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戏曲文化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2022-06-20李雯睿

艺术评鉴 2022年9期
关键词:传统戏曲民族声乐继承

李雯睿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对全国高校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在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学文化和民族情感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要求,学校应重视艺术经典教育,开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优质美育教学课程,如戏曲、戏剧、舞蹈和音乐等,构建科学合理的美育课程教学体系,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传统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视。而今,经历数百年的沉淀与发展,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已将中华神韵根植其中并代代流传,加之西方声乐技巧的引进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美育课程——现代民族声乐,通过现代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很好地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戏曲音乐文化。

关键词:美育课程  传统戏曲  民族声乐  继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9-0013-04

在所有表达人的情感的音乐中,声乐称得上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音乐形式。在声乐种类中,本民族声乐是最无法替代的,它植根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淀,在国家的音乐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民族相似的音乐因素,形成了民族声乐中共同的文化内涵。声音中最本质的区别来自于它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声乐也需要依赖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在生存发展中保持独特性。我国的民族声乐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日常进行劳动生产、宗教信仰以及情感表达等各项活动中产生的,是抒发感情的一种音乐语言。同时,随着我国音乐文化艺的不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中。

一、民族声乐概述

所谓的传统民族声乐和现代民族声乐,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民族声乐,已具备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和演唱技巧,有着丰富的曲目积累和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即使在新的历史时期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仍以其丰厚的艺术底蕴表现在现实生活、民族精神风貌和群众思想情感中,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民族声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民族声乐保持着传承的关系,从其中获取丰富的营养,同时,接受着西方专业音乐的影响,吸收新的元素。

广义上来看,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声乐演唱艺术,包括民歌、戏曲、曲艺、歌剧四个方面。它既包含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歌唱艺术,也包含世界其他民族的传统与近现代声樂。我国民族声乐以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背景,以丰富的民族语言为基础,在吸收了戏曲、曲艺以及民歌等传统声乐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科学的发声方法。而狭义的民族声乐则以学院派为代表,通过在专业音乐学院中系统学习名族声乐表演,以传统声乐为基点,将美声唱法的精华融入其中,改良和创新了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和发声方法,使现代民族声乐独树一帜,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表演性等鲜明特点。与传统民族声乐相比,现代民族声乐所能演唱的音域更宽、音色更柔,讲求呼吸与位置,主张真假声转换灵活,咬字清晰,声音圆润通透,富有立体感,可塑性性强,无论是戏曲、歌剧或艺术歌曲和地方民歌,现代民族声乐都能驾驭。多年来,我国艺术界对民族声乐的界定一直争论不休,主要因为无法明确地界定“民族”和“声乐”两方面的主要内容。所谓的“民族”,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民族”是指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因其文化、经济、生活条件的相同,长此以往形成具有相同的语言习惯和风俗特征的聚居群体。而广义的“民族”多指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形成的集合体,也可以作为多个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或国家的统一称呼,就好比“中华民族”是我国的代名词一般。我国因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样,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沿用广义“民族”含义不断发展壮大。而所谓“声乐”,简单来说就是“嗓音音乐”,其表演形式主要以声带为主进行歌唱。

二、戏曲文化概述

我国的戏曲文化以发展历史悠久、融合多样和表演形式丰富著称。历经百年,戏曲表演由最初以民间艺术、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为雏形基础,到后来逐渐将舞蹈、武术、杂技和宗教文化融入其中,经过民族与民族间、地域与地域间、风俗与习惯间不断地碰撞与融合,演变成现今这样一种较为完善的、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和浓厚艺术特色的表演体系。目前,我国存在共计三百多种戏曲,不同的戏曲其表演形式和民族特色各不相同,为人耳熟能详的戏曲形式有京剧、川剧、昆曲和越剧等,这些戏曲均拥有上百年的历史,通过各民族和各地域群体的创作,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思想情感的不同再加以加工和改编,通过戏曲文化这一重要载体流传至今,这也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之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传统文化所受冲击严重,西方流行音乐的通俗易懂对比起我国传统戏曲的晦涩难懂和文化特殊性,使得许多音乐艺人开始减少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追随,转投了西方流行音乐的怀抱,不过也有一批人试着将二者相互结合,在流行音乐中加入戏曲元素,创作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如,龚琳娜的《忐忑》、吴克群的《将军令》、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戴荃的《悟空》等,通过众多人不懈努力的创作和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戏曲、接受戏曲并爱上戏曲,使戏曲文化的传承在一波波冲击中屹立不倒。

三、传统戏曲的发展是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鲜明坐标”

在我国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里,56个民族共同构建了一个传统戏曲的文艺大花园,开出了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之花,争相绽放尽显春光,为此还有人笑称:“每天换看一种地方戏曲,中国的地方戏也要一年才能看完”。前文中已介绍了我国民间歌舞和音乐对传统戏曲的滋养和哺育,反之,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民族声乐的发展,犹以以下七种戏曲为甚。FB5E4584-9B31-4EFA-B577-D686742CC93D

