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引思,形成深度感悟
2022-06-19李娟娟
李娟娟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让学”的理念,为学生留有思考互动的时间,但由于学生缺乏积极性,能主动发言的往往寥寥无几。因此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互动热情,让他们主动投入探索交流之中。
一、依托媒体资源,形象呈现内容
一些文本内容距今时间跨度大,教师要借助媒体资源,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调动他们参与互动交流的兴趣。如学习《黄继光》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视频《惊天一跃堵枪眼的英雄——黄继光》的片段,再现黄继光的惊天壮举,让学生借此了解黄继光的事迹。学生感动于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为探寻英雄的伟大灵魂,自然而然地会产生阅读、交流的期待。通过观看视频,学生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了,互动也变得更加积极了,课堂效率也大大获得了提升。
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借助生活体验去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如学习《乡下人家》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乡间小路、竹林等图片,并提出问题:“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会有怎样的感觉?你们最喜欢哪一幅画面?”在图片以及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感官会瞬间被调动起来,能够感受到青蛙的歌唱、瓜果的芳香还有成群的牛羊,等等,从而在生活中体验文本内容。
二、优化提问方式,学生获得启发
教师提问也是课堂互动的常见方式,是师生之间联系的纽带,但由于教师缺乏对问题的研思,对问题的难易程度缺乏有效的把握,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导致学生没有互动的兴致,有的问题过于困难导致课堂气氛变得沉闷。教师的提问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要加以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推敲关键词,有意识地将一些重点词语去掉,通过对比评析,让学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以及文本内涵。教师的点拨能够促进课堂的互动交流,也能让学生从中有所启发。
三、融入生活资源,提供表达空间
针对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不愿开口表达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互动意识,让他们对文本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解小英雄雨来的特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能表现雨来勇敢机智、不畏强敌的句子,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流、补充、汇报,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语文教学如果停留于书本,学生往往会缺乏兴趣,也难以推动课堂的有效互动。生活是教学之源,只有借助生活资源,学生才会有更多表达的空间,他们的表达才会取得实效。
四、留出交流空间,产生深層互动
教师只有将交流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课堂互动才会变得更加深层,互动效果才会更加显著。有的学生基础薄弱,缺乏互动的动力,不愿开动脑筋思考,也不愿主动参与交流,对此,教师要进行适时点拨,让他们积极运用资源开展互动交流。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第一段,并说说铁罐对陶罐持怎样的态度。在学生用“看不起”“奚落”等词回答后,教师可以让他们说哪一个是铁罐对陶罐的态度。学生说出“看不起”后,教师继续引导:“心里看不起,表现出来就是奚落。”教师还要让学生说说奚落的意思,讨论铁罐为何要奚落陶罐,并让学生说说铁罐与陶罐说话的语气,画出描写铁罐与陶罐神态、语气的句子,并通过朗读体会铁罐的傲慢与陶罐的谦虚。学生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句意以及角色扮演等体会字词的含义。教师还要让学生品读第二部分,仔细品读描写二者下落的句子,让学生思考从“连……也……”中能够联想到什么,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等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产生多元理解,从而深刻领悟故事寓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元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索思考,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90D7F795-1993-46CD-9DA9-EE759C18A4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