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调研分析
2022-06-21芦天罡何继源张辉鑫张晓玲
王 剑,芦天罡,何继源,张辉鑫,郭 嘉,张晓玲
(北京市数字农业农村促进中心,北京 100101)
0 引言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实际,畅通农村信息渠道,摸清京郊“最后一公里”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抓住“互联网+农村、农业、农民”机遇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更好地促进农业信息服务,推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1]。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信息中心的调研人员针对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走访了房山区、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等13个区,每区调研一个乡镇涉农信息服务点和两个村级涉农信息服务组织,采取资料查询、召开座谈会、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反复分析、讨论、修改与完善,形成调研报告。
1 调研背景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大力推进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畅通农村信息渠道,是推动城乡信息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村信息消费能力的现实途径[2]。
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指信息下乡、进村、入户的最后一个环节极难推进,这表明建立信息体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农户使用信息[3]。造成信息化发展较慢的原因:农民对信息服务认识不够;缺乏乡村两级专职信息员,基层信息服务质量难保证;信息推广体系仍待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信息传达成本较高。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信息中心调研人员分别就村级、镇级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和农业合作社、农业信息服务现状、农业信息服务需求、服务机制建立等对房山区、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区等13个区进行调研,探索农业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有效模式,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工作体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4]。
2 调研基本情况
2.1 调研时间及对象
2021年,选取北京市所属13个区的农业部门、乡镇服务中心、农业合作社(根据各区县的具体情况选取大、中、小型合作组织样本)、农资店、农业大户等为调研对象。
2.2 调研方法
采取资料查询、召开座谈会、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2.3 调研内容
了解涉农信息服务组织基本情况,掌握乡、镇、村级硬件设备、网络通信、场地人员、农民素质、村级产业、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情况及存在问题。
3 “六有”标准调研情况
3.1 场所
经过调研发现,京郊13个区的村里都设有便民服务点(活动室),便民服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场地较好,一般场地面积为15~40 m2,有些村里的活动室可达60 m2,并在活动室出入口设有清晰可见的标牌和导引信息,能够较好地为村民服务,如图1所示。
密云区东邵渠镇西邵渠村建立的便民服务中心,可帮助村民办理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失业人员登记地变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换本、农村五保供养、农村住房(危房翻建和旧房维修)救助、保障性住房申请、土地流转合同签订与鉴证、残疾证、兵役登记证申请、养老保险、小额担保贷款等方方面面的事项。另外,便民服务中心有北京农商银行配设的ATM机,村民可以办理手机充值、电话、宽带、水电燃气缴费、养老保险金查询等业务,非常方便。
昌平区十三陵镇西山口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典型的基层服务组织,也是民政局、气象局、公安局、科委、农业等多个部门布设信息服务站点的汇集地。
3.2 人员
信息服务人员匮乏。信息管理和服务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批既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又懂得经营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调查表明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缺口[5]。
3.2.1 师资队伍不足
调查发现,很多信息员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定期培训。走访的京郊13个区的村里都配有1~2名大学生村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经常帮助村民完成缴电费、水费等业务。但大学生村官都有专属工作方向,日常的工作量已经很饱满,如果让大学生村官同时再担任信息服务点的服务人员,工作压力会非常大。需要在每村配备大学生村官之外,还要增补1~2名专职信息员,帮助村民解决信息服务的问题。另外,走访的区县中很多家庭都是中青年在城区工作,老年人在家里留守,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乡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有限,如何让村里的中老年人体会信息化的益处,也是妨碍信息服务持续推进的大问题。
图1 各区益农信息社场所Fig.1 Places of Yinong information society in each district
图2 益农信息社设备案例Fig.2 Equipment of Yinong information society
3.2.2 缺乏体系化的培训内容和教辅材料
建立较高素质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后,需要配备系统化教材体系。调研数据显示,北京地区农业产业多元化,种植、养殖户数量均比较多,传统作物和经济作物也分布不均,有些农户甚至以旅游业、餐饮业为主要经营业务。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农民培训工作也需要做系统的准备,分门别类的制定和编写适宜农民学习,且可以带来实质效果和效益的培训体系和教辅材料,以利于信息化进村入户。
3.3 基础设施
调查发现,现在京郊的村级社区都配有电脑、打印机和上网的终端设备,很多村还配有基层党建全程系统,可以通过该系统对村级选举等重大事项进行在线、即时监督,如图2所示。
3.4 网络
调研发现,13个区现已基本实现光纤入村,很多地方还可以通过歌华优先宽带访问互联网。但有些地区网速偏低,只能承载网页浏览,无法进行实时双向视频通话,如图3和图4所示。很多村委会也有村域WiFi网络。
3.5 网页
