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设计分析

2022-06-20张玲慧李亚屏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部编本习作课文

张玲慧,李亚屏

(宁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宁夏 固原 756099)

读写结合教学涉及到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要内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两者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均设定了学段教学目标,读写结合并没有在2011版课标中明确提及,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多处有关于读写结合的内容,阅读输入,习作输出,读写结合目标在勾连阅读教学目标和写作教学目标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2016年,在几个省市试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本教材,2019年,小学、初中全年级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实施时间短,相对于2011版课标隐含的读写结合联系而言,旧教材没有围绕读写结合设计教材,小学语文老师在读写结合教学方面也较少进行有意识的教学设计,所以针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设计进行分析,深刻理解读写结合的设计理念,提高读写结合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部编本教材设计理念

2019年9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统一应用。与之前的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有以下改变。

(一)“双线组元”的编写方式

部编本教材与之前教材相比,具有重大改变,本册教材兼顾两条线索: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在单元编排上,新教材采用的是“双线组元”的编写方式,处理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问题,“人文主题”指向“人文性”,而“语文要素”则指向“工具性”。部编本教材力求通过教材编排的变革,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

(二)“三位一体”的课型体系

部编本语文教材将阅读教学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所选的课文的类型做出了修改,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三位一体”的课型体系,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教读”是被动的阅读,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教学,“自读”是应用的阅读,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方法,自己选择文本进行阅读,阅读方式和内容由学生自身根据兴趣选择,“课外阅读”是延伸的阅读,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此体系的构建,可见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将阅读教学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三)“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的理念

部编本教材突出强调“读写结合”,提出“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的重要理念,创设性地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和 “习作单元”以及课后“小练笔”。阅读铺路,在阅读中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实现由读到写,在习作中学习运用阅读课中习得的相关知识,不断丰富习作内容,实现以写促读。从而将阅读和习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阅读和习作的双向发展,使学生在感悟、体验、反思中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不同单元中读写结合设计的体现

部编本教材“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的编排体系,有效推动读写结合教学的开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语文要素:明确读写结合方式

语文要素是和部编本教材一同出现的新名词和新概念,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的导语页都列出语文要素,分别指向读和写,是单元教学的总目标,引导教师和学生在单元阅读中有意识地去关注习作目标,单元内读写训练要素的横向联系,指的就是读写结合。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在课文中,学习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习作训练要素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这是内容和写法上的读写结合,从中可以看出,通过语文要素的应用,在阅读教学中为以后的写作教学铺路,同时后面的写作教学又与阅读教学结合,通过语文要素明确了读写结合的方式,除此之外教材中的读写结合方式还有能力和写法上的读写结合、情感和写法上的读写结合。

(二)习作单元:系统设计,以读促写

为了更好的渗透读写结合理念,从三年级上册开始,部编本教材就设计了单独的习作单元,整套教材共八个。每一个习作单元都包括精读课文2篇、习作例文2篇、单元导语、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训练这6大板块,每个板块环环相扣,这样的编排方式充分表现了教材对读写结合设计的系统性,学生从学习本单元开始,就明确了任务,学生是有目的的读,读是为了服务于写,最后是有方法的写,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系统地丰富写的知识,能够在阅读中提升学生写的能力。下面以部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进行分析,如表1。

表1 习作单元框架梳理

部编本教材中的习作单元将读写结合从传统的单向走向了彼此的双向,不再是为了读或者为了写,而是读写共享。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两个板块直接“以读促写”,在精读课文中学习相关的写作技巧,这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解读体会文本写的思路和方法。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本单元的重点习作知识和方法,初试身手则是让学生根据学到的方法去尝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说写结合的形式将阅读成果向写作迁移,尝试写片段。在2篇风格不同的习作例文下,借助批注的方式带领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将学到的习作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文章中,以此来引导学生顺利习作。最后的习作则是对读写结合教学效果的最终应用,整个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过程。

(三)常规单元:多样联系,读写互促

部编本教材中常规单元的读写结合设计相对灵活,通常以课后小练笔的形式展现,小练笔和习作结合,体现读写结合,大致可分为4个维度。

1.内容上的结合

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学生有话说,进而学生可以自然的表达交流。这种形式的读写结合,读唤起学生生活体验,激发了写的兴趣,通过写理解读,让读更加深入。例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的小练笔:联系上下文,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2.情感意愿上的结合

语文教学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人文性,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产生某种特定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通过文字进行情感抒发,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例如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中,通过学习课文,带领学生产生对赵州桥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在课后的练笔中带着这种情感去介绍赵州桥,写导游词,完成练笔。

3.表达方法上的结合

在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写作手法等,表达方法上的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在课后小练笔或单元习作中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通过练笔加强对方法的掌握,这种类型的读写结合在教材中较常见,例如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的小练笔要求仿照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文章都是想象类型的文章,学生在课文中学习写想象作文的方法,单元习作安排的是“我的奇思妙想”这一习作,从而加强对方法的运用。

4.能力上的结合

通过阅读课文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某种思维能力,并在单元习作中出示任务,运用和强化这种能力。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主要是实验科普类文章,在课文中描述了作者的实验过程,在本单元的习作中,安排的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这篇习作。能力上的读写结合是以课文为契机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在课文中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写作,以此强化写作能力。

(四)阅读策略单元:让方法与读写共融

在二三学段教材里一共编排了4个阅读策略单元,分别是提问策略、预测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目的性阅读。作为单独设置的教学单元,它更加注重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的强化,一个单元内的4篇课文大多承载着不同的教学目标,但又环环相扣,把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促进了读写结合教学的发展,如表2。

表2 阅读策略单元梳理

总体来讲,常规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的语文园地里都有习作这一板块,但他们在读写结合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习作单元中的习作作业是对整个单元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效果的检验,属于写法迁移型的读写结合教学。阅读策略单元中的习作作业都是仅仅围绕该单元的相关阅读策略来制定的,属于改编型的读写结合教学。常规单元的习作大多是根据单元导语页的语文要素来指定的,多为感悟型的读写结合。本册教材中知识的编排涉及多种类型的读写结合,可见读写结合在本册教材中的渗透尤为明显,体现 “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的理念。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的读写结合设计内容非常丰富,针对“读写结合”这一理念,除了体现在教材编排上的变化外,教师参考用书还从“教学目标”、“教材解析”、 “教学设计举例”、“教学建议”等板块为更好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给出了相关教学建议,提供了参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读写结合设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单元、不同的板块,科学地进行教学合计和课堂教学,同时注意分析不同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逐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部编本习作课文
你了解睡觉这件事吗?
运动最快乐!
冬天好美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妙笔生花,写出传统节日的味道来——“部编本”语文教材三下习作3作文指导
背课文
习作展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