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师范生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宁夏师范学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校为例
2022-06-20钟正平
钟正平
(宁夏师范学院,宁夏 固原 756099)
早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1],提出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作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之后的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颁布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提出“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3]。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教育要通过信息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在不同的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用知识改变命运,赢得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国家颁布的关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标志着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和人民对教师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意味着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别是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从小就浸润在数字化环境中长大的新一代师范生,信息技术对其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认知、态度还是行为习惯均打上了信息化时代的深刻烙印,传统的在固定时空授受知识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他们更喜欢借助于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移动终端,以灵活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因此,面临“互联网+”新背景新时代,为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将“互联网+”技术及思维应用于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探索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新路径,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标志着在国家层面将“互联网+”技术推广运用到教育领域。所谓“互联网+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创建适合不同学段、年级、学科的教与学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无缝衔接,重构教育教学环境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与学的模式,改变评价方式,实现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进而促进教与学方法的改革、策略的优化,使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行为与新媒体相适应,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达到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目的。可以说,从计算机到“互联网”,每一次变革都引领人类走进新时代,“互联网+教育”正在重塑教育形态和生态,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支撑。
二、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师范生培养面临的挑战及痛点
“互联网+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越来越强大的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思维促成教育新形态。通过“互联网+”技术,一方面为教育提供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和利用信息,并实现资源在线共享;另一方面使教育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如在线教育、云资源、智慧校园、教学科研数据库等一系列新兴事物相继出现,为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互联网+”背景下,重新审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发现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师范生的专业技能目标定位不清,且只停留在“理论应用”的层面[4];二是现有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相对单一落后[5];三是专业技能培养理念落后于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缺乏智慧教学内容且技能转化层次低[6];四是专业技能培养缺乏激励机制且成绩评定欠科学[7];五是专业技能培养时长较短且时间集中,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六是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指导难以到位深入,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普遍提高[8];七是教育实习中“双导师制”名不副实[9];八是对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没有标准要求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我国教师培养“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10];201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再次明确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存在“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11]。
三、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师范生培养体系构建
(一)师范生的知识结构
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是对师范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师范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研究表明,师范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师范生的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为基础的知识,包括学科的专业知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含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动态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知识等)、学科课程和学科教学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这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成功的基本保障。
实践性知识是师范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的根本,能够保证学生尽快适应和胜任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
策略性知识是师范生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用、学生学法的指导、思维的训练和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等知识,有助于师范生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处理和解决好特定情境中的具体问题。
(二)师范生的能力结构
师范生应该具备多种能力,从培养目标和未来从事的职业来说,教学能力无疑是其专业能力的核心。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
基本教学能力是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能力,若师范生不具备基本教学能力就失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师范生的基本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指师范生在实施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诸要素(学情的了解、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等)进行最佳组合优化的能力。学科教学实施能力是指师范生执行教学方案、课堂组织和管理等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是指师范生对自己或同事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效果等所拥有的评判能力。
以教学研究、设计和探究教学活动以及组织管理为核心要素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师范生从新手到合格教师进而成为专家型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
宁夏是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试点建设示范区,宁夏师范学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校,学校以“互联网+教育”为抓手,以师范生职业技能素养提升为根本,立足于“互联网+”新背景新时代基础教育对未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期盼,从培养目标、保障机制、技能结构、课程建设、培养实施、考核评价等几个重要环节入手,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基本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师范生培养实践
(一) 构建“四年一贯式”师范教育课程新体系
一是在培养理念上,从“满足需求”向“追求卓越”转变。学校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不断更新师范教育办学理念,师范生培养从追求数量增加逐渐转变为质量提升。学校制定了“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学组织”建设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成功申报自治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卓越人才培养班等3个卓越人才培养班项目,以“双一流”建设推动师范生培养向追求卓越转变。
二是在课程设置上,从“理论+实践”的二维模式向“培养综合素养”转变。改变以往“理论学习+教育实习”的课程设置模式,构建以理论基础夯实、技能训练扎实、实践环节坐实的“四年一贯式”师范教育课程新体系。以系列化、层次化、模块化的课程群为载体,通过实学、实训、实习、研习逐步使师范生形成深厚的教育情怀、宽广的教育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技能。