(一)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或昆腔,被誉为我国“百戏之祖”,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昆曲在舞台表演方面具有形式严谨、演唱抒情、动作细腻等特点,在演唱方面对字声、行腔和节奏规范严格,角色表演身段具有强烈的舞蹈性,在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中应用广泛,如歌曲《知音》将民歌的婉转悠扬和昆曲的缠绵清柔巧妙结合,被奉为经典。

(二)梆子腔

梆子腔来源于山西和陕西的交界处,又称“山陕梆子”,是戏曲中声腔系统的总称,因东、南地区的发展不同,形成了山西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不同的梆子腔,它以木梆击打出节奏,激昂高亢唱腔为我国民族声乐创作所喜爱,涌现出一批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京剧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又被称为“皮黄”,主要由“西皮”“二黄”和一些地方小曲调以及昆曲曲牌等腔调组成,经过艺术加工形成一种表演成熟、行当全面、富有音乐性的舞台语言,在唱腔、念白和吐字等方面都独具特色,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流行歌曲在创作时,都将京剧作为参考元素并加以运用,创作出了一批如《前门情思大碗茶》《京剧脸谱》等京剧特色鲜明的经典民族声乐作品。

(四)豫剧

豫剧作为我国的第一大地方剧种,又有“河南梆子”和“河南讴”等旧称,豫剧的声腔为梆子腔,唱腔为板腔体,其音乐丰富,唱词通俗易懂,吐字酣畅清晰又较口语化,独具山、陕及河南地方特色,受到民族声乐创作者的青睐,如《八月十五月儿明》《木兰从军》等优秀作品都具有浓厚的豫剧风格。

(五)评剧

评剧主要流行于京津冀一代,它以唐山民歌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为基础,结合河北梆子、京剧和东北二人转等地方戏曲的音乐元素融合而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自然流畅的表演方式使北方浓郁的生活气息推陈开来。评剧演员必须具备“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犹以唱功为首,评剧的流派众多特色各异,白玉霜的“白派”低腔中音,刘翠霞的“刘派”脆亮高亢,还有爱莲君的“爱派”疙瘩腔,以及新凤霞的“新派”唱法,这些不同流派的表演方式对民族声乐的影响极大,最有名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就借鉴了新凤霞表演的《刘巧儿》唱段中的唱腔。

(六)二人台

二人台是河北张家口和山西至内蒙古一代的流行戏曲,它融合了我国西部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以及民间故事传说,曲目多以农村生活小戏为主,词曲通俗易懂,吸收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绕口令、歇后语、顺口溜以及“串话”,使其表演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生活气息,为我国民族声乐创作者所津津乐道,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走西口》就融合了二人台的地方特色,不仅有蒙古草原的声调,还有陕北民歌和晋北打坐腔的独特韵味。

(七)湖南花鼓戏

花鼓戏是我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在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也有花鼓戏的存在,但因湖南花鼓戏的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花鼓戏则特指湖南花鼓戏。花鼓戏是花灯戏和花鼓戏的总称,在湖南因其地域不同其叫法各一,有益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和零陵花鼓戏等叫法,形成的舞台语言和风格也不尽相同。花鼓戏主要是将当地的民歌、山歌、小调等作为素材形成民间小调和牌子曲,通过小生、小丑和小旦对扇子和毛巾的运用,来边演唱边舞蹈的一种生活小戏,虽然曲调形式有所不同,但都以欢快活泼的表演方式著称,具有爽朗粗狂的特点。民族声乐在创作过程中同样对湖南花鼓戏有大量的借鉴和吸收,例如经典曲目《打鸟》和《刘海砍樵》等。

四、传统戏曲文化与民族声乐的内在联系

传统戏曲艺术与中国民歌、曲艺、民族器乐曲等音乐门类一道,在中国民族音乐土壤中茁壮成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这些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为现代民歌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学习戏曲的艺术家肖庆曾说:“戏剧不仅具有歌唱艺术的共性,而且具有自身的个性,还具有民族语言、民族心理状态、表现方式和民族审美情趣等传统差异。”可以想象,传统戏曲文化和民族声乐有着诸多的内在关联。首先,二者歌唱语言都是中国本土语言;其次,二者大部分创作内容都源自中国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实践;再次,这两种音乐风格都符合中国人民的独特审美情趣;最后,二者的演唱都要求必须具有健康的歌唱嗓音、正确的呼吸方法、科学地运用共鸣,才能流畅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音乐界掀起了一股“中国风”,许多音乐作品开始以我国神话传说故事和古诗词为创作依据,并加入京剧或昆曲等戏曲元素,以五声调式作为旋律脉络,采用传统民族乐器进行演奏,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声乐作品,较高的传唱度表明其所受大众喜爱和追捧的程度可见一斑。而戏曲类声乐作品也成为当今各大高等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学生的必修曲种,民族声乐教育与传统戏曲文化之间形成了继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传统戏曲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的熏染和影响

传统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发展百年,独具音乐魅力。现代民族声乐则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将西方声乐演唱技巧融入其中,形成一种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演唱形式,中国传统戏曲为现代民族聲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参考依据。

