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量链角度谈食品质量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2022-06-20黄定强黄文华安利王红刚
黄定强 黄文华 安利 王红刚
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得到了快速提升,民众对于食品的需求已经由吃得饱转向了吃得好,对于食品的多样性、高营养以及安全性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民生健康及幸福指数的关键问题,高质量的食品质量管理对于提升食品安全性、保障消费者权益有关键现实意义,各方必须共同努力,构建新型的管理模式,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保障人民食品安全。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食品质量管理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当前食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接着论述了质量链应用于食品质量管理中的优势,最后提出了质量链视角下食品质量管理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我国食品质量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颁布出台了多部与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等,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但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仍面临较为严重的形势,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这一重大安全事件发生后,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时有发生,极大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也逐渐下降。这些都对食品安全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相关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敲响了新的警钟。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政策管理层面,食品安全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政府部门、消费者、食品生产者及销售者在整个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也未充分发挥出来。
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一环,提升食品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重点工作之一。各方必须携手共进,切实了解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加强问题管控、严格治理、提升监管效率,提升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这对于保障食品行业稳定发展,提升我国食品产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大有裨益。
二、当前食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标准统一性不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特征的长期工程,涉及内容广泛、监管内容繁杂,因此必须要重视管理标准体系的规范化和合理性,通过制度建设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保证。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上虽然已经有了明显成就,但是仍然存在潜在管理困境。其中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标准规范性不强,并未对具体内容作出细致划分,且在具体管理办法上各地区也缺乏统一性,无法在整体层面上高效推行安全管理制度,制约了制度的落地,影响了食品安全管理成效。另外,管理标准统一性不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食品质量标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造成不公正竞争,破坏市场环境,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2.质量监管有效性待提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众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必须以民众需求为中心提升对食品质量的监管,全面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加大执行力度,满足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切实需求。但是,市场变化日新月异,当前的监管机构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显示出灵活性不强的局限性,在进行食品安全管理时仍将销售环节作为监管的重点,对于食品生产、食品储存、食品运输等环节的重视度不高,因此无法形成系统、有效的监管体系,监管水平也无法得到切实提升,不能够有效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而且,部分地区对于质量监管的重视度不足,并未有效落实各种食品监管政策,食品监管形式化问题较为突出。
3.市场准入机制滞后。社会范围内都对食品安全管理给予了更高关注度,我国也愈发重视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但是我国仍存在配套法律措施与快速的食品行业发展现状不相适的问题,阻碍了食品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分类不清。对于不同的食品应制定不同的准入标准,但是我国当前存在食品准入标准覆盖不全的问题,无法切实落实监管措施。其次是标准执行不严。部分地区虽已经制定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但是却存在安全监管重视度不高、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市场准入门槛降低,无法切实保障食品安全。最后是制度衔接不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入标准的区域性差异较大,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标准,造成监管难度加大。
三、质量链应用于食品质量管理中的优势
质量链综合了质量功能展开、服务发现机制、统计过程控制、产品特性以及供应链等各方内容,同时也详细说明了各要素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作用,在提升产品质量上有关键意义。基于质量链进行食品安全管理,要求监管贯穿于食品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初期的调查、开发还是中期的采购、生产以及后期的销售,都必须从细节入手加大质量管控,完善各环节的数据链,系统提升质量管理成效。
