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在食物设计中的潜在应用

2022-06-21张凌浩GianniCorino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南京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食饮食社交

文/严 洁,张凌浩,Gianni Corino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南京艺术学院)

据2022年统计,目前世界人口约为79.1亿,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就高达46.2亿,占全球总人口的58.4%,甚至一度超过了全球城市化人口的57%[1]。而这个数字仍然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 也就是说, 每天都有超过100万、 平均每秒钟大约有13.5个新用户加入到社交网络平台, 并且超过一半的用户表示, 他们每天至少使用一种社交媒体。 全球人均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 每天约为2小时24分钟,在过去的5年中增加了38%[1]。 由此可见, 社交媒体已逐渐扩张为越来越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为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重要议题, 人们对于食物的热衷与讨论, 几乎一直霸据着潮流媒体的主要领地。从早期纸媒时代烹饪食谱的风靡一时, 到后来广播电视中美食节目的备受欢迎, 无不展现着人们对于美食的渴望与追求。 在被社交网络媒体包围的当下, 用户生成的美食自拍也一度超过了其他任何主题的内容。 据统计, 在最受千禧一代喜爱的社交媒体Instagram平台上,就有超过85%的帖子是与美食相关的内容[2]。 仅仅搜索“#food”标签,就有超过4.8亿篇的发布量, 而与其相类似的“#foodporn”“#foodie” “#foodstagram”等标签,也都包含了过亿张美食图片。

如此海量的美食照片引起了许多社会心理与行为研究专家的注意,因为根据“视觉饥饿”(Visual Hunger)的现象,他们担心在长期、大量的接触和浏览这些美食照片后, 可能会出现比正常情况下更频繁的神经性饥饿反应,进而对公众健康产生负面影响[3]。

一、美食图片和视觉线索对肌体生理的影响

1.1 美食图片对饥饿与饱腹的影响

最早提出视觉和味觉之间的联系的是动物学家。 他们发现所有的灵长类动物, 在受到有关食物信息的视觉刺激后, 大脑的相关神经会被激活,从而产生一种模拟进食的反应, 旨在调动身体各部位与机能做好接受和消化食物的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感到饥饿, 因此被定义为“视觉饥饿”[4]。

心理行为学家发现,当频繁触发视觉饥饿现象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缩短进食间隔,无意识地摄入比往常更多的食物,增加了引发暴饮暴食、肥胖症、饮食失调等疾病与健康问题的风险[3]。当下的媒体技术使食物图片看起来甚至比实际上更加令人垂涎欲滴, 加之社交平台的高普及率与使用率, 也使得这些诱人的美食照片比以往更频繁、更大量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就有可能加剧视觉饥饿这一神经性生理反应的发生频率, 进而对公众的整体健康水平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 在另一项关于使用数字媒体大量浏览美食照片的研究中发现,在查看了足够多的、 相同口味或同种类型的食物图片后, 实验对象的食欲并非一定会被提高。 相反, 还有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即 “数字饱腹”(Digital Satiation)[5]。 当向参与者展示咸味饼干的图片时, 那些浏览了60多张的实验者普遍比浏览了20张的实验者, 对咸味饼干的渴望更少, 而在后续的摄入量对比中, 对该咸味饼干的消耗量也相对较少。

研究认为, 当受到食物相关的视觉刺激后,大脑在模拟进食的过程中,还会调动起以往相关的进食记忆,激活潜意识中与该食物相关的知识与体验,产生模拟进食该食物的感受,从而获得一种虚拟的满足感与饱腹感[6]。 当这种虚拟达到一定程度后, 就有可能降低实际对该食物和味道的摄入量,从而达到帮助控制饮食的效果。 因此,研究者认为, 如果能够合理利用社交媒体中的这些美食图片, 是可以通过相关视觉线索的刺激, 去影响实际的饮食行为和最终的整体摄入量。

1.2 视觉线索影响食物感知与饮食行为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研究证明,视觉会影响我们对于食物的感知, 而这种品尝前的预判, 往往也会影响到实际的味觉体验, 进而改变和影响最终的食物选择与饮食行为[3]。 例如,在购买冰激凌时, 我们往往不用看口味介绍, 就可以大体从外观颜色上推测出, 偏红色的是草莓口味, 而棕褐色的是巧克力口味, 即使当我们获知它们真实味道的差异并不大时, 依旧会更倾向于购买相应颜色的冰激凌。 心理学实验也证明, 当相同的酸奶被加入了颜色后, 实验者通常会认为红色的要比白色的尝起来更甜, 也更容易与草莓口味联系在一起(见图1)[7]。 由此可见, 味觉感知中的口味与浓度,往往可以通过改变食物的颜色来进行加强或改变, 从而替代真实调味料或食材的摄入。

