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腌”云——酱菜里的百年初心
2022-06-20胡慧灵
胡慧灵
泡菜在江湖里名垂青史,酱菜在“大艺法古”中不忘初心。
我国酱菜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豆豉姜”是世界上贮藏最久的酱菜。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对豆酱制酱菜有所记载:“以碎豆作末都,至六、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岁月沉淀,把酱缸里的大IP们留了下来,如华北地区的北京六必居、天源、桂馨斋酱菜,河北槐茂、大慈阁酱菜,华东地区的扬州三和四美酱菜,山东玉堂、济美、裕长、武定府酱菜,华中地区的河南杞县酱菜等。酱缸很小,酱菜的天地却很大,耗费数百年的时光,只为书写酱人匠心的平凡过往。
在众多酱菜老字号里,北京六必居堪称“酱藏典范”。
据六必居博物馆内酱菜制作技艺传承谱系,六必居为郭氏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创建,明嘉靖九年(1530年),郭桂芳、原杼、赵璧接手,如今则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银喜掌管。这家京城酱园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最初横扫“柴米油盐酱醋”开门产业,也涉足酿酒业。在酿酒时,谨遵《礼记》中“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的酿酒法则,由此得名“六必居”。随后,“六必古训”运用到六必居的各项产业,匠人精神产生的口碑效应,让其声名远播。关于六必居的传说故事也不胫而走,如明有“武英阁大学士严嵩题匾”、清有“庚子年张夺标冒死护匾”、民国有“老店建起地下联络站”等。清代,六必居酱菜被选作宫廷御品,新鲜的酱菜源源不断地运送进皇宫。为了进出方便,皇室还专门赏了红缨帽和黄马褂给六必居。
民国时期,六必居为酱菜做起了广告。广告单上信息量十足,“品质优良,色泽鲜亮,咸甜可口,脆嫩醇香”,概述了酱菜的色香味俱全,坦诚公开“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火候必得、陶瓷必良、水泉必香”的六必原则,最后还不忘吆喝一句“路过的君子不妨尝一尝”。在六必居这张民国广告单上,最惊艳的当属“六必居十二金钗”的齐聚亮相,即甜酱八宝瓜、甜酱小萝卜、甜酱黄瓜、铺淋酱油、甜酱瓜、甜黄酱、甜酱八宝菜、甜酱什香菜、甜酱姜芽、甜酱黑菜、甜酱甘露、甜白蒜。“六必居十二金釵”之所以能邂逅穿越时空的爱恋,完全得益于六必居的考究原料和严格做工。在其原料供应商面前,六必居是妥妥的“处女座”,产地上,黄豆要选河北丰润县马驹桥和通州永乐店的,白面要选京西涞水县的,黄瓜则要大兴产的“顶花带刺”佳品,香瓜要七两一个的本地货;规格上,老秧瓜要“七寸白”的,黄瓜要二两一条的,芥菜头要“两道门”的均匀个头,大蒜要每头四五六瓣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制作技艺,如今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核心在于一年只有一个生产周期的手工制酱,春季制曲,秋末收酱。制酱结束后,以各地蔬菜为原料,历经菜坯切割、脱盐、装袋、脱水、入缸酱渍、打耙等数道工序,才能从酱缸里出来,完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愿。凭借长年累月的坚守,六必居以一口京味儿,俘获了北京人的口味,坐稳了国宴小菜的地位。
在京圈酱菜的大外环,历来是京南畿辅重地的保定,古街古建中都散发着传世酱香。
在保定,坊间流传一句谚语:“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在“保定三宝”中,三分之二都跟酱菜有关联。创始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的大慈阁酱园和开业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槐茂酱园都拥有悠久的制酱历史,在保定面酱上均掌握了十足的话语权,对酱菜的制作更是匠心独运。
最年长的大慈阁酱园,其创始人何伯策是元朝易国公何伯祥的弟弟。创始人的非凡身份,也造就了大慈阁酱菜的跌宕起伏,从官宦世家出品到家道中落糊口,再到宫廷御膳进贡,起起落落间,酱菜的味道却一直在线。与所有的百年老字号一样,大慈阁酱菜属性固执,从不让原材料输在起跑线上,如选购小红萝卜,为了摘尖,可以论个给价;选购韭菜花,为了规避带花籽、花铃的,愿意出双倍价格择优。如此不计成本选购出来的原料,都是个顶个的质优佳品,为酱菜的嫩脆适口夯实了基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原料都如此,古法酱制更是不在话下。大慈阁酱菜采用传统老工艺酱制,酱制周期长,以酱香浓郁的大慈阁酱包瓜、酱八宝菜、酱黄瓜、酱子萝、酱地露、酱五香疙瘩头、酱花生仁等酱菜名品为主。
