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2022-06-19张瑞
张瑞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需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要求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课本例题教学,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数学解题方法,并提升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椭圆;课本例题;变式训练
1.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双减背景”下,要求学校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在校的集中教学活动时间和作业量,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课本例题教学,通过一道题,掌握一类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数学解题方法。
2.回归课本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二章2.2.1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中的例题3,是一道求轨迹问题,本节先前的教学中,已经给出椭圆产生过程、椭圆的定义以及标准方程,这道例题给出了生成椭圆的另一种方法,也为之后类比探究双曲线相关性质做了铺垫。现将这道例题进行一系列变式思考,并对结论进行一般性的推广,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 ,求点M的轨迹方程。(具体解答过程略)
授课时注意提示同学们思考,M对应的曲线从“方程”角度来看,它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一样的,只是包含了对未知数x的限制条件;从“曲线”角度来看,它是对称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以线段AB为长轴,去掉左右两个顶点的椭圆图形。
通过本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平面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根据几何问题和图形的特点,借助坐标法,化抽象为具体,用代数语言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为代数问题,感悟平面解析几何的本质。
3.走进高考
变式训练一(2019全国高考Ⅱ卷,理科数学第 20题):已知点A(−2,0),B(2,0),动点M(x,y)满足直线AM与BM的斜率之积为 ,记M的轨迹为曲线C。
(1)求C的方程,并说明C是什么曲线;(具体解答过程略)
这道高考题来源于课本例题,解答方法完全一样,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课本例题的变式教学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充分的发挥课本例题变式的价值,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从特殊到一般
变式训练二:已知点A(- ,0),B( ,0)动点M(x,y)满足直线AM与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 则M的轨迹方程是什么?
这道变式的设计目的是从特殊到一般,先猜想后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这其实也给出了生成椭圆的另一种方法,即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连线的斜率之积是一个负常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提倡教师应当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创造力,并将自己的想法和教师和同学的一起分享,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5.逆命题讨论
变式训练三:椭圆 左右顶点分别为A 和B,M是椭圆上异于顶点的一点,则AM与BM斜率之积是否为定值?
这道变式是课本例题的逆运用,引导学生多做探究,让数学本质理解更透彻。
6.椭圆的周角定理
变式训练四:过原点的任意直线与椭圆 的交点是A 和B,M是椭圆上异于顶点的一点,则AM与BM斜率之积是否为定值?
从圆的周角定理,到椭圆的周角定理,通过探究,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生动。
7.结语
这道课本例题以及变式训练,考察数与形结合、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能力。这道例题的解决使学生掌握平面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根据几何问题和图形的特点,借助坐标法,用代数语言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为代数问题,感悟平面解析几何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同时,本题的教学也提醒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多做探究,让数学本質理解更透彻;多练变式,让数学思维更加生动;活用代数语言,让抽象变得更具体。
参考文献:
[1]雷明.高中数学课本例题和习题变式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2):68-68,86.
[2]王旭.论高中数学教材中例题的重要性[J].吉林教育:综合,201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