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兵道(短兵)功能性训练方法研究
2022-06-21杜雨孙培全段永青李典
杜雨 孙培全 段永青 李典
中图分类号:G85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5-032-03
摘 要 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兴起的武术兵道(短兵)项目教学训练的实际,从该项目的训练内容、功能性训练的特点、短兵功能性训练的意义三方面着手分析,提出了四个方面功能性训练的具体对策,希望为武术兵道(短兵)项目的教训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 武术兵道(短兵) 功能性训练 方法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以其独有的魅力受到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青睐。目前中国武术主要有套路、散打、功法等形式,在学校、乡村、社区、企业等得到了较好的普及。当前,作为武术的重要一支—武术兵道(短兵),经过专家们的数次研讨、调赛与试验,已作为新兴的武术项目在中华大地上普及开来,并被国家武管中心主推为“武术入奥”项目。目前已成立了国家武术兵道队,国内已有数个兵道运动队相继开展了系统化训练。尤其是2021年中国武协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多次的全国兵道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使得该项目教练员、裁判员队伍迅速发展起来,为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武术兵道运动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内不少大中专院校、武术馆校、俱乐部已逐步开展了这项运动,发展态势良好,但教学训练中采取的方法普遍偏少,不系统。本文通过对武术兵道(短兵)功能性训练方法的探讨,希望为该项运动训练质量的提高提供助力。
一、武术兵道(短兵)训练的内容
(一)基本进攻技术[1]
1.“劈”技术,是手持短兵由上向下劈击,要求速度要快,力达兵器前部。包括了正手劈、反手劈等。
2.“砍”技术,是手持短兵斜下劈击,给对手侧向斜击。包括了正手和反手,按部位分为上、中、下三段的砍击。
3.“斩”技术,是手持短兵水平横向斩击,给对手侧向横击。包括了正手和反手,按部位分为上、中、下三段的斩击。
4.“刺”技术,是手持短兵向前刺出,力达兵尖,主要是进攻对手头部。
(二)进攻组合技术
1.劈+砍技术,连续对对手头部及躯体由上到斜下的攻击,提高打击效果。
2.砍+斩技术,连续对对手由上到斜下以及横向的攻击,提高斜上和水平横向的打击效果。
3.斩+刺技术,连续对对手横向及正面攻击,提高刺杀和平斩的打击效果。
4.刺+砍技术,连续对对手正面及由上而斜下的攻击,提高刺杀和斜下方向的打击效果。
进攻组合技术,可结合正反手分别进行,也可正反手结合进行。也可连续数个进行,以提高打击效果。
(三)基本防守技术
1.格挡技术,在对手实施劈、砍等技术时采取将兵器置于头上、头侧、体侧、下方,防止对方兵器有效击打。
2.外拨技术,通过主动发力,提前截击和挑拨,将对手进攻技术破坏,包括了上、侧和横向截击。
(四)防守反击技术
1.格挡+劈/砍/斩/刺,或者是格挡+若干个基本进攻技术的组合。
2.外拨+劈/砍/斩/刺,或是外拨+若干个基本进攻技术的组合。
(五)腾空技术与转身技术
1.腾空技术,是双脚同时明显离地的技术,在对抗中击中对方得分部位可得2分。
2.转身技术,主要是反向转身180度或正向转身360度以上,并且在完成有效击中的整个动作中要连续,不能有中断。击中有效部位可得3分。
(六)能量系统训练
由于短兵比赛为单回合,时间为3~4分钟,中间可暂停30秒,运动员完成整个比赛约需4~7分钟,其主要供能系统主要有ATP-CP供能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系统,尤其对ATP-CP供能系统以及糖酵解供能系统要求极高。因此在训练中,可采取力量-速度爆发力训练以及短中距离跑训练为主,以提高相应能量供应系统的能力。
二、功能性训练的特点
(一)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
功能性训练最早应用在医疗康复领域,对病人在关节、骨骼、肌肉的康复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后来在运动训练领域这一“靶向式训练”的优势被逐步开发出来。到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功能性训练的目标是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或者是最大程度地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等),以及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的系统训练活动。对基本动作模式、运动能力以及运动技能的逻輯关系和层次结构进行梳理;对运动损伤以及错误动作技术的形成进行系统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根据运动生理、生化、生物力学的原理对个体进行治疗和矫正的措施,有效提高身体姿势稳定性、平衡性和灵活性,确保身体能够安全高效地运动。
