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矢志光电报祖国 献身国防搞建设

2022-06-21

陕西画报 2022年4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矢志光电报祖国,献身国防搞建设。”——这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兵器205所总体三部主任王惠林一生的追求。多年来,王惠林从事机载光电系统型号研制和预先研究工作,为我国多型侦察、攻击无人机研制光电装备,形成内装和外贸系列化光电产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带领科研团队攻克多项创新关键技术,科研成果获国防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兵器集团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标兵”,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和兵器集团“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兵器集团劳动模范,西安市劳动模范称号。

从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作为科技工作者,王惠林不断克服困难,潜心研究,一步步地把突破国家重大需求科研难题的期望变成现实。

扎根光电技术领域,破解难题,锐意创新

如何才能提升装备核心竞争力?在王惠林看来,就是源动力加驱动力。为国家搞装备的科研人员的源动力是什么?他认为,除了对国家军工事业的责任心和热爱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在他28年的产品研制过程中,军品任务繁重,他始终保持一种作战状态。尤其是产品研制过程中处置故障,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夜以继日,不计得失,不计个人安危,泡在现场,直至故障排除,问题解决。

而驱动力,就是“创新”。2008年,在某型号研制过程中,王惠林第一次担任型号总师,该装置是在武装直升机机载光电系统技术基础上,针对察打无人机的特殊要求,进行专项研制。为满足研制要求,研制方案所采用的两项关键技术在当时的国内从未有项目采用过,存在两个比较重大的风险点。在当时外界质疑和顾虑声中,王惠林带领项目团队从理论计算、实验室试验、地面台架试验、机上试验等方面仔细分析,分步验证,最终突破了这两个技术风险点,实现了产品的国内装备和外贸出口。

成就卓越技术团队,言传身教,硕果累累

经历了20余年的科研工作,尤其担任了多个国家重点型号项目总师、技术负责人,王惠林对于“严谨”有着深刻理解,常常告诫年轻同志“不严谨就会在科研工作中跌跟头”。做科研工作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某型号项目研制中,第一次挂飞图像效果不好,研究后改善了算法,解决了问题;转场到西北某实验场,又出现多项性能指标超标,他带领团队攻关了大半年,不断地改算法、问相关单位要数据、查文献、做实验,最终全部问题都得到完美解决,项目顺利定型。

他先后指导4名博士、10名硕士完成和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十多年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新技术,不断地顽强拼搏,部门团队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申报和授权专利50余项,成功解决了多个重点型号研制过程中的设计难题。团队连续多年获“型号项目优秀团队” “西北兵工劳动竞赛创新示范岗”等荣誉。

王惠林常常告诫团队成员,面对异常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态势和持续提升的用户需求,我们惟有保持清醒头脑,创新不止,奋斗不息,才能不断获得技术突破,做好做精每一个产品。

▽顺利完成空军某重大科研项目

▽言传身教,与团队共同探讨实验数据

▷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