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团队学习中“铸魂”“塑形”
——以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为例

2022-06-20张雪红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铸魂伦理学道德

张雪红

(宁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 固原 756099)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必须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任课教师必须在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守好一段渠,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种好自己一片“责任田”。伦理学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长期以来,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伦理学课堂教学以教师向学生灌输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主要目标,学生是堆叠道德知识的“接收器”“存储器”,这种“目中无人”纯外塑品德的过程,无法保证学生将教师理论阐述的一般性道德知识自动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育人效果十分有限。同时,课程目标的设计缺少学生成长发展的视角,无法与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思想需要相链接,学生在面对复杂现实生活困惑、困境决策时往往缺乏正确价值观指导,导致无法准确定位人生。如何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思政教育专业学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域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命运共同体场域复杂交织下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亟需解决的当务之急。为落实《纲要》精神,更好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伦理学课程组试图通过减少课堂中一般性的理论阐述,重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尝试引进团队学习法,让学生在目标、责任、关系协同一致的真实团队中主动参与到探究社会现实问题及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中来,引发主体性需求及其自身发展的精神需要,借助思政融入点将专业知识进行思政映射,让学生在道德情景、道德现场及道德叙事中发现自我,在熏陶、体验和实践中完成个体认知的自主建构,最终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认知,做到在真学、真懂、真信中检验、确证、巩固和完善道德养成,实现“成人做事”,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能力提升的最佳结合,实现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知识和价值指导,使伦理学真正成为一种改造灵魂、塑造品格的课程。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伦理学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总学时为48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安排在第二学期。2020年开设此课程的为2019级思政教育专业1、2班,共77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67人;年龄在20~23(21.18±0.45)岁之间。课程组共3人,其中1人职称为教授,2人职称为讲师。教材为《伦理学》编写组所编2012年版马工程重点教材。由于该课程也是学位课程,学生对此课程重视程度较高,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

二、“铸魂”:设计课程与重建内容

本课程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遵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原则,对课程进行结构重建和内容重建,重点放在通过熏陶、体验和养成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价值观的自主建构。为此,精心设计了三个逻辑关联紧密的模块:“为什么要学习伦理学?”“人应该怎样生活?”“新时代如何成人做事?”。通过期初建立学习公约,指导学生熟悉团队学习法的操作流程,制定团队课程学习计划,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微信群、学习通课程门户等),实施“准备—应用—评价”的教学实施环节,强化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衔接,使学生主动在做中学、学中用,实现由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转变,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课程设计确定后,加上“导言”共13章的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被整合为基本理论(20学时)、规范体系(8学时)、道德实践(20学时)三部分,通过增加活动设计,合理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增进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价值、文化的有效供给,让学生在参与与体验中提高获得感。

活动设计主要有:(一)读书交流活动。整合教材内容第一章“伦理思想传统”、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及第三章“道德的起源与发展”部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学生课下登录《学习强国》APP“每日慕课”完整观看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李勇刚主讲的《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视频、在“微信读书”APP上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通过读书交流分享会,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深入阐发以“孔孟之道”为主流的儒家伦理强调集体利益至上,知恩、感恩、报恩,关注人际温情,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方式,引导学生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提高个人的爱国、友善修养,引导学生成为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二)道德叙事。在第八章“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第九章“道德行为与道德选择”、第十一章“道德理想与道德修养”及第十二章“个人品德建设”部分,借助期初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各团队负责人组织队员研讨青年习近平的成长经历,团队内人人都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成长故事,归纳出青年习近平身上具有的优良品质(如学生总结出的优良品质包括有追求、爱学习、能吃苦,重感情、讲情义、敢担当、办实事,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等),通过典型树德,在道德叙事中进行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同时,为点亮学生研习这部分内容关注度,各组推选出一位参赛选手参加期中班内举办的“思政专业讲故事比赛——习近平的成长故事”,评选出本专业前三名并予以奖励。比赛规则及奖励办法,先由各团队商议拿出具体办法(文字版),再经全班讨论拿出备选方案,最终方案由班级比赛工作领导小组(老师、学生代表及各组组长组成)研究审定执行。有效的参与及激励机制增强了学生的进取心,调动了学生参与竞争、接受挑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队内互动”“队间互动”“师生互动”促使团队内部合作和维护团队利益、勇于承担责任的情况增多,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团队工作,逐步凝练出团队精神并完成创新性工作,实现了学生多项素质的提升。(三)师德档案建设。在第十二章“职业道德建设”部分,指导学生建设师德档案活动。一是以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师“六个要”为指导,布置学生上网查阅《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的基本内容,制定出适合自己作为未来中学思政课教师的具体品德规范;二是按要求详细记录师德养成过程;三是期末进行建设情况总结。通过师德师风养成教育,突出过程育德、规则立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培养学生传道情怀,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塑形”:计划先行与团队协作

(一)计划先行

1.“教”的计划。开课学期虽然在第二学期,但教师的准备工作则在第一学期末就已开始。因为一方面需要事先了解19级思政教育专业学生的各种基本情况,包括班级人数、男女生比例、班风学风、学业情况、学生个体情况等等;另一方面在课程开始前,需要课任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任务书”、绘好“路线图”、列好“时间表”。

具体而言,就是细化教学目标、设计好相应教学实施方案;遴选各模块学习资源、研讨案例及问题;更新完善教案、教学进度表等内容;建立能与学生保持有效交流沟通的伦理学课程门户、班级微信群等;正式开课第一周,依据班级人数确定团队数,下达任务构建学习团队。由于事先了解到19级思政教育专业学生学业水平总体差距不大,故采用报数分组法,男生按12345678、女生按87654321循环报数,将报相同数字学生分为一组形成学习团队。

