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主题图书在丹麦的出版研究

2022-06-18蒋芳芳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丹麦出版社图书

蒋芳芳,马 驰,2

(1.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072;2.上海社会科学院 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上海 200020)

引 言

“主题出版”由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所实施的主题出版工程而来,主要是聚焦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热点、焦点、主题活动等开展策划、编辑及营销等出版活动,其内容更为丰富,论题更为集中,形式更为多样,影响力也更巨大。

根据主题出版的属性划分,北京主题图书分属于文化领域。就出版范围而言,本文所研究的北京主题图书是指在丹麦出版的、主题与“北京”有关的图书,具体包括:丹麦作者直接用丹麦语或英语撰写的图书;丹麦从国外引进版权、由汉语或其他语种翻译成丹麦语或英语的图书;由丹麦出版机构与北京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的图书等。

本文的全部数据均来自Bibliotek.dk。笔者选取了1950—2020年(共计71年)的全部纸质图书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搜集整理出了北京主题图书书单,进行了分类研究。笔者以“Peking”“Beijing”作为关键词在Bibliotek.dk网站上进行搜索,发现1950—2020年,丹麦共出版丹麦语/英语的北京主题图书318种,包括直接以丹麦语/英语撰写的作品和翻译成丹麦语/英语的作品。具体数据如下页图1所示。

图1 1950—2020年丹麦语/英语图书数据

一、“主题出版”的外交意义

丹麦出版中国/北京主题图书,是丹麦图书市场自由化的表征之一,也是丹麦和中国文化互联互动的直接表现。文化的沟通,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有效沟通的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因此,主题出版是中丹外交的一个侧影。

1.中丹关系概览

中国与丹麦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两国的外交官互设始于1908年。1912年,丹麦外交官阿列斐公爵(Count Preben Ahlefeldt-Laurvig)在北京建立了丹麦大使馆,中国成为当时唯一的一个拥有丹麦使馆的亚洲国家。1950年1月9日,丹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5月11日,两国正式建交。

中丹建交以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开展。尤其是《中丹联合工作方案(2017—2020)》[1]发布以来,中丹在文化领域的交往更加活跃,两国文艺团体互访频繁。上海木偶剧团、武汉京剧团、河南杂技团等先后赴丹麦演出,丹麦特里多努斯合唱团、皇家芭蕾舞团也曾来华访问。此外,两国还多次共同举办电影周、艺术展等文化活动。1997年,丹麦授予新中文版《安徒生全集》译者林桦丹麦骑士勋章和1997年度安徒生奖。1999年5月,中丹签署《1999—2002年中丹文化、科学、教育合作计划》。2002年,林桦获丹麦卡伦·布里克森文学奖。自2002年起,中国春节主题文化活动每年在丹麦举行。2003年,两国签署了《中丹文化交流与合作意向书》。2004年,丹麦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2006年,中国故宫博物院与丹麦王室展览基金会联合举办“中国之梦”文物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童声合唱团来华演出。2010年,丹麦“小美人鱼”雕像首次走出国门参展上海世博会。2013年12月,中丹签署互设文化中心协议。2014年6月,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揭牌。2016年6月,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来华演出。2017年,中丹共同举办“中丹旅游年”。2018年8月,“中国电影节”在哥本哈根等5座城市举行。

2.中丹文化交流的黏合剂

丹麦的社会特征为中国/北京文化的进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丹麦被誉为“北欧中心”,其教育事业极为发达,580多万人口阅读率接近99%,堪称世界阅读大国。进入全球出版商(Publishers Global)名录的丹麦知名出版机构有73家。全国有5000多所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量位居世界前列,公共图书馆年平均借出图书近1亿册,人均借阅近20册。

文化是中丹交流的重要领域,图书出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丹麦的社会特征决定了中国文化在丹麦的传播成为可能,而北京主题出版在这个过程中规约了丹麦读者了解北京、阅读北京、走进北京的直接范式。在这个意义上,研究丹麦出版北京主题图书的现状,可以了解丹麦图书市场对北京主题图书的需求动态,对北京主题图书在丹麦的出版和发行具有参考意义。