图1 食物颜色与餐具颜色影响味觉感知

另外, 研究发现对于食物与味觉的感知, 影响因素不仅仅只来源于食物本身的视觉线索, 食物摆盘的方式以及相关器皿的暗示, 也会对最终的饮食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 自助餐厅的取餐盘往往会比正常尺寸的餐盘小一些, 因为相同量的食物, 放在较小的容器中, 通常会显得更大、更多, 而促使大脑认为吃了比实际摄入量更多的食物 (见图2)。 许多餐饮商家也会在呈现较为昂贵菜肴时, 选择使用口径较大、 深度较浅的盘子,用一种平铺展开的方式来呈现。 因为这样的摆盘方式通常会比堆叠盛放在小口径的碗中显得量更足。 除了对分量的感知, 容器的颜色也会影响对食物味道的品尝和判断。 例如将相同的爆米花分别装在蓝色与红色的盒子里时, 实验者通常认为, 使用红色包装的爆米花更甜, 而放在蓝色盒中的爆米花被大多数人判定为咸味[7]。

图2 餐盘大小影响分量感知

从上述实验与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可以发现,视觉在我们选择和品尝食物时,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如俗话说“眼睛先吃”(we eat first with our eyes)[3]。考虑到美食照片同样可以通过视觉影响,干预食物感知和后续的饮食行为,那么,拥有海量食物图片的社交媒体,有潜力成为观察日常饮食中视觉线索的信息来源。 通过对这些视觉线索的统计和分析, 可以获知它们的呈现特点以及受大众欢迎的程度, 进而在后续的食物设计过程中, 为其视觉元素的呈现与构建,提供参考与启发。

二、社交媒体与美食图片中的视觉线索

2.1 从美食图片到视觉线索调研

正如前面提到的, 巨大的用户数量是社交媒体平台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而用户自行生成信息内容的特质, 可以使其被认为是调查研究的绝佳工具之一。 因为该平台不仅能够提供丰富且多样数据信息, 还能支持用户间的互动与反馈, 观察到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 即使一些社会心理学家指出, 用户在社交媒体等虚拟空间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形象, 与其在真实社会场景中有所不同,但就整体而言,我们依旧可以认为这些信息数据是用户的一种自我表达与呈现, 甚至是更趋近于本真性(authenticity)的自述[8]。因为少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约束, 这些想法与态度更趋近于对本我的表达。所以, 有大量的社会调查和研究是基于或借助于社交媒体平台的, 例如对不同地区烹饪与饮食文化的探究、 对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调查、 对口味偏好与地理特征的研究、 大众对于新兴食品技术的看法与流行趋势的预测等等。 可见,社交媒体有潜力作为一种虚拟民族志(Virtual Ethnology)或数字民族志 (Digital Ethnography),来进行网络观察与调研[9]。

相比从搜索引擎或官方网站等途经获得的图片信息, 社交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代表性[10]。 在许多餐饮广告和商业宣传中, 为了让食物看起来更加诱人和可口, 往往会用假的模型道具或不可食用的替代物来进行拍摄。 例如用机油来替代糖浆获得更好的光泽、 用白乳胶替代牛奶来保持冲泡谷物的悬浮和形状、 用鞋油为烤肉和汉堡着色、 用洗涤剂丰富饮料中的泡沫等等。 而通常情况下, 普通用户拍摄和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美食照片, 往往都是对自己的食物在吃之前的记录, 因此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食物, 而非视觉性的欺骗。 另外, 新媒体学家Manovich指出, 即使搜索引擎和数据库中的许多相片也是对真实食物进行的拍摄,但它们通常来源于专业摄影师。 娴熟的摄影技巧往往使这些照片具备浓重的个人风格与特色, 其并不具备对普通大众和日常生活场景的一般性代表[10]。因此, 即使社交媒体上的有些照片,视觉质量并不尽人意, 但该平台依旧可以被认为是对日常情境调研的有效方法和可靠途经之一。

另外, 社交媒体数据的可获得性也是其能够成为调研工具的重要因素之一。 Sloan认为, 如果不考虑经济因素, 社交媒体可以被认为是最完美的数据来源, 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足量、 且具有时效性的数据[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社交媒体研究的不断丰富, 许多平台已经为非商业用途开通了免费的API 接口。 例如Instagram, 仅需几行短短的代码就可一次性下载获得发布者的用户信息(包括个人资料、 帖子数目、 关注者以及粉丝数目等)、 原始图片, 以及帖子中所涉及包含的所有内容与细节, 如标题、 文本信息、 发布时间、提到的用户、 坐标定位、 标签等。

