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6-21沈杨
沈杨
(吉林长春市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0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高发的危重症,调研数据表明,老年人群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剧增导致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口剧烈疼痛、胸闷气紧、头晕等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急性梗死的概率极高[2-3]。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以药物为主,其中缬沙坦有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但单一用药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观察了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现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0例。对照组包括男230例,女170例,年龄46~82岁,平均(59.62±4.56)岁,发病时间1~6h,平均(3.14±0.51)h。观察组包括男232例,女168例,年龄45~83岁,平均(60.52±4.72)岁,发病时间1~6h,平均(3.41±0.48)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立刻进行全面检查,实施针对性治疗,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给予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控制血压干预,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相关指标。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缬沙坦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189;生产厂商:新乡恒久远药业有限公司),口服,100mg/次,2次/d,持续用药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螺内酯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4493;生产厂商:江苏长江药业有限公司),口服,12mg/次,3次/d,持续用药4周。
1.3 指标判定
(1)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功能、心率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心率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心功能、心率异常。总有效=显效+有效。
(2)心功能指标: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
(3)左心室重构情况: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
(4)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例数,并计算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发生乏力、头晕、嗜睡的例数,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6)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功能、生活功能、社会功能等多方面,分值和生活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更高,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重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较对照组更低,左心室质量指数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2.4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2.5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6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6 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增长,是心血管内科的危重症,该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的特点[4]。调研数据表明,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体重超标者是该疾病的高发群体,且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5]。其发病机制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氧、冠状动脉栓塞等有关。在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后,会导致动脉的弹性减弱,随病情进展血管管腔逐渐狭窄或闭塞,心肌供血量不足从而引发心肌梗死。当心肌耗氧量增加时会对心肌造成损害,从而引起高血压的症状。在用餐过量、情绪亢奋、便秘等情况下,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6]。急性心肌梗死按心肌梗死的部位不同分为前壁心肌梗死、后壁心肌梗死、侧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7]。其中,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极高,容易导致左心室重构,对心脏功能造成极大损伤。
临床上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能够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来对AT1受体亚型产生影响。通过抑制醛固酮的释放来抑制血管的收缩,从而有效降低血压[8]。螺内酯是常见的醛固酮抑制剂,可以降低舒张期动脉压,减轻血管的阻力,提高心室的内传导速度。可以有效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达到预防心律失常的效果[9]。与此同时,螺内酯可以有效抑制心肌纤维化和左心室扩张。通过减少细胞外基质的胶原沉淀来改善左心室功能,避免左心室重构。螺内酯可以帮助心肌摄取儿茶酚胺,维持机体心电活动的稳定,增强患者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将缬沙坦和螺内酯联合应用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治疗中,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联合用药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仅服用缬沙坦的患者,其心功能指标和左心室重构指标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低,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生活质量更高(P<0.05)。近年来,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效果受到了临床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王艳[10]曾对8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给予了缬沙坦治疗和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联合用药的患者其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单一用药的患者。此结论和本研究类似。
综合上述观点,将缬沙坦和螺内酯联合应用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用药安全性更好,可以有效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