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产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和启示
——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帮扶陕西省G村为例
2022-06-21田争运
田争运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一流涉农高职院校,行业特色明显,是职业农民和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较强的办学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好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更好服务于乡村人才振兴,是涉农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责任[2-3]。本文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多年帮扶陕西省G村为例,深入凝练总结脱贫攻坚的优良做法和经验启示,以期对其他同类高校和基层农村的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陕西省G村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
陕西省G村位于秦岭山区深处,距离宝鸡市95 km,距离汉中市207 km,在册村民269户886人,2015年认定贫困户214户448人,贫困发生率50.6%,属于重度贫困村。截止到2020年底,该村集体产业有食用菌大棚33座,日均产食用菌500 kg,年均产值20万元;生猪养殖场1个,年均产值22万元;“山野民宿”旅游项目1个,年均产值5万元。村民个体产业以生猪、奶山羊、土鸡、中蜂养殖,以及食用菌、药材种植等产业为主。该村2020年人均收入1.1万元,户均收入3.9万元,村民收入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陕西省G村2020年村民收入情况Fig.1 Income of villagers in village G of Shaanxi Province in 2020
2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帮扶路径
2.1 强调整体设计,厘清帮扶思路
陕西省G村位于秦岭北麓,海拔1 000~1 300 m,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土壤为钙质土(次生砂质黄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耕地面积较少;村民思想较保守,文化程度低,缺乏农业经济作物生产技术。2015年统计,村民致贫原因主要为因病和缺乏技术[4]。经过充分调研、详细论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脱贫攻坚初期即制定了“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规划了详细的实施路径,即“协助制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共建产业基地,壮大集体经济——开展统购统销,加强消费扶贫——开展技术培训,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文化扶贫、加强扶志”的实施路径。
2.2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有效机制
充分发挥高校在产业帮扶中的智力作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完善产业帮扶工作机制,保障知识技能带动产业帮扶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了书记、校长任组长,主管干部工作、科技推广工作的副职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主要干部任组员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自2015年以来,学校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分年度制定了《产业帮扶工作实施要点》等文件。2021年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转入乡村振兴,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产业帮扶G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要求主要领导每年前往帮扶村调研不少于2次,详细了解和梳理帮扶村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家开展专题研究,帮助结对村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抽调精锐科研力量,扎实开展产业帮扶。其中,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现场如图2所示。多措并举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亲自管、相关部门集体参与”的帮扶工作机制,为学校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5-7]。
图2 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现场Fig.2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2.3 共建产业基地,帮扶成效显著
坚持将产业帮扶作为群众稳定收入的突破口,不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着力培育“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发展格局。根据村域经济发展特色,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省G村共建产学研基地1个,建成食用菌种植大棚33座,研究香菇新品种1个,每年为该村投入5万元资金支持其不断引进改良新品种,助力产业基地不断扩大规模,建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确保群众后续产业发展稳定。目前,该村鲜香菇日均出棚500 kg,年产值约35万元。
2.4 开展消费扶贫,带动产业发展
成立消费帮扶工作专班,与G村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在学校设立G村农产品销售专柜。为帮扶村产品销售提供平台,组织帮扶村参加农业高新成果博览会、西部洽谈会等产品贸易展示,扩大宣传平台,助力结对村农产品销售累计30余万元,如图3所示。
图3 组织G村食用菌参加农业高新成果博览会Fig.3 Organizing edible fungi of village G to participate in agricultural high-tech achievements Expo
2.5 发挥智库优势,开展科技培训
坚持“突出高校特色、以科技扶贫为主”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为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一是根据村域经济特色,累计开展山茱萸、草莓、核桃、木耳、香菇等种植培训,帮扶农户掌握现代化种植养殖技术、更新管理理念,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6期,受训村民超过400人次/年,如图4所示。
图4 中蜂养殖技术培训现场Fig.4 Chinese bee breeding technology training site
二是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先后派出农业专家40余人次深入田间地头,向种植养殖户实地指导、讲授各种技术技能。多项措施促使该村食用菌等产业增产5 000 kg,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共160余万元,村民人均累计收入2.2万元,培训及分红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陕西省G村技能培训人次及产业收入统计Tab.1 Statistics of skill training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 dividends in village G of Shaanxi Province
2.6 发挥“头雁”效应,培养致富带头人
鼓励农户发展中长期产业,安排专家根据农户家庭实际情况,合理帮助其规划产业发展,为其提供科技指导,确保每户群众家庭都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截止到2020年底,在学校的帮助下,G村涌现出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其中村民黄某土鸡养殖规模达到6 000只/年,产业收入10万元/年;村民刘某、岳某、孔某生猪养殖规模每年已超过100头,2020年每户产业收入超过40万元;村民潘某养殖奶羊规模达到200只/年,养殖土蜂规模超过300箱/年,2020年产业收入超过30万元。以上农户作为产业帮扶的典型代表,为涉农高职院校科技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可复制的“杨职模式”。
2.7 开展文化帮扶,助推乡村振兴
立足文化下乡,学校在G村每年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大集”各1场,向村民发放花椒栽培技术、食用菌种植技术、果树栽培技术等科普资料若干份、赠送自编《中华经典晨读》若干本,不断推动群众知识文化更新,着力提升村民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
3 涉农高职院校产业帮扶的启示
3.1 加强规划帮扶,注重持续发展
高校充分发挥智库优势,积极融入地方规划编制,因地制宜利用山区自然资源努力促成农村向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在立足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生态宜居等因素,帮扶山区农村做好产业规划布局,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帮助山区农村进行技术核心突破、品种改良等,推进山区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美化生态环境。
3.2 深化校地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
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为涉农高职院校教师介入乡村产业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依据,使得高校科技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由责任义务型的松散关系发展为利益型的紧密关系[5]。学校与地方共建产学研基地、消费帮扶等形式,有效延长了山区农村产业链,在推动基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促进学校新品种研发,以定向消费帮扶的方式采购基地产品,为农村产业循环提供坚强销售渠道。这种模式便于打造融产供销、品种改良、产业升级、品牌打造为一体的产业链,以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保障集体经济和高校在产业发展中获利,实现互惠共赢[6-8]。
4 结束语
多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秉持“科技帮扶、产业帮扶”的宗旨,通过派驻干部、共建基地、科技培训、消费帮扶、文化帮扶等多种形式持续帮扶陕西省G村产业发展,为基层农村乡村振兴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为持续做好基层乡村振兴致富、基层群众宜居宜业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为涉农高职院校帮扶山区农村产业致富提供了可复制的“杨职模式”。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帮扶陕西省G村产业升级,延长其产业链,持续增强其造血能力,帮助其“脱得了,稳得住”,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