近年来,为保护绿色自然生态,很多区按照区镇总体发展战略,把产业转型落在实处,科学规划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端旅游业为龙头,构建新型农村典型社区”的发展目标。
图3 益农信息社结构Fig.3 Structure of Yinong information society
很多区以旅游为主,种植、养殖为辅。房山区的周口店镇、昌平区的草莓采摘园、门头沟区的潭柘寺镇、大兴区庞各庄村西瓜园迫切希望能够通过网页、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宣传自己的特色品种,对生产技术资讯、农产品市场行情等信息有比较强的需求[6]。
基于有网站(页)的基础要求,在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持续开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已建成益农信息社的行政村的综合信息化水平,各村不仅有网页,还有新媒体形式的益村秀、微信技术服务群、微信公众号、微营销平台等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宣传手段。
(1)一村建一网页。
北京农村网,搜集各村最具有特点的村情风貌、村域产业、民俗文化等信息,展示农业生产生活,如图5所示。
图4 益农信息社网络案例Fig.4 Network of Yinong information society
图5 网页展示Fig.5 Web page display
(2)一村制作一个益村秀。
根据各行政村的发展与宣传需要,通过村级益农信息员、大学生信息官主动向村民收集材料,大部分村已经制作益村秀,如图6所示。
(3)一村建一技术服务微信群。
通过技术服务微信群,可以向专家咨询种植养殖技术,既是及时方便的技术手段,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村民间沟通联络感情的有效渠道。通州区微信技术服务群不仅发布村里的各项通知、便民服务物资预订通知、招聘信息、“三农”政策资讯等内容,通过信息官、信息员的有效引导,村民还会自觉转发积极向上、有益他人的信息,如图7所示。
图6 益村秀展示Fig.6 Yicun show
图7 村微信群展示Fig.7 Wechat group display in the village
(4)一村创建一个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是行政村村集体的品牌宣传渠道。通过几年来的探索,益农信息社微信公众号建设达成了广泛的宣传效果,如图8所示。
图8 村微信公众号展示Fig.8 Wechat public official account
(5)一村一个微营销平台(农村电商)。
益农信息社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微信朋友圈经营也成为营销主流,益农信息社通过电商平台+微信朋友圈分享的形式,形成有特色的农村电商、农村微商的服务与营销形式[7],如图9所示。
图9 农村电商展示Fig.9 Rural e-commerce display
3.6 持续运营能力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具有“政府修路、企业跑车、农民提货”的特性,企业跑车也就是需要企业有可持续运营能力,长期可持续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农村资源并不仅限于各类农产品,垂钓、采摘、民宿休闲养老等都是可利用的乡村旅游资源[8]。
4 建议
农民对数字技术的需求极为迫切,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在开展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作中,需要注重如下3方面的建设。
4.1 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是培养信息服务的复合型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尽快建立一支信息化能力强、了解财税和营销知识、具备主动热情服务意识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对工作在第一线的村级信息员,可考虑发放与岗位和工作内容匹配的工资或补贴,同步制定更规范、更有效的考核办法,用更加市场化的手段让信息化人尽其才。
二是以乡镇为单元,利用农闲和业余时间,定期将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科技相关的科普培训,把现代化实用技术介绍给农民,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经济意识和市场推广能力,大力宣传典型案例,形成新农村、新农民、新知识的信息风貌。无论是发展电子商务,还是建设智慧农业,都需要提升农民数字化水平。整体提高农民认识信息、接收信息、使用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能力,以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9]。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推进了多年,但是依然属于农村新生事物,距离成熟运作的完整产业差距还很大,在产业形成期需遵循“政府投入、政府建设、政府引导”的方针,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重点的智慧农业产业园区,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帮助农业信息化产业尽快走上成熟之路[10]。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时代,许多农民通过社交媒体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和销售农产品,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移动互联网知识和多媒体信息的生成和编辑培训。对经营民宿、餐饮、采摘等工作的农民,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引导农民有序合法合规经营。
4.3 建立可持续运营机制
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益农信息社基本全覆盖,整合服务信息资源,为村民提供公益、便捷的电子商务和体验等服务。充分引入市场化机制,发挥各类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利用站点实体网络优势,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和农村物流,积极协调水电气、金融保险、票务、医疗挂号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接入,为农村信息员提供创业条件,增强站点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
5 结束语
当前,应着力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有效模式,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创新信息化发展的工作体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服务队伍,真正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满足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迫切需求,发挥农村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推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