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吴东水乡、安顺屯堡民间妇女服饰形制比较

2022-06-21张竞琼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2年2期
关键词:屯堡安顺水乡

文/张竞琼,谢 嘉(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安顺屯堡地区与吴东水乡地区不仅有着共同的祖先根源, 还在地域环境以及耕作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 明朝, 江淮、 江南一带移民军屯或民屯迁至安顺屯堡, 因而安顺屯堡居民与吴东居民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他们与原地不动的吴东水乡居民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从而也形成了近似的习俗。 尽管屯堡居民远居于外地, 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原来的文化存在。 在区域位置方面, 安顺屯堡为戍边之地, 山路崎岖不便; 吴东水乡则处于水系环绕的地区, 因此两地区域特征都显现出相对的独立性与封闭性。 与此同时, 安顺屯堡与吴东水乡地区还有着共同的稻作生产背景, 妇女也都是当地稻作劳动的主力, 且对于服装的实用功能有相同的需求。 即使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 但由于双方地域差异以及长时间社会环境的变迁, 使得两地妇女服饰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特点。

国内关于吴东水乡、 安顺屯堡地区妇女服饰的研究已有开展。 主要形式有专著与论文, 研究角度有社会文化视角、 艺术视角、 工艺技术视角,研究内容多为单独一个地区的形制、色彩、 工艺以及文化内涵等, 而在比较性研究方面基本上属于空缺。 国外早期便有关于安顺屯堡地区妇女服饰的研究, 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对贵州进行田野考察后, 将屯堡妇女服饰进行了历史、 社会学、 人类学视角的相关研究和分析。 但也仅仅是将焦点聚集在此地的服饰上。 因此, 本文以吴东水乡、 安顺屯堡两地所作田野考察为基础, 以吴东水乡、 安顺屯堡两地妇女服饰形制比较为重点进行研究,重点探究其关联性和演变原因。

一、吴东、安顺民间妇女服饰概述

1.1 吴东水乡民间妇女服饰

吴东水乡主要指江苏苏州以东地区, 通常包括胜浦、 唯亭、 甪直、 渭塘、 陆家、 跨塘、 斜塘、 陆慕、 蒌葑、 锦溪、 周庄、 张浦、 石浦等直至上海朱家角一带[1]。 吴东水乡民间妇女服饰是在其稻作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极具特色的 “八件套” 服饰, 其中包括包头、 撑包、 拼接衫、 穿腰作腰、作裙、 拼裆裤、 卷膀与绣鞋。 这些服饰的变迁和发展与她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作为近代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东水乡民间服饰仍然保持了大襟右衽、 连袖直身的基本形制, 也传承了镶、 滚、 纳、 绣等基本制作与装饰工艺。 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服装属于吴东水乡家庭 “女红” 的组成部分, 体现了妇女们独到的审美观与功能观。

1.2 安顺屯堡民间妇女服饰

在贵州安顺一带散落着一些颇具特色的村落, 它们是汉族中的特殊群体[2], 被当地人称之为 “屯堡”。 屯堡人的祖先来自江淮和江南等地区, 因此, 他们也大都保留了原来的生活习俗, 其中包括屯堡妇女的服饰。

屯堡妇女服饰包括头饰、 上装、下装以及腰饰等, 其中以头帕、 大袖长衫、 丝头系腰为代表。 上装被屯堡人称之为“大袖子” ,由屯堡妇女自己手工制作。 腰带则被屯堡人称为 “丝头系腰”, 对屯堡人来说寓意高贵。安顺屯堡地区民间妇女服饰作为屯堡文化的符号之一, 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保留着年代久远的汉民族服饰遗迹, 区别于周围的少数民族服饰。

二、 两地妇女服饰形制的比较

吴东水乡与安顺屯堡两地妇女服装形制大同小异, 主要表现在首服、衣裤与腰带等处(见表1)。

2.1 两地妇女服饰形制的相似性

2.1.1 上衣 两地女子各自的典型上衣为吴东水乡的拼接衫和安顺屯堡的大袖长衫, 从整体上看, 双方均沿袭了中式传统服装的形制结构, 衣身均由平面裁剪而来, 且都是右衽、 大襟、 直身和找袖, 穿着方式也都属于前开包裹型。 此外, 两地上衣的底摆起翘值也相差不大, 起翘的弧度都比较小。

2.1.2 裤子 两地妇女的裤子也存在相似性,均采用平面裁剪,裤腿上端连有的腰头宽度大约在12~14 cm;此外两地裤子的侧缝都是从腰围线至脚口线保持一条直线裁剪, 但由于吴东水乡拼裆裤的脚口较小, 因而呈现为上丰下俭、 逐渐减小的锥状, 具有此特征的裤子的裤腿更适于收拢, 也更适合与卷膀配伍; 而屯堡地区的裤子则脚口适中,故裤子呈筒状。

