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50+的作文靠的是什么

2022-06-21赵宇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快车绿皮动车

赵宇

俗话说,高考语文得作文者得天下。炎炎夏日,阅卷教师挥汗如雨,作文若一般,定不会引起阅读者的好感,分数也只会停留在平均分左右。如何使阅卷人读完你的文章之后顿感凉意,有一种想给你高分的冲动,这很重要。我认为想在众多文章中凸显出来必须要有你的亮点,那么可以在标题、开头、结尾、语言及文章结构方面下功夫。下面我将对学生写的一篇优秀范文进行较为详细的例说。

一、回顾材料

在成昆铁路四川段,运行着一列没有空调、没有餐车、没有卧铺的“绿皮车”。这趟列车连接着乐山市、雅安市、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等地,全程设50多个车站,行程近600千米。铁路沿线是大凉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趟“绿皮车”每一二十分钟停靠一站,其大运量、低票价的服务,成为沿线群众出行、赶集的首选,它是动车时代穿行在大凉山的扶贫“慢火车”。

有人说,在动车组驰骋的今天,“慢火车”的存在显得不协调;也有人说,因为地域差异很大,“慢火车”的存在有着浓厚的时代情怀。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二、材料简析

本则材料不能脱离主体段落,应将重点放在绿皮车对凉山地区带来的实际效果上,符合当地的发展,体现了人文关怀以及因地制宜等方面。

三、范文展示

细品小火慢炖的清香

唐山一中 2015级 王敬淇  55分

1.吃惯了爆炒荤腥之盛宴,你可思文火细煮的一碗茶香?

2.看惯了富丽繁华之灯光,你可记得那水乡里未眠的渔火,那山城中摇曳的月光?

3.坐惯了风驰电掣的动车高铁,你便容不下那带着淳朴乡情缓缓驶来的绿皮火车了吗?

4.让那慢火车再走一走吧,也让铁路两端的人们,莫忘那富贵,也莫忘那清贫。

5.当迎面驶来的绿皮车以其“三无”面貌坦诚示人,以其似乎并不健壮的腿脚从容走过,却又以其大运量、低票价的优势,操着左券,以其亲和便利之心,向世人昭示其价值,让我们如何向她喊“停”?当一辆辆高铁动车急急如律令,从北上广驶来,又向沪宁杭驶去。人们感叹之余,可想过绿皮车从何处驶来,又将往何处去?

6.它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大、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况中驶来,向共同富裕,建设小康之路驶去。绿皮车上载着的是云贵高原崎岖婀娜的山景,那高消费、高成本、长工期的“快车”们载得动吗?绿皮车上载着的是沟通沿线各地的希望和便利,那些长途停靠的“快车”们顾得上吗?恐怕还未提起速来,便已经错过了只隔一二十分钟的站点了吧。

7.它从特困地区的人民需求中驶来,向精准扶贫的目标驶去。无论是我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还是延续至今的西部大开发,一直到精准脱贫的“精准”二字,都应该强调以人民需求定调子。特困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是快还是多停多站的便利?山区百姓需要的到底是高大上的服务和享受,还是大运量、低票价的亲民之选?落后地区需要的到底是“形貌”上的协调“昳丽”还是符合当地发展水平的深入人心?大概绿皮车的闲庭信步,人们的实惠笑脸早已给出了答案。

8.哲人言:“道德不该是令人膜拜的神龛,应是是出手可及的温暖。”那么交通惠民不该是令人望而却步的“筋斗云”,应是绿皮车里拉出的亲切与情怀。十万八千里之快,特困地区转型的脚步还跟得上吗?

9.快车带得起城市的飞跃,扬的起繁华的尘嚣。

10.可别忘了,只有慢火车才带不丢扶贫、脱贫的希望,只有慢火车才拉不完那满满的乡情。

11.那小火慢炖的清香,你闻到了吗?