二、北京主题图书在丹麦出版的现状

1.丹麦出版北京主题图书的现状

第一,品种数量。Bibliotek.dk公布的1950—2020丹麦语/英语图书数据显示,丹麦出版的包含“北京”关键词的图书年出版种类超过(含)10种的有11年;年出版图书种类为5~9种的有14年;年出版种类少于5种的有36年。其中,1973年达到了顶峰,图书种类高达22种。其次是1977年,图书种类达到14种。第三多的年份是2014年,图书种类达到13种。

1973年,丹麦出版机构之所以对北京高度关注,是因为这一年中共召开十大、美国基辛格访华,中国被世界瞩目。

此外,2008年(9种)也是个典型的例子。2008年8月,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丹麦出版机构出版了很多与北京奥运及中国文化相关的图书。例如,丹麦体育联合会以及丹麦队(Danmarks Idræts-Forbund & Team Danmark)出版OL-håndbog-Beijing2008(《奥林匹克手册——北京2008》,丹麦语,2008年出版)和埃格蒙特杂志(Egmont Magasiner)出版的OL2008:DanmarksbedsteguidetildeolympiskelegeiBeijing2008:altomOL(《2008年奥运会:丹麦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佳指南》,丹麦语,2008年出版)。

第二,主题选择。笔者选取了以下较为经典的23种北京主题图书,以此展现丹麦出版市场及读者对北京主题图书的关注。

表1 1950—2020年丹麦出版重点北京主题图书一览表

续 表

通过分类和整理可以发现,上述图书中文学、政治法律和历史地理类数量最多,占总量的73.9%。

第三,作品翻译。在丹麦出版的北京主题图书中,从国外引进版权、由外语译为丹麦语的翻译图书占总量的78.2%,选题主要涉及文学、政治、历史地理和经济等方面。其中,从中国引进版权、由汉语译为丹麦语的图书仅占11.1%,如,Den store polemik Peking-Moskva(《巨大分歧:北京—莫斯科》,1975—1977年出版) 和Lokalstyre i en kinesisk by : Bydelen Fengsheng i Peking(《中国城市的地方治理:北京市丰盛街道》,1973年出版)。而从欧美国家引进版权、由其他外语(英语、德语、法语等)译为丹麦语的图书则占压倒性优势,其中译出语为英语的占比为55.6%,译出语为德语的占比为22.2%,译出语为法语的占比为11.1%。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在丹麦更受欢迎、发行量更大的北京主题图书并不来自于中国和汉语。这也说明北京及中国出版机构策划出版国际化图书的能力较为不足,亟待加强。

第四,出版机构特征。按照主题分类,出版文学类的北京主题图书的出版机构中,著名的有居伦达尔出版社(Gyldendal)、政治出版社(Politikens Forlag)、人民出版社(People’s Press)、莫德柴克出版社(Modtryk Forlaget)、温特出版社(Winther)、杰斯珀森和皮奥出版社(Jespersen og Pio)等。出版政治法律类北京主题图书的出版机构包括北欧亚洲研究所(NIAS)、前进出版社(Fremad)、贝林时报(Berlingske)、未来出版社(Futura)。出版历史地理类北京主题图书的出版机构有盖德出版社(G. E. C. Gad)、蒙克斯加德出版社(Munksgaard) 、弗拉克斯出版社(Flachs)等。

2.中国主题图书在丹麦出版的现状

笔者再以“Kina”“China”为关键词在Bibliotek.dk网站上进行搜索,发现1950—2020年丹麦共出版丹麦语/英语的中国主题图书4094种,包括直接以丹麦语/英语撰写的作品和翻译成丹麦语/英语的作品。

以1950—2000年丹麦出版的2003部中国主题图书为例,其选题类别情况如下页表2:

