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学习理念的创造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2022-06-21姜艳艳范昕俏
姜艳艳 范昕俏
[摘 要]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基于行动学习理念提出QPRA课堂教学模式,由学生小组为基本行动学习单元,合力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质疑和反思,在此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最终对学习成果付诸有效的执行。以期通过QPRA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创新创造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创造性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创造性人才;课堂教学;QPRA模式;行动学习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行动学习理念的高校创造型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与实证研究”(jg20190595);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流专业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
[作者简介] 姜艳艳(1977—),女,吉林白山人,硕士,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管理、技术创新研究;范昕俏(1989—),女,浙江武义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2017级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旅游学院讲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8-0093-04 [收稿日期] 2022-02-12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坚持深化教育改革,把创新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教育作为教改的核心,才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国作贡献。代表着传统精英教育理念的“教师主体论”“理论知识主体论”,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普及化教育的需求[2]。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应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一、创造型课堂研究现状
创造性思维及其实践能力是人类独有的特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发现并培育人的创造力潜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学方法长期采用“注入式”教学方式,可以概括为“三个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方式弊端很明显:忽略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主体,压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书本轻实践,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型课堂教学既包括学生创造性获得知识、技能,也包括教育学生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还包括创造性生活、适应环境、构建人际关系等,因此创新型教育既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3]。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创造型课堂模式进行了探索,如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的教学模式,根据人的智力结构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四种内容(图形、符号、语意、行为)、五种运作(认知、记忆、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评鉴)及六种结果(单位、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应用)组成的复合体。帕尼斯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强调以系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注重主体在选择或执行解决问题方案之前应充分全面思考。泰勒的发展多元才能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八个步骤,重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注重学生多元才能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性学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温寒江在研究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以脑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创造过程中思维如何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结论。该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涵盖了技能、思维、知识三方面,并对创造性思维进行了深入探讨[4]。
国内外学者结合时代背景和实践经验,围绕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一主题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并且得出了一些一致的观念。第一,先进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重视和发掘,并使之结出丰硕的果实[5]。第二,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激发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自身开放性的智能结构和完善的人格结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索性的学习精神[6]。第三,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这些教育理念应当是现代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理想目标[7]。
二、QPRA创造型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本文基于行动学习理念,提出了创造型课堂QPRA教学模式。行动学习理念指出,学习可以改善团队成员的共同观念和行为,进而提高团队和个人的绩效。个体通过社会互动方式来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习,社会互动主要指立足于实践经历,强调学习是通过与他人互动讨论、围绕问题展开和“边做边学”来实现,通过共同解决组织实際存在问题(Q),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P),在针对Q的学习过程中会引发新的质疑和反思(R),并付诸有效的执行(A),该过程可以概括为挖掘问题+程序性知识+质疑与反思+执行(QPRA)四个环节。
(一)Question(Q):发掘问题
在创造型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激发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教师要结合课程能力要求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情境中进行头脑风暴、团队合作和思考问题。为了使设计的情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造性,需要对情境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1)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情境;(2)利用学生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来发现问题情境,如“创业管理”课程,通过学生完成一个商业计划项目来产生问题情况;(3)提出假想,并对结论加以检验;(4)激发学生比较和对照事实、现象、定则行为,由此引出问题情境;(5)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与新事实,并独立做出概括等。不同课程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会有所差异,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把握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结合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特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教学内容的情境,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力。
(二)Process Knowledge(P):程序性知识获取