(二)具有完备的方法体系
方法体系是功能性训练的实践内容,也是功能性训练的核心。在训练开始前要对运动员进行摸底筛查,找出运动员身体的薄弱环节,并通过抑制、拉伸、激活和整合的方法进行矫正训练。然后再进行动作准备训练、动作模式训练、速度和灵敏素质训练、能量系统训练和恢复与再生训练。功能性训练的方法体系遵循了系统论的观点,它不是运动训练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训练方法,它涉及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制定、动作准备的方法、力量训练、速度训练、灵敏训练、耐力训练等各个方面。能够全面分析训练的特点、根据运动技能生成的规律采取靶向式的训练方案,保证了运动员的运动技能高效、持续提升。
三、武术兵道(短兵)功能性训练的意义
(一)提升技术水平和打击效果
短兵技术主要由基本进攻技术、组合进攻技术、基本防守技术、防守反击技术等构成,对抗中,要根据对手虚实多变的“招数”瞬间判断,采取相应的技术与其相搏,这对运动员身体姿势的控制、平衡、协调、灵活机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训练方法尚存在短板,还要重点强化稳定性、灵活性训练,以及在此基础上与专项动作结合的训练。功能性训练从找出个体的薄弱环节出发,强调对短板的分析和优化,在专项动作技术以及动力链的传递方面着手,强化神经与肌肉的有序连接,确保力量传递的连续而高效。外在的体现是不同技术的转换更为迅速,动作速度更快、动作模式更为标准、打击的准确度和力度更佳。5D75C0B2-D069-4725-8631-2297753DD30B
(二)提升能力能量功能系统储备
短兵运动的供能系统主要包括了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由于比赛要在4~7分钟完成,与其他运动项目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训练中也要有别于传统供能系统训练。功能性训练能够系统分析武术短兵项目运动的供能特点,结合相应的动作模式和运动负荷,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来系统提高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进一步改善运动员的呼吸能力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具有坚实的耐力基础。
(三)预防及减少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是体育运动领域普遍重视的问题。传统的运动训练通常没有功能性动作筛查、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以及Y-平衡测试等环节,直接由准备活动开始进入主要训练,专项动作模式训练尚不系统,训练后的放松也是粗放式的,因此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短兵功能性训练能够系统分析运动员的初始状态,针对短板系统矫正和重点强化,通过激活准备、动作模式训练、能量代谢训练以及恢复与再生的有序训练,减少训练伤,系统提高运动员的专项体、技能素质。
四、武术兵道(短兵)功能性训练的方法
(一)基本技术训练
1.“劈”技术训练
(1)弹力带抗阻训练。两人协作,辅助者站在练习者体后,手拉弹力带一头,另一头由练习者在肩上抓住,练习者由肩上向上、前、下做劈击动作,要求动作速度要快,动作模式按照“劈”技术要求操作,先把动作路线、轨迹熟练,然后逐渐加快速度和弹力带的牵引力量。
(2)壶铃、哑铃肩上屈伸练习。壶铃或哑铃重量略比短兵重,手持壶铃或哑铃于肩后,向前上方做伸展劈的动作,提高练习者肩部、臂及手腕的力量及控制能力。刚开始速度可慢些,当动作模式正确后,可由慢到快,逐步加大手臂的承受负荷,提高持握短兵和劈击动作的精确控制能力。
(3)药球抛掷练习。双手将药球向头上屈臂举起,然后利用双脚、腰腹、双臂的协调配合,向前上方、前方或前下方砸击,提高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以及强化脚-腿-腰-肩-臂-手动力链的作用,达到1+1大于2的素质,确保动力链对力量、速度的高效传递,使劈击效果更为明显。也可采取跪姿前抛球等方式进行训练。
(4)大绳甩动训练。双手持大绳一端,身体稍半蹲,后背打直,两手用力上下甩动大绳,要求甩动时尽量使整个绳索离开地面,身体要保持基本稳定,克服身体晃动。通过训练体会挥臂动作的力量、速度,提高劈击效果。
2.“砍”技术训练