2.2 两地妇女服饰形制的差异性

2.2.1 上衣的“拼接”与“阑干” 由表1可知两地上衣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吴东水乡的拼接衫拼接结构运用普遍。 一般来说, 出于布幅限制的原因, 会使用纵向拼接; 而为了节省与装饰, 又会加上横向拼接, 故吴东一带上衣的拼接结构就有横向拼接与纵向拼接2种方式, 且拼接衫的工艺装饰重点也在于 “掼肩头” 以及袖肘,即衣袖和衣身都做了拼接 (见图1)。相比之下, 安顺屯堡的大袖长衫则拼接少, 无 “掼肩头”, 衣袖更不是接二段或三段, 它的装饰重点在于 “袖上2个套套”, 在于大襟镶滚与织带花边 (见图2), 即袖口滚 “阑干” 且翻折, 挽袖后袖长较短, 衣服的领襟也镶有 “阑干” 与织带花边; 此门襟处的镶滚与花边为清代后附加, 为清之典型的镶边“阑干”。

图1 吴东水乡的拼接衫

图2 安顺屯堡的大袖长衫

表1 两地服饰品种与形制比较

同时, 拼接衫的衣长一般在55~74.5 cm之间, 大袖长衫的衣长一般为101~108 cm之间, 可见拼接衫远远短于大袖长衫。

2.2.2 裤子的拼裆与深裆 拼裆和深裆是吴东水乡妇女拼裆裤的特色所在。 吴东水乡妇女的拼裆裤具有拼裆部分, 且为深裆, 裆内较宽松, 妇女能够活动自如, 比较符合她们在稻作劳动中频繁下蹲、 弯腰等姿势与动作的需要。 此外, 作为劳动妇女, 因处于 “常在水边走” 的自然环境, 故采取比较宽短的裤型, 其目的是防止沾湿时不易贴体, 并且容易被风吹干。而贵州安顺屯堡一带妇女则均着中式长裤, 一般不作拼裆, 且其裤长在脚踝以下, 长度较吴东地区长, 但也在一般正常范围内。

2.2.3 包头巾 由表1可知, 吴东水乡与安顺屯堡地区妇女的包头巾大小、 形状和穿戴方式都有所不同。 吴东水乡妇女的包头呈梯形 (见图3),制作工艺比较复杂, 形制也多样, 有独幅与拼幅, 还有二拼、 三拼、“胜浦样式”与“唯亭样式” 等多种样式的变化。 而屯堡地区的头帕则样式单一,用多层布料缝制而成, 具有一定的厚度, 呈细长条状。

吴东水乡的包头与安顺屯堡头帕的穿戴方式有所不同。吴东水乡的包头通常上边长60 ~70 cm,下边长100 ~110 cm,宽25 ~28 cm;其长度较短,所以只能包覆于头顶,并有向颈部延伸的趋势,穿戴位置为头顶和后颈部, 遮盖面积较大(见图3)。 贵州屯堡地区的头帕一般长150 cm,宽5 cm,相对于吴东水乡的包头长很多,因此穿戴方式为缠裹式,穿戴的位置仅为头顶, 遮盖面积较吴东水乡地区小(见图4),而这其中原因与两地的气候条件有关。

图3 吴东水乡地区头饰

图4 安顺屯堡地区头饰

2.2.4 腰带 吴东水乡与安顺屯堡地区的腰带不论形制、 材料还是穿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吴东水乡的穿腰, 形状为狭长形带状, 长度适中, 均依据人体腰围尺寸放松量而获得; 穿腰夹层内部敷衬上浆, 密纳而成, 有时还绣有艳丽的纹样, 两边接有两条同色布制作的系带, 有时为绒线编织的彩带, 其主要功能是用于腰部系结(见图5)。 安顺屯堡妇女的腰带即丝头系腰,形状为长条形,由“丝”与“带”两部分组成;黑色的“丝”即流苏,是垂挂下来的装饰部分, 屯堡本地人称之为“须须”,“带”就是围系缠绕于腰间的束腰带 (见图6)。 丝头系腰比穿腰长很多, 它的系带与丝头部分合计超过了5 m, 达到了一般人体腰围尺寸的数倍。 因此, 丝头系腰在实际穿用时会有一段较长的垂挂部分, 其的是, 其丝头系腰有围腰系在外面,与腰带相呼应。功能显然也不仅仅在于系结。