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教授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获取涉及三个阶段,围绕“怎么办”去寻找相关的知识。第一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的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第二阶段,经过各种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根据信息分类被提取出来,解决前面提到的“怎么办”的问题。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创造型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Rethink(R):质疑与反思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针对遇到的实质性问题,进行质疑与反思,以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质疑与反思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学生主体创造性解答的迫切需要与已有的认知、方法、理论之间产生矛盾的过程:学生往往从已有实践经验进行思考,采用惯性思维的方式,机械地套用以前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思辨性非正常思维的方式使问题获得突破性解决,证明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理论或技术框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不适用的,是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在尝试求解阶段的种种努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要告诉学生这是解决创造性问题的必经过程。虽然所提出的各种假说或方案经尝试解答后失败了,但是这种失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下一个阶段的创造性方案的诞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Action(A):付诸行动
在质疑与反思阶段产生的新观点、新假设、新目标等创新性成果,是否具有可行性,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一般来说,建立在直觉判断、类比假设、大胆推测等综合多维度基础上获得的突破性认识,既有真理性,又有不可避免的偶然性和谬误;此外,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使得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往往表现为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确定性,因此验证反馈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质疑反思阶段获得的认识成果,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会产生一系列反馈信息。如果实践的结果证明了学生认识的真理性,这种积极的反馈会激励学生进一步去突破创新;如果验证的结果表明学生的认识是错误的和不系统的,那么此时教师的反馈信息发挥重要作用,能有效修正、鼓励学生正确认识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继续寻求新的途径与方法。
三、QPRA教學模式实践
本文以“创业管理”课程为例(见表1),对QPRA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一)发掘问题
具体实践主要利用学生完成实践性的作业来产生问题情境。“创业管理”课程考查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发掘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规划一个创业项目。因此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摒弃了传统的考试形式,采用项目报告的形式进行考评。本课程采用基于团队的项目教学模式。首先,进行项目设计,必须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现有能力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迭代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学生5~8人组成一个团队完成一个商业计划项目,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挖掘涉及的问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组织架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产品创新等。小组成果需要进行PPT展示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评分,评分的指标为:PPT制作质量、演讲流利度、项目创新点(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服务等),以及商业计划书整体的逻辑性和规范性。项目式驱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团队间的合作、沟通能力增强。
(二)程序性知识获取
通过课堂教学、书本、互联网信息等渠道可以获取所需的专业知识。一个完整的创业项目涉及很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创业要素的内容展开介绍,如创业团队、创业资源、商业模式等内容,其余的一些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借助课外时间收集、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通过设置在线课后的学习渠道,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中未涉及的知识点。
(三)质疑与反思
针对商业计划项目进行全面的运营考虑,以实质性问题为切入点,在不断的质疑与反思中演化出变革性方案或创新性办法。主要操作是采用阶段性汇报交流的形式。每一个教学知识点结束后,让学生团队重新思考项目的该部分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提问。这一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项目进行质疑和反思的过程。
(四)付诸行动
通过项目答辩评审、参加创业大赛、经济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创业实践等途径进行实践检验。每年该课程的考核都邀请三名以上校外企业家作为评委对每个项目进行答辩考核。另据不完全统计,不少学生团队通过该课程完成了高质量的创业计划项目,先后在浙江省大学生经济管理案例分析大赛、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第二届全国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有三名学生的创业项目经过学院评审入驻了学院创业园。一系列的成果正是对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认可与检验。
结语
本文通过对创造型课堂QPRA教学模式的探索,丰富和深化国内创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通过在知网等网站检索发现,关于课堂教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设计方面,而对于创造型课堂教学的研究较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创造型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挖掘问题+程序性知识+质疑与反思+执行(QPRA)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反复性的学习过程,在内化经验、外化行动、固化能力的升华中,使学生实现创新—实践—再创新—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积极培养学生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所需的职业素养、经营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坚持与时俱进,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培养适应“双创”背景下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決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潘骁彤.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商科课程标准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6.
[3]胡晓红.向学而教: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基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女性学》课堂的教学观察[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3):82-93.
[4]田芸.问题情境创设应规避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6(17):32-33.
[5]巩子坤,任敏龙,刘萍.程序性知识例规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6(8):50-54.
[6]刘义兵.试论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J].中国教育学刊,2000(1):33-36.
[7]彭红超,陈林林,庞浩,等.创造取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样式:理论与实践的桥梁[J].中国电化教育,2017(7):58-66.
Exploration on Creative QPRA Teaching Mode Based on Action Learning Theory
JIANG Yan-yan1, FAN Xin-qiao2
(1. Dean’s Offic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jiang College, Jinhua, Zhejiang 321013, China; 2. Business and Tourism, 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ction learning, QPRA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s proposed. The student group is the basic action learning unit to jointly solve the existing practical problems, to obtain relevant knowledg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finally put the learning results into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QPRA classroom teaching, we hope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links, innovate the creativ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alents.
Key words: creative talents; classroom teaching; QPRA model; action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