四、亮点评说

(一)标题、开头、结尾三照应

该生标题为《细品小火慢炖的清香》,其中的“小火慢炖”,指的就是“慢火车”,而“清香”就是“慢火车存在的价值”。表面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深刻的内涵,值得用心去品味,属于比较文艺的标题,给人余味。

开头和结尾承接题目而来,形成了三照应,这也是行文时的必然要求。这位学生的开篇分成了三小段,可以说属于层层深入的类比形式,由浅入深,使标题和中心紧扣在一起,我们也就更明白作者拟题的用意了。

形式上来看,开篇用了三个问句,那么问题就来了,必须要有回答。此生巧妙之处在于用第4段回答上文的提问,而且是全文的观点段落,非常自然地使观点独立成段,阅卷人能比较快的抓住文章的主旨,可谓匠心独具。

(二)出彩的语言

从标题,开头和结尾我们就能看出此生的斟酌之处,开头类比修辞的使用更是增添了文章的文采。第8段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为形式而形式,其中“筋斗云”指的就是快车的速度,和后文的“十万八千里”形成了照应,自然不做作。

用词上也是比较成熟的,比如第5段中对成语“如操左券”的活用,非常有利的说明了绿皮车的大运量、低票价的优势;第5段中的“急急如律令” 是汉代公文常用的结尾语词,意谓情势紧急,应如同依照法律命令一般火速办理。后多为道教念咒驱使鬼神时所用的末语。我想,没有一定的积累量断不能用到如此词语。

还有就是对疑问句的使用,这一点在主题段中都用上了。第5段中“人们感叹之余,可想过绿皮车从何处驶来,又将往何處去?”读起来语不惊人,但这一问极为巧妙,它既是承上句“当一辆辆高铁动车急急如律令,从北上广驶来,又向沪宁杭驶去”的提问(内容),又是下文的一个提问(结构)。

第6段同样用了疑问的设置,但这段使用了对比的形式,对比之中自见答案,比普通的讲道理要深刻得多了,且发人深省。第7段同样用了对比疑问的形式,但更深刻之处在于连用三个问句,又构成了排比,增强语势。这样的语言形式比一般的直白的论述显得灵活很多,我们在写作时能够加以借鉴。

(三)巧妙的结构安排

这位学生的结构安排让人拍案叫绝,为何评价如此之高,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分论点突出且不教条。本文的6、7两段开头观点突出,独立成段,内容充实,能够让阅卷者清楚地把握每段所写的内容。一些学生在写作时喜欢将分论点写在每个主题段落的第一句,为了突出效果,多用排比的形式。想法不错,但是为了形式而写作,多用一些非常简单的排比,丝毫没有内容,给人的感觉就非常没有新意,印象分会大打折扣。

第二、全文衔接紧密。有些学生想到哪写到哪,没有任何设计感,非常散乱。本文思路清楚,文章第5段结尾承上启下,巧妙地构架了整篇文章,在第6段和第7段的开头分别用一句话照应了上文的提问,别开生面,在短暂的考试时间里能有如此之构思,实属不易。

第三、内容方面层层深入。有些学生的文章也属于层进式,但是却没有将自己的思路较为明显的显现出来,还需要阅卷者仔细阅读才能发现。说句实在话,阅卷时间有限,阅卷老师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不会有很大的耐心去找你每个段落的观点。因此,在众多“埋没观点”的文章中读到一篇层次清楚的文章后,定会有“柳暗花明”之感。本文的优点在于,逻辑关系紧密:先写的是绿皮车能给人带来的表面的作用,第7段中深入到精准扶贫的高度,由浅入深的展开,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度。

五、后记

总体来说这是一篇非常不错的考场作文,这位学生平时对作文的写作非常用心,文章的结构甚至遣词造句都会精心的揣摩,我想这就是作文的设计意识。毫不夸张的说作文就如一件艺术品,怎样做到最精致,必须要有作者的心思在里面。学以致用很重要,有一些学生平时比较喜欢看作文,以为看了背了就成为自己的了,但我认为还必须要落实到写上,不练习断不能提高,这也就是用的过程,只有经历过自己的加工才能真正的为己所用,印象才最为深刻。以上我对该生作文的三大优点进行了展开说明,其中有很多方面值得高中的学生们借鉴。

猜你喜欢

快车绿皮动车
动车与绿皮车
乐!乘动车,看桂林
动车订餐
潮流快车
潮流快车
远去的绿皮火车
第一次坐动车
再见,绿皮火车
广西告别“绿皮火车”
踏上时光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