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木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2022-06-19张木木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问号朗读课文事例

张木木

教学内容:人教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5个生字,理解“洗澡、反复、敏锐、机械”等词语;能理解文中深刻的词句,感受语言与标点符号的准确。

2.过程与方法:从三个科学故事中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表达的科学内涵,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将课文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索的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事例中深入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探索、寻找真理的勇气与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三个科学故事中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表达的科学内涵,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将课文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索的科学精神。

2.教学难点:从事例中深入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探索、寻找真理的勇气与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牛顿得出万有引力的视频资料。

学生思考:为什么牛顿能得出这一重要的科学理论?

教师再出示其他科学家得出结论的相关资料。

师:同学们,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科学家们都是从细微处入手,从我们常见的场景中提出质疑,然后不断探索,随后得出结论,找到真理。有人也因此得出了结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声朗读。

2.了解作者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作者叶永烈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从视频中感受科学家们带来的伟大成就,然后思考为什么科学家可以取得成就,以此来引出课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好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利用字典认读生字,注意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本节课的生字词,学生依次朗读词语,并提出自己有疑问的词语,同学沟通探讨。

3.教师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学生的读音,梳理晦涩的词句。

4.默读课文,思考:本篇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将它画出来。

5.同学交流沟通,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印象深刻?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同学思考解答。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带领学生简单梳理文章内容,认识本节课的生字词与词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更主动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内涵

1.学生们自主朗读课文,标注课文的自然段,并思考课文的重要观点,分析课文分为哪些部分,又写了几件事?

2.明确课文的重要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本文的重要观点。

师:同学们,本篇课文是什么体裁?

生:议论文。

教师将本篇课文与《为人民服务》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议论文的理解与认识。

3.探讨课文主要分为哪些部分,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

课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观念,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则利用三个不同的典型事例指出真理都是由发现者、创造者在解决了一百个问号才的出来的;第三部分则总结全文,指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不断思考与探索,才能得出真理。

4.再次朗读课文,明确课文中心思想。

(二)分段学习,加深感悟

1.朗读课文三至五段,学生小组思考:作者利用哪几件事论证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并在书中画出相关词句。

第一个事例: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他不断发问:为什么?然后抓住问题反复实验,最终得出“漩涡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这一真理。

第二個事例:化学家波义耳发现花瓣沾上盐酸后变红,他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应,然后在反复试验中制成了酸碱试纸。

第三个事例:奥地利医生发现自己儿子在做梦时眼珠会转动,他提出问题:做梦与眼珠转动有什么关系?在反复观察与分析中,得出“睡着后眼珠转动代表在做梦”这一真理。

师:这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在写作手法与内容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探讨,得出结论:三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偶然之间发现了问题,然后立刻提出疑问,并针对疑问进行思考与探讨,最后在反复的研究实验中解决问题,得出真理。

教师板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2.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段课文的音频。

师:这段话是文中哪句话的意思?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那文中的“?”和“!”各自代表什么意思?

生:“?”的意思是寻找问题,提出质疑,追根求源;“!”的意思是深入探索,寻找真理。

师:这句话也直接将道理说了出来,人们也因此印象深刻。

3.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音频。

师:阅读课文,想一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表达了科学家们坚持不懈、敢于探索的求知精神。而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几个词语也从小到大的阐述着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才能从平常的事情中寻找真理,取得成就。

4.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音频。

师:这段话中运用了“只要……就……”的句式,你们从中看出了什么道理?

生:从这个句式中,可以看出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要从平时的生活中寻找问题,并不断探索,才能寻找真理。

5.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科学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例

师:同学们,科学与真理就在我们生活中,你们要认真观察,不断探索,就能寻找真理。

学生点题,思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真理到底难不难,然后安排学生展开简单的辩论,在辩论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认知。

[设计意图]分段、分句学习课文,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能让学生在思考、合作学习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真理的发现过程,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水平。最后,可以通过简单的辩论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感悟,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教师小结: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中往往蕴含着科学与真理,我们只有善于观察,敢于质疑,不断思考,就能找到真理。

2.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收集科学家们发现真理的案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

[设计意图]在教学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分享自己的收获,同时,利用作业帮助学生复习知识,提升教学效率。

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问号朗读课文事例
问号君
把“朗读课文”落到实处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青铜葵花》选段
问号和叹号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问号处的数
难缠的“小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