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
2022-06-19李萍
李萍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干预在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样本选取时间:2021年4月--2022年4月;样本对象:我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0例。根据就诊次序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平均每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中医护理干预。观察不同护理方法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情况、总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TC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减轻神经损伤,抑制病情发展,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借鉴采纳。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总满意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该病发病因素尚无准确定论,症状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感觉障碍、运动损伤。目前,尚无特色治疗方法,多以护理干预为主,如不给予重视将累及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中医将糖尿病列入“消渴”范围,以阴虚燥热为主。秉承着辩证施护的原则,本文提出中医护理干预,包括穴位按摩、中药足浴、食疗指导等,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以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护理方法,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选取时间:2021年4月--2022年4月;样本对象:我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0例。根据就诊次序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平均每组35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13:22。年龄上限值46岁,下限值76岁(平均:58.4±6.4)岁。
研究组:男/女比例14:21。年龄上限值45岁,下限值77岁(平均:58.6±6.5)岁。70例患者病历资料比较具有同质性(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监测血糖、根据医嘱给予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指导。
研究组:中医护理干预:第一,结合患者分型给予食疗护理。其中,气虚血瘀型患者引导多食益气活血食物。寒凝血瘀类型多食温经活络食物。阴虚血瘀者以滋阴化瘀为主。肝肾亏虚者以滋补肝肾食物为主。第二,将活血通络止痛药物加入热水内,水温维持在37℃,对下肢发凉、疼痛者给予足浴。足浴时间维持在20min--30min,1日1次,共浸泡10d。但应在足浴前进行皮肤测验,且餐后1h或空腹不可足浴。第三,足浴后为患者进行按摩,两手涂抹润滑油,由足背开始轻轻按摩,直至足部发热。随后,按摩小腿,选取涌泉、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按摩,按摩时间约20min,持续10d。
1.3评价指标
(1)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系统观察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反射評分、感觉检测评分。分值在0--19分之间,分数越低代表效果越理想。(2)我院自制满意度量表比较研究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
1.4数据处理
通过SPSS22.00统计学软件显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对比使用x检验,计量资料通过,(),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P<0.05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估研究组、对照组护理前后TCSS评分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TC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症状评分、反射评分、感觉检测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评估研究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总满意度(97.14%)高于对照组(80%)(P<0.05),详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率约30%--90%。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四肢远端感觉障碍。分为两侧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单侧非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高峰多见于50--60岁,患病率和病程关系不显著。中医认为:该类患者初期以阴虚燥热为主,后续变为精血亏耗、阴虚血瘀。中医护理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本文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现已获得了良好反响。
本研究中,研究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中医护理干预通过温经通络方剂达到疏通血脉、消散肿疡的目的,进而改善血液循环、周围神经功能。按摩反射区与穴位能够激活脑干网状系统,神经反射激发人体调节机制,加快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而且食疗护理维持机体营养需求,从肺腑、气血、阴阳入手调节机体,稳定血糖。
因此,我们认为: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DPN患者中可改善DPN症状,控制病情,患者总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艳粉, 赵晓婷, 李领侠,等. 中医延续性护理方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心理痛苦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21, 39(1):4.
[2]胡慧英, 张征宇. 运动干预在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全科医学, 2020, 18(5):4.
[3]刘玉玲. 足部护理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