体中体现为对自身职业义务理解,是一种长期、注重情感价值的关系型认知。农业经理人对职业使命、目标的认同推动其从内心尊重法律,提高法律素养和守法意愿,并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30]。基于此,心理契约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农业经理人产生守法意愿。故提出以下假设。

H3a心理契约在法律感知与守法意愿间发挥中介效应。

H3b心理契约在社会资本与守法意愿间发挥中介效应。

(四)风险控制感的调节效应

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既受法律感知因素和社会资本因素约束,也受认知能力等个体特征影响,更与农业经理人自身风险控制感密切关联。风险控制感指个体对风险事件的感知掌控程度,即能采取措施有效降低潜在风险事故发生概率的能力[31]。具体而言,风险控制感指农业经理人知晓农药残留等风险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后,体现为风险回避或损失控制的能力[13]。相对于风险控制感较低的农业经理人,风险控制感较高的农业经理人法律感知和社会资本的双重规制对其心理契约水平影响更显著,越能在法律效应和社会网络影响下提升维护职业规范的信念,并促成守法意愿[32],即法律感知、社会资本通过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影响守法意愿。一方面,农业经理人经过一定安全生产经营行为实践和培训后,其法律知识水平、管理能力较高,在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更丰富的实践经验。由此,法律感知较高时,农业经理人接收法律信息能力较强,更易内化产生认同并形成心理契约,并表现为主动遵纪守法的态度,强化法律感知的正向效应;另一方面,除了规范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社会网络中供应链合作成员的安全生产经验也能为农业经理人提供安全生产信息和操作方式。由此,当社会资本水平较高时,在农业经理人社会网络中更能形成信任等氛围,农业经理人职业认同等心理契约形成更容易,从而促使提升守法意愿。风险控制感的调节作用以心理契约为中介传导机制,即风险控制感差异通过提升心理契约水平,影响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故提出以下假设。

H4a风险控制感在法律感知与心理契约间发挥调节效应。

H4b风险控制感在社会资本与心理契约间发挥调节效应。

本研究在研究假设基础上,提出以下概念模型(见图1)。

图1 概念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调研对象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强省,广东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人才强农、高素质农民固农”。2020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广东省精勤农民培育实施方案》,指出自2020年起3年内广东省将继续培育农业经理人1万人,引领广东省农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广东省积极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部署及《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法治赋能乡村振兴。根据广东省司法厅统计,截至2021年全省已有25 763个广东省民主法治村,通过线下乡村法治书屋、基层法律服务及线上法治课堂、法治微视频等开展普法教育,提升乡村法治化水平。农业经理人作为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主体,是保障农产品供应安全的重点监管对象。由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农业经理人作为调研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研究调查问卷得到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政府与科研机构支持,对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清远市和梅州市等10地市的农业经理人发放调查问卷,于2021年5月至6月通过线下实地访谈及线上QQ、微信等社交平台发送并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401份,回收问卷401份,剔除58份不合格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4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5.5%。样本特征见表1。男性被访者占63%;年龄在30岁至49岁的被访者占63.6%;高中及以上学历的被访者占86.7%;4年以上生产经营年限的被访者占78.7%。可见,大部分被访者能够较好地对问卷内容进行理解,并对自己所从事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充分了解,因此本研究调查样本较为理想。

(二)变量测量

问卷设计变量及测度项选择均来源于国内外成熟量表,根据农业经理人研究背景具体修改问卷题项形成初始量表,经过问卷前测并根据反馈意见完善初始量表,最终形成9个变量31个测度项的调查问卷(见表2)。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评分量表,所有变量测度项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和“非常同意”分别赋值为“1”分到“5”分。