(1)弹力带抗组训练。两人协作,辅助者站在练习者持兵同侧手一侧,举起手拉弹力带一头,另一头由练习者抓住,练习者由外侧上向前上、向前、向左下做砍击动作,动作模式按照“砍”技术要求操作,先把动作路线、轨迹熟练,然后逐渐加快速度和弹力带的牵引力量。
(2)长兵加难训练。持长兵或长棍,按照引兵、挥臂、砍击的技术进行加难训练,提高手腕的控制能力,腰腹及肩、臂、手要协调一致,确保兵器由斜上向对侧斜下击打的速度、力度,力达兵器前部,整个砍击过程轨迹顺畅,动作轻快,发力有序。
(3)药球抛掷训练。双手将药球向持短兵手前上方曲臂举起,然后利用双脚、腰腹、双臂的协调配合,松开异侧手,持兵手将球向对侧斜下猛砸,提高斜方向动力链的整体发力传递效果,将鞭打砍击技术挖掘和发挥出来。
(4)鞭抽动作训练。制作软鞭,通过鞭抽动作的训练,体会力量的传递和动作技术的顺达,使力量不阻滞,动作技术连贯而协调,逐步形成高效的动力链。
3.“斩”技术训练
(1)弹力带横向抗阻训练。两人协作,辅助者站在练习者持兵同侧手一侧(异侧),手拉弹力带一头,另一头由练习者抓住,弹力带基本呈水平狀,练习者由外侧向内(由内向外)做平斩的动作,先慢速练习,轨迹清楚后,再加快速度,辅助练习者也可反向牵拉,给练习者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不断提高横向平斩的技术水平。
(2)长兵横向斩击训练。
手持长兵尽量(持近端末梢),按照短兵斩的技术进行训练,通过训练一方面锻炼手握兵器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固化手臂平斩动作的模式,更易于持短兵斩的技术的发挥。
(3)双手持吊带斜卧撑训练。手持吊带,两手分开,缓慢屈肘后,迅速发力向内推撑直臂,然后回到开始准备动作,反复练习,整个过程腹部紧收,手臂由外向内迅速用力,保持稳定。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动作的控制能力。
4.“刺”技术训练
(1)弹力带前冲抗阻训练两人协作,辅助者站在练习者后侧,手拉弹力带一头,另一头由练习者抓住,弹力带基本呈水平状,练习者由持兵状态做向前冲拳动作,逐渐再加快速度,辅助者可同时给予反牵拉,以增加其训练强度,不断提高刺击的爆发力。
(2)长兵刺击技术训练。手持长兵一端,按照短兵刺的技术,对前方一网圈或标志物进行刺中训练,强化对兵器的精确控制,减少晃动,提高刺击的精度和效果。
(3)药球俯卧撑练习。一是单手药球俯卧撑练习,将一只手撑于药球上,另一只手撑于地面,两手协力做俯卧撑动作。二是双手药球俯卧撑练习,将两手放于药球上,协力做俯卧撑动作。通过这两种方式训练提高上肢、腰腹的协调用力,在控制身体平衡的基础上,提高上肢推刺的动作速度和稳定性。为能精确控制肌肉,准确刺中目标提供训练保证。
(二)空击训练
通过反复训练,建立正确动作模式。按照原地动作模式(劈、砍、斩、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旋转、腾空)训练→步伐+动作模式(劈、砍、斩、刺等)训练→步伐+动作模式(劈、砍、斩、刺等)+防守动作训练→组合动作练习(进攻技术+防守技术+腾空/转身技术等)→结合假动作训练(如假劈+真砍等)。通过训练不断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确保从兵器的握持到挥臂发力都按照标准动作操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三)打靶训练
在空击动作模式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打靶训练:原地技术打靶训练→行进间动作技术打靶训练→动作组合打靶训练→移动靶牵引动作训练→模拟对手空当打靶训练。通过在抗击效果基础上的训练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动作模式,同时提高打击效果,进一步增强训练者的兴趣和信心。
(四)实战训练
主要分两步进行:一是两人互为对手,在穿护具的情况下,一人为进攻方,一人为防守方。进攻方可运用各种进攻技术,防守方仅能用防守和防守反击技术,先进行“招数”慢动作对抗演练,熟练后可加快节奏;二是结合标准场地进行实战化的对抗训练,以检验和提高实战水平。为有效提高供能系统,在实战训练时,尽量按照比赛的时间进行,确保提高训练者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能量储备。
五、结语
武术兵道(短兵)是新兴的一项武术运动,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教训方法的总结、选用、创新和设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普及效果。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对武术兵道(短兵)训练方法的创新起到些许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武术协会.武术兵道(短兵)竞赛规则(试行)[Z].2021.5D75C0B2-D069-4725-8631-2297753DD3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