(一)丰富的作曲依据

以经典带动创作,以创作再造经典。中国传统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为许多广为流传的民族声乐创作的文化题材和音乐素材提供了灵感,如《千古绝唱》《贵妃醉酒》和《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经典民族声乐作品,不仅作曲来源于戏曲文化,其依曲唱词的创作手法也在民族声乐创作中得到借鉴,让传统戏曲中的民风、民情和民韵在民族声乐中也能得以充分表现,让中国传统戏曲随着民族声乐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探索道路上的重要助力。

(二)审美的感染

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标准以“中正平和、含蓄典雅、传情达意”著称,简单来说就是传统戏曲艺人必须保持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的心态对待戏曲作品,以含蓄内敛、庄重高雅的方式完成戏曲作品的表演,使观众在表演中对戏曲的情感产生共鸣,并领会其中深意。如此审美标准同样应用于民族声乐的创作发展中去,一名优秀的民族声乐表演者,不仅需要完美的嗓音和较强的乐感,还应具备中正平和的艺术修养和含蓄典雅音乐素养,同时,在民族声乐表演中能否做到传情达意,让观众通过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而引起共鸣,便也成为了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标准之一。FB5E4584-9B31-4EFA-B577-D686742CC93D

六、对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展望

(一)建立多元化现代民族声乐审美观念

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观不仅应继承和发扬我国内在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和理论,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外在的西方声乐艺术审美观念作为其建立多元化现代民族声乐审美观念的参考依据。首先,我国内在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沉淀,因其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和风俗文化造就了丰富多样且最具生命力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观念,是我国民族声乐审美观念传承和发展的主流,也是现代民族声乐审美精神和审美态度的根源,不容抛弃。其次,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西方音乐艺术逐渐引入至我国成为了民族音乐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因此,为了使民族声乐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广、更远,研究和吸收西方音乐艺术精髓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审美观观念一起,经过杂交融和、借鉴吸收和扬长避短,转化为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独有的审美观念,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现代民族声乐审美观念就显得极为必要。

(二)继承中国民族声乐的精髓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不变的主题,我国的民族声乐要想立足于世界、获得世界同行的认可,必须坚持这一主题,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个性和特色进行深入地表达。中国传统民间声乐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戏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优秀的创作民族创作题材、丰富的词曲素材以及变化多样的演唱特点,为我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面向未来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基础。因此,各大高校在进行民族声乐教育的过程中,应保这些优秀民族资源,让继承中国民族声乐精髓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在创作和发扬民族声乐时才能牢记“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才能走得更远”这一中心思想。具体的做法如下:

首先,各大音乐专业院校应加快教学方案的改革,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通过鼓励师生对优秀民间音乐素材的整理和研究、选派优秀师生到民间剧团进修学习、邀请优秀民间歌手和剧团走进教学课堂与师生互动等方式,让师生们除了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之外,更加直观立体地接触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使其在民族声乐教学和创作中拥有更加清晰的灵感来源。

其次,将民间音乐和戏曲等传统民族声乐文化课程纳入民族声乐专业教学中,通过加大民间音乐和戏曲文化在民族声乐课程中的比例、增加民族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概念等课程、将民间歌曲和戏曲等民间音乐种类纳入学生考试作品中等方式,提高专业音乐院校师生的关注度,改善当前的民族声乐文化生态环境。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们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形成文化审美氛围,更加广泛地推进民族声乐的美育工作。

(三)致力民族声乐创作风格多元化发展,突出作品个性

近年来,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开始变得多元化,作品个性鲜明,内容丰富多样。民族声乐创作者们开始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式,感受不同地方的民俗风情,将多种多样的民间戏曲和音乐特色融入民族声乐创作中。在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中,创作者们开始深入研究传统戏曲和音乐创作背景、故事表达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经过科学的创作手法让民族声乐作品类型和风格变得丰富多样,形成多元化的民族声乐创作风格,使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更加符合社会背景、贴近百姓生活,成为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让听众通过表演感受民族声乐作品中传达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并产生情感共鸣。

(四)创作技术多元化发展,实现发声技巧创新

中国民族声乐在创作技术方面的多元化发展仅有继承和借鉴远远不够,必须还要有创新,如何平衡继承借鉴和创新间的关系,成为了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史上的一大难题。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学习意大利的美声唱法,认为这是当前世界最为科学的发声方法,然而我国的音乐教育家、歌唱家周小燕先生则认为:“美声发声是否科学暂无定论,我国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发声也具有科学性,我们应多看、多听、多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从中找到一条适合我们中华民族的声乐创作技术之路”。笔者比较赞同周先生的看法,比起照搬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我國的民族声乐更应探索如何将美声唱法的优秀技术和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及特点进行融合,取美声唱法之长处,并与我国戏曲和民间音乐等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的科学发声技巧进行结合与创新,创造出符合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声乐创作技术,这既能继承和借鉴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又能实现创作技术多元化发展的创新,让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扎根于民族土壤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新洋,柯琳.民族声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王鸿俊.声乐学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4]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FB5E4584-9B31-4EFA-B577-D686742CC93D

猜你喜欢

传统戏曲民族声乐继承
舞台装置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谈传统戏曲的改革与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