问卷设计测度项分别参考以下权威文献:(1)法律感知的测量包含感知权威性(PA)、感知公平性(PF)和感知有效性(PV)三个维度,感知权威性测度项借鉴了Van der Toorn等(2011)[18]的研究;感知公平性测度项借鉴了Franche等(2009)[20]的研究;感知有效性测度项借鉴了Wan等(2014)[21]的研究。(2)社会资本的测量包含邻里效应(NE)、价值认同(VI)和道德规范(MN)三个维度,邻里效应测度项借鉴了Abadi(2018)[25]的研究;价值认同测度项借鉴了Mael和Ashforth(1992)[27]的研究;道德规范测度项借鉴了Shin和Hancer(2016)[29]的研究。(3)心理契约(PC)测度项借鉴了Millward和Hopkins(1998)[30]的研究。(4)风险控制感(RC)测度项借鉴了Michinov(2005)[32]的研究。(5)守法意愿(LW)测度项借鉴了吕丹和张俊飚(2020)[33]的研究。

表1 样本特征统计(N=343)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信效度检验

信度分析。本研究运用SPSS24.0和AMOS25.0中的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分别检验各变量的内部一致性。克朗巴赫系数大于0.7可认为各测度项间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良好,各研究变量的克朗巴赫系数最低0.702,最高0.943,皆大于0.7,由此认为本研究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见表2)。

效度分析。在内容效度方面,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并通过专家审阅、预调研及反复修改,形成内容效度较为良好的问卷。因此,本研究量表并非自主开发,无需再进行主成分分析。在结构效度方面,对本研究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各题项所在因子的因子载荷系数。运用平均方差提取值(AVE)和组合信度(CR)对各构念进行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检验(见表2)。各构念AVE值介于0.497-0.861;CR值介于0.743-0.949,由此收敛效度较高。各变量AVE值平方根(见表3)均大于相应相关系数,各变量测度项判别效度较高。以上检验结果表示各变量测度项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表2 变量测度项及信度效度检验

(二)同源误差检验

本研究运用SPSS24.0对样本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运用主成分分析及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将9个变量测度项合并至一个变量。首先,KMO Test输出结果为0.678,意味着变量间相关性较强,Bartlett’s Test输出结果为11190.679,df值为300,sig值为0,符合因子分析要求。其次,基于Harman单因子检验,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8.590,超过60%,表示问卷拟合度和解释能力较强。另外,运用AMOS25.0得出各变量测度项标准载荷(见表2),因子载荷系数皆大于标准值0.5,处于0.577-0.990间,表明各变量在结构上具有稳定性。

(三)相关分析

本研究选取性别(Gen)、年龄(Age)和受教育程度(Edu)作为控制变量,以更准确呈现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对9个变量进行集中编码并计算其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见表3),各主要变量均值总体在4以上,表明农业经理人法律感知和社会资本认可度较高,各变量标准差总体小于1,表明数据波动较小,数据呈集中状态,较好地反映农业经理人真实情况。感知权威性与守法意愿(r=0.365,p<0.01)、感知公平性与守法意愿(r=0.416,p<0.01)、感知有效性与守法意愿(r=0.301,p<0.01)、邻里效应与守法意愿(r=0.279,p<0.01)、价值认同与守法意愿(r=0.266,p<0.01)、道德规范与守法意愿(r=0.557,p<0.01)显著正相关。感知权威性与心理契约(r=0.456,p<0.01)、感知公平性与心理契约(r=0.556,p<0.01)、感知有效性与心理契约(r=0.579,p<0.01)、邻里效应与心理契约(r=0.465,p<0.01)、价值认同与心理契约(r=0.499,p<0.01)、道德规范与心理契约(r=0.548,p<0.01)显著正相关。最后,心理契约与守法意愿(r=0.516,p<0.01)显著正相关,各变量AVE平方根值皆大于相关系数,进一步验证了区分效度。相关分析与理论模型预期假设一致,为后文研究假设的合理性提供了基础条件。

表3 均值、标准差与相关系数

(四)假设检验

1.直接效应检验

本文的假设构念是抽象存在,变量无法直接测量,结构方程模型融合了因子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适用于揭示显变量与潜变量或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由于在法律感知、社会资本与守法意愿的影响机制中,相关变量具有主观性强、直接测量难度大的特点,因此本文根据Byrne(2013)[34]提出的方法采用结构方程分析研究问题。运用SPSS24.0和AMOS25.0结构方程技术对样本进行直接效应分析,探索感知权威性、感知公平性、感知有效性、邻里效应、价值认同、道德规范、心理契约、风险控制感和守法意愿及其他路径上的直接效应机制。模型设定如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1-模型3检验法律感知对守法意愿的影响,构建结构方程模型4-模型6检验社会资本对守法意愿的影响,构建结构方程模型7-模型13检验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采用Bootstrapping抽样5 000次,得到各变量间关系的路径系数及显著性结果(见表4和图2)。