与此同时, 这种批量地、 直接获取数据的方式, 可以使研究者与被调查者完全隔离且互不接触。 与传统调研模式相比,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研究者参与所带来的影响和干预。 并且,相比于问卷和访谈形式的调查,这些相对客观和固定的数据, 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调研对象在理解问题、回忆思考、 做出评判时所产生的主观性与差异性, 提高并保证了数据收集与分析讨论过程中的统一性与客观性。

2.2 社交媒体美食图片中的视觉线索

正如俗话说的 “一图胜千言”,仅从社交媒体中的食物图片, 我们就可以观察和分析出公众普遍的口味喜好、 饮食习惯、 健康状况, 以及如何使美食看起来更受欢迎的视觉呈现方式等等。 这些与食物相关的视觉线索, 可以为日后的食物设计提供启发与指导, 以达到通过视觉线索的展示, 增强食物的美学体验与味觉体验, 提高饮食过程中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唤起健康饮食意识, 帮助人们养成均衡营养、 合理膳食的饮食习惯。

通过对Instagram中美食照片的观察和分析, 可以发现那些普遍受欢迎的都有一定视觉特征。 首先, 食物通常都是以独立的方式出现在照片中,而非与人或宠物的合影。 普遍遵循“三分法” 的构图原则, 以静物为主,强调色彩的锐度与饱和度, 大多数为彩色而非黑白[12]。 其中,尤其以暖色调为多, 如红色和橙色; 而容易使人放松的冷色调, 如绿色和蓝色偏少。 食物也通常以清晰和完整的形态呈现在照片中, 不需要很艰难的辨认, 即可识别出菜肴的名称或食物的种类。

对于分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美食内容, 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最多的是那些具有高热量、 低营养的食物, 高达总体的67.7%, 而那些仅展示了蔬菜水果的相片, 只占总体数目的21.8%[12]。 其中,被拍摄和分享最多的食物类型是甜食与快餐, 例如巧克力、 蛋糕、 披萨、 汉堡。 虽然这些具体名类的排名, 在不同地区和国家有着细微的差别, 但总体而言, 对于高糖、 高油、 高能量食物的偏好却是相通的(见图3)。

图3 被提到最多的食物种类

对于特定种类和形状的食物, 研究者发现它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美食图片中, 也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点。 对于具有一定高度的食物,例如蛋糕、 汉堡、 冰激凌等, 往往都是从一个较低的、 几乎与食物齐平的角度拍摄的, 距离也相对较近, 食物本身就占满了整张照片 (见图4a)。而对于那些扁平或表面有装饰的食物, 如面包、 煎蛋、 披萨等, 通常都是从一个较高的、 类似于俯视的角度拍摄的, 并且距离也相对较远, 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到拍摄背景 (见图4b)。 带有“#晚餐”等标签的美食照片,往往介于前两者之间, 从一个中等的、 倾斜度约为42°的视角、 距离中等、 食物大约占据整张画面的六七成、 从一个类似于食客看待自己食物的角度位置进行拍摄的。

图4 较低、较高的拍摄角度

三、视觉线索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潜在应用

食物设计作为设计学科内新兴发展的一个跨专业方向, 不仅继承了设计学多领域和多维度的特点, 也包含了食物富有承载性与关联性的基本特征。 旨在以食物为媒介, 通过设计的力量, 发挥并拓展食物在健康、 文化、情感交流、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作用与影响。 从粮食的培育种植到食材的加工处理, 从食品的运输销售到菜肴的制作烹饪, 从餐桌摆盘到咀嚼吞咽, 甚至是后续的消化吸收以及厨余垃圾的回收利用等等, 都属于食物设计范畴。 与厨师、餐饮厂商、食品研究员等不同, 食物设计师关注的不仅是食物本身, 更聚焦于由食物连接构建的整个社会系统, 试图通过设计思维和方法,重新审视人与食物、环境与食物、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赋予食物和饮食行为新的意义与价值,反思和解决食物相关的问题与挑战。

食物作为身体的唯一能量来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健康。 而食物的选择与摄入量的多少, 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视觉线索的干预和影响。 因此, 可以对相关视觉感知线索的设计, 达到对健康饮食行为的促进和养成。 通过这种物理提示的方式, 在不改变食物原本结构和特性的同时还保持了其天然性和自然性, 有潜力成为治疗和改善饮食相关问题的辅助方式之一。 从社交媒体美食图片中所观察到的视觉特征, 为如何重新构建相关视觉线索提供了参考与方向。