把质量链应用于食品质量管理中的优势有以下五个:
1.主导作用。质量链管理在提升食品质量管控中起主导作用,可以加大对各项工作的监督力度,严格各项管理要求的落实,确保食品的生产及销售满足质量管控要求,经关键链节点耦合效应确保消费者权益,满足消费者需求,保障食品安全。
2.共享资源。食品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数据信息,应用价值较高,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详细了解客户需求,并将其在产品质量特性中体现出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有针对性地完成细节把控,在提升资源利用有效性的同时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及价值。另外,企业还可以引进更为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以此为基础完成质量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在其中充分发挥质量链管理的核心功能。
3.职能细化。食品生产过程需要各部门协作参与,共同完成生产任务,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流程严格各项操作规范、尊重相关法律条例、严格执行生产监管。质量链管理能够在其中实现管控职能细化,保证各个环节责任到人,出现问题时严肃追责,确保人员高质量完成监管工作,减少对后续工作的负面影响。
4.约束条件。质量链管理所涉及的约束条件主要有价值观和组织文化,各企业间的组织环境、经营理念以及生产结构因自身发展需求不同也有明显差异,因此可能会产生利益冲突,而质量链管理中的约束条件则能够帮助促进统一管控制度的建立,以此为支撑保障食品安全。
5.骨牌效应。所谓骨牌效应就是生产、销售等各项工作的进行均以质量链要求为标准,彼此间相互影响,其中某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势必影响其他多个环节,各环节相互制约。通过骨牌效应的发挥可以达到食品质量管理精准管控、统一监管的目的,确保食品管理质量的提升。
四、质量链视角下食品
质量管理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1.技术主导。在食品质量演变阶段需要做好数据的控制和收集工作,完善输入机制以及选择机制,实现食品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全程性管控,选择精细化管理模式,从细节出发,通过加强数据的精准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提升整体管理质量。在食品的全生命周期中,人力、基础设施、检测设备、原材料以及生产环境等均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生产者以及监督者需要从质量链角度出发,明确各环节标准,实现各个节点质量的提升,实现对于生产的全程化监管。同时需要建立模型,密切观察各要素间的关系和影响作用,提升食品质量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以技术和方法为重点,通过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充分显示质量链的特点和作用,实现食品安全的高效管控。
2.网络架构。对食品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后,可以通过GERT(图解评审技术)及复杂网络的应用更新旧有管理方式,构建和优化新型双层级网络架构,对组成内容予以细化,实现矩母函数、传递函数等的精准识别。食品质量演变要求总体质量特征输出、要素投入等方面出现差异,因此需要加强资源消耗量的灵活控制,以此提升食品质量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食品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此外还需要重点分析复杂网络结构中的质量控制特性、网络节点以及耦合作用,确保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严谨性,切实把握食品质量管理的各影响要素,将质量管理贯穿整个环节,确保食品安全。
3.风险管理。食品生产阶段是食品安全管控的重点阶段,必须格外重视和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通过加强要素分析,完善相关决策机制,同时利用数据分析、新型技术手段和管控方法實现食品安全的高质量管理。生化指标、特征感官指标等为弧线参数,可通过数据精准测量,因此需要通过精准数据对预警机制进行及时调整,构建完善且独立的数据库,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升质量管理成效。还需要注意的是,特征参数阈值同样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关注内容,参数校正过程中能够掌握潜在风险因素,人员需具有数字敏感性,及时察觉风险并加以防范,为食品质量管理的高效进行提供数据支撑。
4.协同控制。协同控制将情景计划方法作为重点,分析具体管理决策的作用及成效。质量链协同情景计划的主体具有多样性特征,这是由自身能力、发展环境以及其他影响要素的不同决定的。在实施过程中仍需基于复杂网络实现整个情景过程的动态化推演,然后通过融合GERT网络实现食品质量的细节性把控。此外,质量链的整体水平以及质量管控主体还受到契约模式影响,因此可按照极大值原理进一步明确契约参数值域,选择博弈论方法保证各个主体的切实效益。决策制定质量以及实施成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各方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各项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各项政策法规,主动提升自身能力,密切关注市场发展走向,有目的、有计划、有依据地贯彻和完善协同管理机制,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总之,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更与民众健康息息相关,生产者必须认识到食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身行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生产、加工、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的安全,为民众提供安全、营养的食品。政府部门也必须加强管控,通过相关政策的推出和执行进一步监督销售者及生产者,确保食品安全。
作者简介:黄定强,男,汉族,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保健食品质量及工艺研究。
黄文华,男,汉族,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保健食品质量及工艺研究。
*通信作者:王红刚,男,蒙古族,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质量评价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