表4 模型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图2 结构方程路径图

法律感知和社会资本的子维度显著影响守法意愿。感知权威性显著正向影响守法意愿(β=0.365,p<0.01);感知公平性显著正向影响守法意愿(β=0.416,p<0.01);感知有效性显著正向影响守法意愿(β=0.301,p<0.01);邻里效应显著正向影响守法意愿(β=0.279,p<0.01);价值认同显著正向影响守法意愿(β=0.303,p<0.01);道德规范显著正向影响守法意愿(β=0.557,p<0.01),说明感知权威性、感知公平性、感知有效性及邻里效应、价值认同、道德规范对守法意愿显著。分析结果表明,法律感知中感知权威性、感知公平性和感知有效性及社会资本中邻里效应、价值认同和道德规范全部对守法意愿起正向作用,有助于守法意愿的形成。由此,H1、H2得到验证。

法律感知中和社会资本的子维度显著影响心理契约。感知权威性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契约(β=0.456,p<0.01);感知公平性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契约(β=0.556,p<0.01);感知有效性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契约(β=0.579,p<0.01);邻里效应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契约(β=0.465,p<0.01);价值认同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契约(β=0.526,p<0.01);道德规范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契约(β=0.548,p<0.01),说明感知权威性、感知公平性、感知有效性及邻里效应、价值认同、道德规范对心理契约作用显著。分析结果表明,法律感知中感知权威性、感知公平性和感知有效性及社会资本中邻里效应、价值认同和道德规范全部对心理契约起正向作用。由此,H3a、H3b基本成立。

心理契约对守法意愿完全发挥作用。心理契约与守法意愿间路径系数与显著性水平为0.516和p<0.01,说明心理契约对守法意愿完全显著,即H3a、H3b基本成立。最后,守法意愿作为内生变量的R2值为0.438,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度。

2.中介效应检验

为检验心理契约的中介效应,基于Hayes(2012)[35]条件过程分析(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采用SPSS宏的Model4(简单中介检验)进行Bootstrap检验,对总效应、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分解,结果如表5所示,表中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上下限都不包括0表示显著。感知权威性中介效应值为0.222,占比为55.12%;感知公平性中介效应值为0.171,占比为47.89%;感知有效性中介效应值为0.234,占比为98.86%;邻里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152,占比为82.16%;价值认同中介效应值为0.184,效应占比为85.40%;道德规范中介效应值为0.146,占比为29.67%,表明感知权威性、感知公平性、感知有效性、邻里效应、价值认同和道德规范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守法意愿,而且通过心理契约的中介效应影响守法意愿,H3a、H3b得到验证。

表5 总效应、直接效应及心理契约的中介效应分解表

3.调节效应检验

在中介效应的基础上,基于Hayes(2012)[35]条件过程分析(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采用了SPSS宏的Model7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如表6所示,得出风险控制感分别在感知公平性、感知有效性、价值认同、道德规范与心理契约间发挥调节效应,在其他变量间均无调节效应。在控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营种类、经营年限和经营角色下,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感知公平性和风险控制感的交互项显著(coeff=-0.091,p<0.1),感知有效性和风险控制感的交互项显著(coeff=-0.139,p<0.05),即风险控制感分别在感知公平性、感知有效性与心理契约间起负向调节效应。同理,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价值认同和风险控制感的交互项显著(coeff=-0.072,p<0.1),道德规范和风险控制感的交互项显著(coeff=0.168,p<0.05),即风险控制感分别在价值认同、道德规范与心理契约间起负向调节效应和正向调节效应。