3.1 关于食物本身的视觉线索

从用户生成和分享的美食特征中可知, 最受欢迎的食物往往是有着高糖、 高油、 高能量视觉暗示的加工食品, 而非那些不经任何处理、 烹饪、并保持原有完整形状样子的蔬菜水果。 那么, 倘若把这些不受欢迎的食物,改造成具有暗示食欲的视觉线索,是否可以欺骗大脑, 增加对纯天然健康食物的摄入。 相反,对于想要控制饮食和摄入的人群, 则可以通过多选择呈现出不受欢迎的视觉特征, 来降低对食物的渴望,从而减少最终摄入。

3D食品打印技术的出现, 就实现了仅对其物理特征进行改变, 但不发生化学反应。 通过数字化建模与逐层堆叠的成型方式, 可以对其视觉特征进行精准化与自由化的改变和设定。例如, 将蔬菜水果等天然食物制作成糖果、 饼干的样子, 来增强健康食品对儿童的吸引力。 其重新塑造食物形状的特点, 也可以为患有咀嚼和吞咽困难的人群还原本来的饮食乐趣。 如同在美食相片中发现当食物以完整、可识别的状态呈现时, 会更受欢迎,也更能保证食用过程中的享乐体验。例如瑞典一养老院的实践项目发现,虽然将食物捣碎成泥, 可以使其质地变得柔然利于吞咽, 但色彩单调的糊状食物会大大降低在饮食过程中的享乐体验。 而食品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糊状食物的再次重新成型提供了可能, 提高了老年人在饮食体验过程中幸福感与满足感。

3.2 关于食物摆放的视觉线索

除了食物本身的视觉特征, 美食图片也为如何摆放食物提供了思路。当把这些视觉元素进行编码, 厨师就有机会通过大数据算法, 为不同的客户定制出符合其审美特色的菜肴呈现方式, 抑或是根据特定食材的口感与味道特征, 用算法计算出最佳的搭配组合, 尤其搭配3D食品打印技术, 可以辅助厨师在菜品制作与呈现上进行创新(见图5)[13]。

图5 3D 食品打印与算法辅助设计菜肴

3.3 关于食物器皿的视觉线索

另外, 数字制造技术也为制作精细的、 新奇的食物相关的器物, 提供了可能与便利。 例如, 通过3D打印制作蛋糕及饼干模具, 使厨房小白也可以设计制作出极具审美艺术的糕点,获得前所未有的美食体验与满足。 同时, 3D打印技术也实现了对餐具形状的个性化设计和尺寸的精确化控制。根据视觉线索对感知和行为的影响,个性化定制出能够通过各种视觉线索, 满足饮食享乐的餐盘容器,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饮食行为, 使消费者在养成健康饮食的过程中, 获得相同的饮食体验享乐。

3.4 关于食物呈现的视觉线索

当整个食物相关视觉都可以通过技术来进行重建时, 美食图片中所提供的相关线索就显得格外重要。 例如, 已有实验试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 放大所食用饼干的尺寸, 以欺骗大脑认为已经吃了足够多的食物, 来控制实践摄入量, 进而帮助肥胖人群控制体重。 然而, 从美食图片的观察中可以发现, 食物的大小尺寸只是影响分量感知的众多元素之一。 当整个食物相关视觉可以重建时, 除了食物的尺寸,其颜色、摆放的方式与位置、容器的大小形状、 甚至于观看的角度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综合地通过视觉影响来改变和干预饮食行为。

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可以被应用于食物的加工与制作, 为食物设计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与便利。 社交媒体图片中观察到的食物相关视觉特征,为这些新兴技术应用于食物与饮食相关设计, 尤其是对视觉感知线索的重建与呈现,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与启发。

四、结 语

社交媒体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功能和影响已经逐渐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平台上出现的大量美食照片,对公众的食物感知与饮食行为产生了具有争议性的影响:视觉饥饿和数字饱腹。而这两种不同的影响结果,都是由于受到食物相关视觉线索刺激后大脑产生的模拟进食反应出现的。 社交媒体用户量巨大,内容由用户自主生成,数据信息丰富多样等特征,为通过美食图片观察和分析视觉线索提供便利。 将观察到的视觉特征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起来, 有潜力为日后食物设计中的视觉呈现提供启发与指导, 同时也拓展了社交媒体以及现代技术在人类与食物及营养关系中的价值与意义。

猜你喜欢

美食饮食社交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美食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