图5 吴东水乡的穿腰

图6 安顺屯堡的丝头系腰

在材料质地上, 吴东水乡妇女的穿腰以棉质地为主; 丝头系腰主要材质的特点在于有 “丝”, 它对于安顺屯堡人来说十分贵重, 其一原因与它的质地为丝质有关。 在穿戴方式方面, 穿腰按照拼接方式分两种, 一种是穿腰与作腰 (即围裙) 缝在一起,两者呈现一个整体; 另一种则是穿腰与作腰相搭配, 两端以扣袢与作腰作可脱卸连接。 安顺屯堡地区与之不同

三、两地妇女服饰形制的特色与成因分析

3.1 双方共同的“源”

中国历史上各地区的文化发展并不平衡。 中国的本土文化在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后, 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雏型, 而这个雏形的位置便是中原地区[3]。 自商周以来, 整个华夏民族的主体生活于此, 并在历经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后,形成了 “中华文化共同体”[4]。 由此而来, 中原地区所处地成为核心位置,在文明发端及其辐射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从而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中轴,而其他地区便成为被输出、 流入的旁轴 (见图7)。 因此, 吴东水乡与安顺屯堡地区有着一个共同的源——中原地区。

图7 分区树

吴东水乡所处的 “吴文化” 是中华文化共同体分化所衍生出来的, 它既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 又有着自身的地域性。 总体来看, 吴东与中原双方的服饰品种与形制一致或近似, 但也存在着局部以及细节的差异。 一方面,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由中原地区的上衣下裳制沿承而来, 拼接衫呈现大襟右衽的特征, 裤子为直线裁剪。 但另一方面,在稻作文化的影响下,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呈现出当地地域特征的独到之处。 双方上衣虽都是大襟右衽, 但是吴东地区拼接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拼掼肩;同样都是找袖,不同的是, 吴东水乡拼接衫的袖管有时拼接一截,有时拼接两截,甚至有些还是异色镶拼。 而裤子不同的则是吴东地区有着较深的立裆,且有拼裆。 因此, 吴东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服饰品种与结构大同小异, 吴东水乡民间妇女服饰虽是汉民族民间服饰的一部分,同时也存在着区域文化的差异性。

安顺屯堡地区居民因为在明朝时由江淮和江南一带迁徙过去, 其妇女服饰由明朝江南一带服饰演化而来,因此也建立在以中原为代表的中轴地区服装的基础之上; 上衣基本特征与中原以及吴东地区相似, 呈现了大襟右衽、 连身连袖的特征, 穿着方式也属于前开包裹型, 裤子采用平面剪裁。 不同的是, 它的上衣大袖长衫袖口滚 “阑干” 且翻折, 挽袖后袖长较短, 衣服领襟也镶有 “阑干” 与织带花边。 由此可知, 在中原传统服饰与安顺屯堡地区服饰之间形成了融汇与被融汇的双重关系。

3.2 气候环境因素

如表2所示, 吴东水乡与安顺屯堡地区虽然同属暖温带气候, 但吴东水乡地区地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3 “带”,四季分明, 着衣分别为单层、 2层和3层, 故吴东水乡服装层次多, 便于递增或递减; 尤其是当地夏季湿热, 因而其上衣为短上衣, 裤子也采取了比较宽、 短的造型, 便于透气和散热。 相比之下, 安顺屯堡地区地跨两 “带”, 气候温和, 没有炎热的夏季, 因此采用 “2层和3层着衣”等多层着装方式; 由于服装的散热性要求不高, 故未采取短衣长的结构,单层着装即可满足劳动时的散热需要, 无需特别的针对性设计; 而在冬季, 屯堡居民对于保暖性要求较高,衣服便比较长, 并以衣、 裤、 围腰等一应俱全的方式来御寒。

表2 两地在“世界衣着方式地带性一览表”*中的位置

此外, 在气候环境的影响下, 两地的光照时间和强度大不相同, 夏季时, 吴东地区日照时间比较长且较强, 所以此地的包头巾比较大, 穿戴位置为头顶和后颈部, 侧重于头顶和后颈部的防晒; 而为山地地形的屯堡地区, 长年累月日照时间较短且较弱, 由此她们佩戴的包头巾较窄小,其目的是防尘, 而非防晒。

3.3 族徽意识

在相对稳定的特定自然与社会环境中, 由于共同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又由于共同的历史积淀, 从而达成了一种感情融合的、 相互支持又相互监管的社会约束力。 基于此约束之下,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与发展的服装形制形成了一致对外的社会集团标记,这便是族徽。