表6 风险控制感调节效应检验

进一步进行调节效应图分析(见图3-6),如图3所示,风险控制感较低时(M-SD),感知公平性对心理契约的正向作用更强,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同理,如图4所示,风险控制感较低时(M-SD),感知有效性对心理契约的正向作用更强,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在法律感知因子中,负向调节可能的原因是个人风险控制感低、农产品安全事件频发,感知法律公平性能强化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法治观念,自觉尊崇法治和敬畏法律,感知法律有效性能坚定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思想,对保障安全持续生产经营尤为重要,对心理契约形成越显著,H4a部分成立。此外,如图5所示,风险控制感较低时(M-SD),价值认同对心理契约的正向作用更强,具有负向调节效应。相反,如图6所示,风险控制感较高时(M+SD),道德规范对心理契约的正向作用更强,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在社会资本因子中,风险控制感在价值认同、道德规范和心理契约之间分别起负向调节和正向调节作用,可能的原因是风险控制感越低,基于补偿控制理论个体将激发控制感补偿机制,通过社会系统认可获得控制感补偿,通过强化价值认同以抵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风险控制感越低,将加强价值认同对心理契约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风险控制感越高,对外界风险掌控能力越强,对感知权力和感知约束具有清晰认知,其面对外部环境的社会规范、问题意识及归因方式更呈现稳定性、整体性和一致性,由此道德规范对心理契约的正向作用将更为明显,H4b部分成立。而风险控制感在感知权威性与心理契约、邻里效应与心理契约均无调节效应产生。可能的原因是在新零售、新电商新型商业形态和5G、物联网等新型智慧技术日渐普及的趋势下,新型犯罪方式和手段层出不穷,又囿于法律法规出台、更新速度较慢,常常出现法律与实际“脱轨”状态,加之部分法规条文概念模糊、权责不清、职能重叠等情况导致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和保障,因此削弱了感知权威性对心理契约的促成关系。此外,邻里效应一般存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积极影响,强化了遵纪守法的互惠效益。但同时,也存在极端的情况,部分农业经理人正是因为“熟人关系”从而降低了防范意识,加之信息不完全和判断能力弱,诱发违法犯罪行为,极大地违反了自身的职业准则并破坏了心理契约,由此削弱了邻里效应对心理契约的促成关系。

图3 感知公平性调节效应图 图4 感知有效性调节效应图

图5 价值认同调节效应图 图6 道德规范调节效应图

4.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法律感知、社会资本与守法意愿的直接效应的稳健性,借鉴邓志华等(2020)[36]的做法,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对法律感知、社会资本与守法意愿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经分析证明,最大的方差膨胀因子(VIF)为3.595,低于多重共线性临界值5,故表明多重共线性问题无法影响法律感知、社会资本与守法意愿间的关系,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为验证心理契约分别在法律感知、社会资本与守法意愿的中介效应在风险控制感调节效应下的稳健性,借鉴王弘钰和万鹏宇(2020)[37]的做法,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分组检验。将风险控制感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分为高低组,并计算其效应值和在95%显著性水平下的置信区间(见表7),感知公平性、感知有效性、价值认同在不同调节水平的效应值为正,且低分组皆大于高分组,在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道德规范在不同调节水平的效应值为正,且高分组大于低分组,在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由此,稳健性得到验证。

表7 稳健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制度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从法律感知、社会资本两个层面探讨了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产生的内在机制,并引入心理契约和风险控制感揭示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的形成机理。运用广东省343位农业经理人的调查数据,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农业经理人形成守法意愿“黑箱”。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法律感知对守法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本研究从农产品供应链新型主体农业经理人的法律感知这一个体心理层面揭示守法意愿形成的内部心理路径,丰富了制度理论在管理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聚焦于感知的微观视角和制度的宏观视角,现有文献关于法律与守法的研究多集中于法治观念、法治体系、企业监管和司法改革等方面,而农业经理人相关研究多涉及其职业发展、素质培育等方面,缺乏对于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和态度方面的研究。由此,本研究从制度的规制层面出发,弥补对于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探讨的不足。结果表明,感知权威、公平、有效的法律法规能够推动农业经理人形成守法意愿。