2.“学”的计划。学生需要在寒假期间做好相应开课准备,包括阅读相关书籍、登录“学习通伦理学课程门户”了解伦理学课程相关信息等。正式开课第一周,在课任教师指导下完成建队与课程学习计划制定。制定计划是各团队运用团队学习法的第一次活动(根据主讲教师关于《伦理学课程日常教学管理办法》《伦理学课程考核方案》等制定本团队学期学习活动计划),至关重要,须提出明确要求,既要科学合理安排好本学期的各项活动,也要以第一次活动为契机,深化彼此的友谊与信任,构建和谐、高效的学习团队。计划初稿经教师修改、各团队一致同意后实施。计划执行情况要求团队负责人定期在微信学习平台报告。首次活动由推选队长负责(以后的活动是推选队长继续负责还是队员轮流担任,由团队成员协商决定)。队长的职责主要是管控团队学习各环节,激发队员思考、及时归纳总结补充研讨意见,记录考勤和课堂发言,与其他队长共同组织研讨结果交流展示,带动队员参与课程教学。

(二)团队协作

首先,第一次授课时,向学生介绍团队学习的理念、教学改革的缘由与课程学习目标、内容及考核方式,建立课程学习公约,了解团队学习法的操作流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团队学习之中。其次,教师根据课程体系内部富有争议的理论问题或现实生活中令人困惑的具体问题,按模块给各团队分配学习任务确定课堂自主探究内容,各团队负责人自行组织研讨,形成总结发言或报告并由教师点评。如基本理论模块,在探究“为什么要学习伦理学”时,教师布置给各团队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致真知还是致良知?”各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深入探究教育教学中的价值问题,形成团队学习成果,做好交流汇报准备。第三,小组汇报。每次一人汇报,队员可以补充,然后是队间交流(允许质疑、辩论等)与评价。第四,教师点评反馈。针对各团队的课堂展示与表现,教师进行以鼓励、肯定为主的评价与总结,提供修改意见,促进团队学习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最后,根据课堂反馈,队内再次进行讨论,反思决策,修改完善相应的学习记录并上传至课程平台,分享学习成果。基础知识模块中,团队需提供关于辩题的立论依据及陈词报告,读书分享会的分享观点记录及个人读书心得;规范体系模块中,各团队提供队内思想实验讨论记录;道德实践模块中,个人提交师德档案。

四、教学效果

按《宁夏师范学院课程考核管理规定(修订)》“核心课程或学位课程必须进行期末考试”“课程考核的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成绩构成比例不低于60%”等要求,本课程考核以总结性知识考试为主,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考试中的应用(伦理学课程考核设计见表1)。总结性评价为期末闭卷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实践操作题及材料分析题等。过程性评价包括团队学习过程中读书分享、思想实验、道德叙事、师德档案建设及考勤等教学活动的评分。

表1 伦理学课程评价设计

1.学生期末考试(笔试)平均成绩为良好。学生综合考核得分为76~90(84.00±3.15)分,总体看,学生综合考核成绩良好。

2.学生有获得感。一学生在分享《孟子》的读书交流感受中写到:“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思想之间的交换可以迸发生机与活力,每一个思想的星子都可以换来月光之辉。而在这次读书分享交流中我愈加看到这种分享的光芒。”另一位学生写到:“每一次交流分享中能够感受到站在不同角度下积攒的关于孟子的印象碎片,把这些碎片整理拼接出来,孟子的形象逐渐清晰明了,而在我们的讨论交流下,这种印象也愈加深刻,如强调仁爱、孝悌之义的孟子,主张‘授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的明智的孟子,以及我们所熟悉的倡导‘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说的睿智的孟子,再如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渴望匡正天下的孟子等等,而用这一个个记忆碎片我们在分享中来尝试汇总收获一份份沉甸甸的人生启迪……”还有同学说:自己“……能够感受到交流的魅力,在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思想火花的碰撞,看到他人想法中的亮点。”而在“师德档案建设”中学生也有了不少收获,一位同学写到:“我几乎养成了凡事都提前做准备的习惯。伦理学老师是唯一一位要求我们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并认真检查的老师。刚开始会觉得有点怕自己做不好,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不会很流利。但慢慢的,我不会那么胆怯了,我每次都会认真完成老师给我们的任务,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慢慢的,我不仅习惯了预习,而且做其他事都也在慢慢提前做好准备。记录了大半个学期,现在回头看收获还是很多的。这样的记录让我对自己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乃至我要想清楚为以后做思想政治课老师所做的准备和努力。同时,我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值得被纪念,不要在没有意义的事物上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我要逐步确定我都的每一步是值得我回头再看的;也希望自己能尽量缩小自身的不足,这个缩小不是掩盖而是不断地改正,成为一个诚信朴实自然的人,一个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人,成为一个本真的人。最后,我希望自己能抓住更多‘上台’锻炼的机会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这样在以后的各种面试中以及从教中我都可以有更多应对的方法,当遇到问题时我也能冷静自如地解决。”

3.同行评价与学生评分。根据听评课、学校网上评教及教学信息员会议反馈信息表明,同行、学生对课程教学情况比较满意(网上评教结果见表2。

表2 伦理学课程网上评教结果

总体而言,团队学习法在推动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上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本研究实施过程中未设立对照组,无法与其他教学模式效果进行比较,后续还需继续完善研究设计以验证其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铸魂伦理学道德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立根铸魂 为央企扬帆护航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新疆“铸魂工程”亮点纷呈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