安顺屯堡与吴东水乡妇女均将“族徽意识” 主动植入了服装的精神属性之中。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屯堡一带服装上的 “族徽” 意义与标记要比吴东地区强化得多。 安顺屯堡人为明代屯军的后裔[6], 在传统社会里,安顺屯堡妇女因丈夫驻守边城, “军屯” 使她们具备了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与优越感, 一种自视为 “正宗的观念” 植入她们的脑中, 于是, 她们便有了一整套标志性装扮。 此装扮最初是出于 “军屯” 的使命感与优越感,但后来随着历史条件变化而演化为强烈的标识与防御意识。 这种意识换化为一整套强化身份认同的外在符号,即以大袖长衫为主体的一系列汉族标志性装扮。 它作为群体存在意义的代表, 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独立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区隔于其他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边界, 成为了与周边地区其他民族较为显著的外观区分。 这些服饰一直刻意保持着汉族服饰大襟右衽的基本特征, 以及明朝服饰宽袍大袖的传统, 形成了比较显著的族徽标记, 有着醒目的标识性。

吴东地区的族徽意识存在识别与排异性。 吴东水乡所处地区与外围地区有着天然的屏障, 与外界形成了明显的阻隔,因而包括包头、撑包、拼接衫、穿腰作腰、作裙、拼裆裤、卷膀和绣鞋所组成的“8件套”便成为区别于周围其他地区的标识, 这些服饰代表了吴东水乡妇女特立独行的形象, 达到了族徽标识所要达到的目的。

此外,在吴东水乡的区域内部,还存在着其他族徽意义的服饰符号。 比如胜浦与唯亭两地的包头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唯亭妇女的包头拖角短而钝,拼角部分通常由零料重复拼缀而成;而胜浦妇女的包头拖角长而尖,拼角上常有绣花纹样, 这两种不同形制的包头便成为区分唯亭和胜浦两地妇女的标识。 这种自我区分是吴东水乡内部不同地区之间族群意识的表现与识别, 也是族徽意识的体现。

3.4 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实用功能是指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的体验来评价服装在不同环境下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功能, 审美功能是人们通过心理的体验和社会的评价来满足人们对美与个性的本能追求的功能[7]。 这两种功能都是服饰的基本功能,但双方有时是对立的,即要达到某种审美效果便要以牺牲适用性为代价。 而所谓“美用一体化”,则是在强调“用”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了审美的需求。 民间服饰, 特别是劳动人民的服饰,尤其注重这两个功能的结合,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改良、创新,使这两个功能“合二为一”“美用一体”。

屯堡妇女主要主持家务和农业劳动,很注重装饰、 女红, 所以在闲暇的时间里, 会用灵巧的双手去美化、 装扮妇女服饰, 这使得屯堡妇女的审美观念在实用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屯堡的大袖长衫做工手续繁杂,要求精细, 装饰重点在于 “袖上2个套套”, 且都是屯堡妇女自己手工制作。因此, 大袖长衫的民间劳作痕迹相对淡薄, 其装饰意义大于实用功能, 浓厚的装饰意义反映了屯堡女性强烈的审美情趣。 此外, 丝头系腰长期以来作为男女定亲必备之物, 是当地女子的定亲聘礼, 起到象征作用, 说明其精神意义的非同寻常, 它的存在完全是出于炫耀与标识, 偏重于精神属性。 因此, 屯堡妇女服饰更侧重于美用结合中的审美功能。

作为当地稻作生产的主力,吴东水乡妇女服饰更侧重于美用兼顾、美用一体,其服饰的结构和工艺等要素之间的有效配合满足了建立在实用功能基础之上的审美需求,即所谓美用一体化[8]。这一带服饰拼接结构运用普遍,因为在水乡妇女所从事的挑担、插秧、掼稻等劳动中,肩和袖肘部位都是易磨损的区域,因而拼接衫的肩、袖部和正身分别用不同的布进行拼接,工艺重点也在于“掼肩头”, 对于衣袖防污损的问题,采用接袖替换的方式,将脏污、磨损到一定程度的袖口部分拆卸并替代上另一幅布,使其能继续使用,可谓实用与美观并存。 而吴东水乡穿腰作为作腰的搭配品, 也在尽显其实用功能的同时满足了审美需求。 穿腰作为作腰上的一个固定件, 一般由多层布绗缝、密缝,既精美又耐磨。 此外,基于自然条件, 吴东水乡的包头既美又遮阳。 因而,由此得知,吴东水乡的妇女服饰偏重于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兼顾。 与屯堡妇女服饰相比,其美用一体的观念更突出。

四、结 语

通过对安顺屯堡和吴东水乡地区民间妇女服饰形制的深入研究, 发现双方服饰存在的各自特点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有着一定的关系。 由于两地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因此服饰有着相似之处,但又因所处环境、地域的影响,致使两地形成了不同文化,由此妇女服饰的表现重点也大不相同,并显现出各自明显的地域特征。

猜你喜欢

屯堡安顺水乡
安顺娘
黔中安顺屯堡民居装饰艺术内涵特征与创作手法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贵州屯堡古村落传承发展的价值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新水乡歌
“屯堡文化汇”引爆乡愁游
安顺的裤袋
安顺屯堡村寨石头交响的世界
水乡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