第二,社会资本对守法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本研究拓宽了社会资本理论的现实背景,立足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特征,有助于辩证分析、判断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形成的深层次机制。以往研究基于社会资本对我国农村政治参与、空间治理等方面展开探索,但鲜有研究结合我国农村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交织的“人情社会”特征开展守法意愿本土化研究。基于研究结果,除了规制层面的法律法规,非正式制度中的社会资本也能推动农业经理人形成守法意愿。究其原因,邻里效应赋予了职业归属感以提高守法意愿,价值认同凝聚了集体守法意识,道德规范构建了守法有关的潜在“精神秩序”。

第三,心理契约在法律感知与守法意愿、社会资本与守法意愿间关系均有中介效应。以往关于心理契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信任、留岗意愿等方面,鲜有关注农业经理人等新型职业主体的心理契约作用过程。本研究拓宽了心理契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场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创新性地结合农业经理人这一特殊新型职业,揭露心理契约在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形成机制中扮演着强化自我约束和职业追求的中介角色。结果表明,一方面法律感知和社会资本能直接激发农业经理人的守法意愿,另一方面法律感知与社会资本间接推动心理契约形成,增加其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度,并通过心理契约推动守法意愿的形成。

第四,风险控制感在感知公平性、感知有效性、价值认同与心理契约间有负向调节效应,在道德规范与心理契约间有正向调节效应,但在感知权威性、邻里效应与心理契约间没有发挥调节效应。本研究细化了风险控制感研究的研究范畴,丰富了风险控制中的法律规制与社会资本的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控制感对农业经理人法律感知和社会资本有多重效应,即风险控制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正向或负向的调节效果,这取决于农业经理人群体的法律感知特征以及社会资本构成因素。

(二)实践启示

本研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提升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有效推进农业经理人服务“三农”提供实践启示。

第一,强化农业经理人法律科普及行业自律,深化农业经理人守法意识。通过全覆盖的守法普法新格局激活农业经理人法律感知,从而转化为持续的守法意愿。一方面,以重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以制度细化农业经理人行为规范细则,并强化法律运行实施;另一方面,通过普法微视频、微网课等向农业经理人不定期推送法律最新条例,并在业务培训中增加法律知识专题培训,通过提高法律感知增强农业经理人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营造“遇事讲法、遇事找法”的守法氛围。

第二,用活社会资本,提升农业经理人守法意愿。通过农业经理人社会关系网络,突破组织制度与公共规则的边界,利用社会网络传播遵法守法的观念。一方面,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促进农业经理人与邻里交流合作,发挥邻里的带动作用,并借助信息平台传播农业经理人生产经营安全守法典型范例和经验;另一方面,提升农业经理人的职业价值认同度,协同发放农业经理人道德规范手册,聚焦践行绿色营销等线下教育,鼓励其承担安全责任。

第三,着力农业经理人心理契约意识培育,打造高素质、有情怀的农业经理人职业队伍。通过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中心理契约等隐形社会契约关系,减少农业经理人短视行为和违法行为。一方面,在权威媒体中增设促进心理契约形成的内容专栏,宣传农业经理人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现代化发展等行为,并将心理契约培育列入农业经理人职业等级评定标准考核项目;另一方面,对涉及违法事例的农业经理人进行惩戒或取消其职业资格,强化农业经理人心理契约,打造甘付出、肯奉献的农业经理人队伍。

第四,实施农业经理人风险控制激励约束,提升监管效果。通过压实监管,倒逼农业经理人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引导农业经理人自主控制生产经营风险。一方面,借助新一轮机构改革,打造监管部门与村居委会联盟,把农产品生产安全作为街镇年度考核指标,把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活动的“执法仪”,加强农产品监管力度,约束农业经理人行为并提升其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以提供资金、设备保障的方式,加大政府部门对农业经理人风险控制能力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经理人形成守法意愿。

猜你喜欢

守法契约经理人
契约中国
——马鞍山市博物馆馆藏契约展
辽阳博物馆藏清王国卿卖地契约简析
争做守法好少年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伤不起的误判:被“艾滋”10年让老农“生如死囚”
卖地的契约
大街上撒满黒钉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
换一换“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