三是在培养路径上,从“单一学校教育”向“合作共建共享”转变。主动出击,加强与政府、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对接,将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融会贯通、连成一体。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挂牌成立附属学校,聘请区内外基础教育教研专家、中小学名教师、名校长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及见习、研习和实习指导,共同培养卓越教师,发挥区域基础教育“人才高地”和“引领示范”作用。
四是在课程教学上,从“学科教学”向“智慧教学”转变。积极实践智慧教学和智慧课堂,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承办了2021年宁夏全区中小学教师及师范生“三字一话”基本功大赛;举办了以“庆祝建党100周年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通识课教学展演”活动;举办了覆盖全校的“示范课”教学活动和升级版“示范课”教学展示评比活动,全面展示教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2020年上半年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居家教,学子在线学,400多名教师、8200多名学生、500多门课程汇聚于云端,教师在线使用清华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微信、QQ等线上教学平台达16种之多,推送包括“福课联盟”在内的线上教学资源平台23个,确保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和“线上线下,等质同效”的要求,以“互联网+教育”为技术支撑的线上教学的成功尝试,充分显现了“示范课”的创新性、示范性和引领性。贯彻落实自治区全面推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要求,首批遴选高中、初级中学、农村小学各一所,开展“人工智能服务基础教育教学”远程教研互动。组织师范生开展“人工智能+学科教学”教学设计、实施、评价方面的“实习”“研习”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专项培训,邀请基础教育一线信息化教学优秀教师现场培训指导,引领师范生熟悉“宁夏教育云”平台及实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逐步走向深入。
五是在评价体系上,从“教师教学质量”向“学生培养质量”转变。紧紧围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中学、小学、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以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全力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职业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师范特色”的指导思想和理念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转化为教师教育的标准规范和基本要求,明确专业定位,发挥专业优势,优化专业布局,提高师范专业建设水平。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优化调整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完善增值评价,实施第三方评价,如委托麦可思公司对学校接受教育部专业认证的师范专业毕业生进行质量评价等。在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价中既重视对教育过程的全面考察,也重视对教育结果的客观评价,包括师范生学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状态和程度、教师职业素养、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同度等,使师范专业建设不仅符合教育规律,也符合区域社会对师资的要求。
(二)构建系统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一是建设师范生技能实训“超市”,集“实践教学、实训指导、教学诊断、技能展示、考核评价、咨询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为师范生提供专业技能实训和未来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服务。修订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学科从教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教育管理技能以及艺术实践技能等系列实践课程,构建“四年一体”立体贯通的实践实训体系。各专业师范生从大一开始,依照分层逐级开设的实践课程,安排见习、研习、实习活动,通过观摩学习、微格训练、教育见习、社会实践、教育实习、技能比赛等训练模块,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实现嵌入式、渐进式成长。
二是构建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体系,将第一课堂专业学习延伸至第二课堂,使第二课堂成为师范生专业发展与从教技能训练的重要平台,如小学教育专业每学期均立项建设学科教学设计、三笔字、口语、微课制作、绘画、手工制作、舞蹈创编、钢琴等全科教师培养特色鲜明的“教师工作坊”项目,让师生双向选择,教、学、做一体化推进,其他专业实施“4+4+8”(4个年级4个层次8个训练模块)实践技能训练模式。
三是构建多类分层的竞赛活动,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定期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与区内院校联合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类教学技能比赛,根据专业特点,围绕“基本技能、艺术技能、社会实践”三个模块凝练出三字一话(画)、学科教学、微课设计制作等13个不同的比赛项目,形成了实践训练“周周有任务,月月有赛事,人人争明星”的良好局面,有效提升了师范生职业素养和从教技能。
四是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种子教学团队”,发挥先导与引领作用,全面开展“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努力打造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导向的未来教师培养“母机”,切实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水平。学校组织“种子教学团队”分两批共36人(次)参加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暨外语教育信息化理论研讨会;参加了兰州城市学院组织的智慧教室使用暨智慧教学模拟培训。培育和引导“种子教学团队”积极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充分利用智慧教学环境,开展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及教学改革。“种子教学团队”成员全面实施小班化、翻转课堂、SPOC教学SOOC教学MOOC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元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积极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部分专业开展了仿真实验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种子教学团队”的成功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由此以点代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带动全校开展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层改革,有效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进程。
五是组织开展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为全面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满足基础教育对职前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学校对2018级1464名师范专业的学生组织开展了“希沃白板操作”和“在线课堂运用”专题培训,有效提升了师范生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摸索出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三) 构建“网联网+教育”师范生技能培养智慧平台
一是改善学校网络信息环境和条件。按照夯实基础、按需新建、补齐短板的基本思路,完成学校超融合平台升级扩容,集群内存资源达到4800G,可用存储达到250T;入住服务器近200多台,为学校的办公、教学、科研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私有云服务;投入2000多个无线AP,完成校园网络基础条件改造,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网络信息环境和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升,为互联网+师范生培养优化了硬件环境。
二是提升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投入280余万元建成“实验实训室管理平台”“毕业论文管理平台”“成绩自助打印平台”“智慧教学平台”“线上课程资源平台”等教学管理平台;投入2300余万元建成“多类型智慧教室”28间“电类虚拟仿真实验室”“环境检测实验实训室”等10个实验实训室“标准化考场”86间,为11间阶梯教室及6间大教室安装LED大屏,为73间教室及实验室安装记忆黑板,为150间教室安装网络巡查摄像头及智慧班牌,所有老旧多媒体教室均实现了信息化、智慧化升级改造,学校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的能力大大提升。
三是建成宁夏(固原)互联网+教育创新平台。2019年投入305万元,完成了实践项目教学研究软硬模块、教学研究用机器人、超脑服务器、移动充电车、智慧微课工具、智能语音机器人、开发用工作站、教育大数据分析工作站等软硬件设备的建设。2020年投入195万元建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训练系统、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训练系统、人工智能运维训练系统、人工智能语言训练系统,购置人工智能创新实践类项目教学研究工具,引入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教学应用场景,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示范,形成较为完善的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平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质量。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未来教师职业素养尤其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教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方式要不断地改进与加强,培养体系要不断地探索与完善。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加之师范生培养牵涉面广,环节多,培养体系更是复杂而动态变化,这就需要高等师范院校的同行、专家不断地思考、改进和完善,从而持续推进师范生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与“互联网+”的时代要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