最具活力的槐茂酱菜,诞生在保定的西大街上,因店旁繁茂的古槐而得名。此外,取“槐茂”作为店名,还承载着店主期盼买卖兴隆、福荫子孙的美好寓意。槐茂酱园主人赵氏夫妇,从北京金鱼胡同迁来保定,祖籍是“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的绍兴,既秉承祖传的制酱天赋,也博采众家之长。在尚无京汉铁路之际,赵氏家族多次进京向“六必居”取经,也曾到山东济南等地交流技艺,后来带领保定菜农到锦州学习,竭尽所能,只为做好酱菜。在赵氏家族的匠人匠心下,店如其名,传承不间断。在传统与创新间,槐茂酱菜找到了最佳平衡点,身体力行地扩大了酱菜的京圈。
酱菜的京圈,还在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中不断扩大。
“运河千里远,千里闻酱香。”京杭大运河两岸的酱园,从山东的济宁玉堂到扬州的三和四美,都延续着大“酱”风范。山东济宁的玉堂酱园,曾名为“姑苏戴玉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苏州来的戴姓船户所建。起初,玉堂酱园还只是个酱菜的中间商,标榜着“不生产酱菜,只是酱菜的搬运工”,从苏州潘万成酱园贩进酱菜进行销售。种类并不丰富的玉堂酱菜,凭借着家乡的味道,受到南方船工的青睐,让日夜漂泊的灵魂感到丝丝慰藉。可光景一长,情怀都败给了成本,玉堂酱园无奈易主,改名为“姑苏玉堂”。随后,玉堂酱园在冷长连、梁圣铭等几任执行官的主事下,酱菜的制作留江南风味之长,取地方风味之优,使之成为“京省驰名,味压江南”的活招牌。“甜出头,咸收口”的混搭风,让玉堂酱菜以甜咸永动机的身份重现江湖,名震巴拿马。
山东运河酱菜业卧虎藏龙,临清的济美酱园一出場,就可以召唤“江北四大酱园”了。临清济美酱园与北京六必居、保定槐茂、济宁玉堂,组建了江北酱园里的F4。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济美酱园,是F4里年龄最小的一位,由安徽歙县人汪永椿创建,最初名为“远香斋”。汪氏经营酱园,实行的是“悬牌标价”,将酱菜进行分级售卖,不同等级不同价码,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买主的选择范围。正是汪氏的细心周到和济美酱菜的咸淡可口,俘获了大多数人的胃口。其拳头产品甜酱瓜尤为优秀,保证色泽金黄、质地脆嫩的同时,还包裹着爱国情怀。1949年,济美酱园提供4吨甜酱瓜进京,供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使用;1951年由济美号老店牵头,联合14家小酱园捐助40吨酱菜支援抗美援朝活动。有温度的酱菜,有情怀的酱园,在大运河畔绵延着情谊。
沿着大运河,烟花三月下扬州。得漕运与盐运之利、有蔬果丰饶之势的扬州,其制酱业蜚声全国。清嘉庆元年(1796年)开业的何公盛酱园,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开业的四美酱园,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开业的徐恒大酱园……一时之间,酱园酱坊遍及扬州。据民国《江都县续志》记载:“糟酱业,以酱为主,兼售酒醋。郡城最大者,为何公盛、四美二家,徐恒大等次之。所制之酱,远销各地,酱油、酱菜尤著名,岁销银币五十万。”在当时,酱菜稳坐销售冠军宝座,为酱园主带来了财富。
如今的三和四美酱菜,是各大老字号合并后的产物,浓缩了老字号酱菜的精华,汇集了扬州酱菜的精髓。扬州酱菜讲究鲜、甜、脆、嫩,要保证酱菜达到扬州标准,酱菜原料的采收期和腌制成熟期就需要统一安排。百年来的时光,扬州酱菜人早就摸索出一套体系,“立夏的莴笋,小满的大蒜,芒种的乳瓜,白露的生姜,霜降的萝卜,小雪的宝塔菜”,依靠运河便捷高效的运输,时令大宗的生产供给从不是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鲜”。扬州酱菜的甜,得益于扬州特有的稀甜卤。稀甜卤的获取,步骤繁多,需要将制作成熟的酱进行压榨、分离酱液、提取卤汁等,最终才能获得澄清透亮的酱汁。在切割蔬菜技术先进的今天,扬州酱菜仍然依赖纯手工切制,以此来保证“脆”和“嫩”的口感,乳黄瓜、什锦菜、香菜心、宝塔菜、嫩生姜等蔬菜,都有相应的切制工艺,丁、条、块、丝、片多种形状一应俱全。百年来的纯手工操作,让扬州酱菜在“制曲天然、腌制适时、拔水到位、酱制有序、卤汁纯净”的原则下,演绎着三和四美的酱菜传奇。
大国工“酱”,以匠心致初心,酱藏典范,延续的是对土地的依存。百年酱菜,以初心守匠心,传世酱香,奢侈的是对时间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