表2 丹麦出版市场出版引进北京主题图书情况

通过分类和整理可知,上述图书主要涉及10个大类,其中文学、政治法律和历史地理类图书占主题图书总量的50%。此外,哲学和宗教也是较为热门的选题类别。

如下文图2数据显示,丹麦方面出版的中国主题图书以文学和社会科学类为主,在2003项统计中,医疗、工业、科技类只有117项,约占6%。其他均为社会科学类,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艺术、宗教、政治、经济及中国地域,以及其他特色主题。

图2 1950—2001丹麦出版中国主题图书分类统计图

三、丹麦出版的中国主题图书的总体特征

丹麦出版的中国图书从主题选取上主要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当代文化及中国文化事件的关注。

第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丹麦近年来出版了《唐宋绝句》《中国寓言》《中国唐诗》《浮生六记》《西游记》《西厢记》《道德经》《易经》《庄子》《禅宗》等中国传统名著,其中,《道德经》从1953—2000年间共再版了7次。中国艺术、中国传统风俗文化、中医养生、中国武术、中国历史等都是丹麦人较为关注的内容。

第二,对中国主题的关注。据图3数据显示,丹麦人更关注当代中国主题,现当代中国主题图书在整个样本(1950—2001)中占了近九成(89%)。仅从统计样本的“历史类”来看,在古代史与近现代史(61项)中,古代史只有21项,近代史占了40项;而从古典和现当代小说一类也可以看出,古典小说也只占了17项。可见,丹麦人更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认为从现当代文明出发,才能更直接、更有效地认识当代中国,才能更好地与中国展开合作。

图3 丹麦出版中国主题图书古代与现当代占比分布图

表3 丹麦出版市场出版北京主题图书选题类别

总的来看,丹麦图书市场出版北京/中国主题图书的种类起伏较大,整体态势不算平稳。北京/中国主题图书在丹麦出版情况主要受到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中丹两国关系、出版行业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四、中国主题图书在丹麦出版的路径与发展方向

中国主题图书在丹麦的出版,既需要丹方的自主出版,也需要中方的主动输出。中丹两国在出版行业共通共享,才能走出找到一条合理发展、共同发展的路径和发展方向。

1.契合与调节:制定基于读者期待视野的出版策略

在展示当代北京和现代中国的过程中,“展示”是作为主体方面的活动,而在这个展示活动中,主体方面即为中国。调节读者期待视野,即调节这个展示活动的对象——丹麦读者群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将作者、作品与读者紧密相连,互相作用,推动图书内容(尤指文学)的繁荣与创新。在中丹北京文化主题图书交流的过程中,图书的传播者包括中国的作者、出版机构等,接受者为丹麦的读者、引进图书的出版机构等。

国内出版的主题图书内容能够反映相关主题的比例分布,这种分布反映出国内受众的兴趣取向及出版社、出版策划单位的内容侧重。笔者在国内也抽样调查了北京文化主题图书的相关情况,发现其主题分布与丹麦出版的有共通之处,主要包括北京历史、风俗民情、地理建筑、旅游观光、语言与特色艺术以及文学作品六大类,地理建筑、北京历史和相关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这些图书一方面反映了当下出版商对该主题图书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国内读者的阅读倾向或阅读意愿。可见,中国主题图书除了在海外国家有一个不稳定的被出版、被阅读、被接受的过程,但是它“走出去”却有自己的一杆标尺,即确切的主题、明确的对象和鲜明的动机。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政策导向,把主题出版做成丹麦了解中国的一张名片;以热点事件为契机,把中国价值贯穿在主题出版之中;积极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正确规约图书市场主题出版的走向。

对于丹麦出版机构而言,在出版中国主题图书时应做好市场调查,出版契合丹麦读者期待视野的主题图书,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话,共同促进图书作为传播媒介的生长与出版以及传播内容的精确化,唯有此才能真正将中国相关主题的图书内容引入丹麦图书市场。在此,出版机构一方面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将传播中国文化,为丹麦读者带来阅读盛宴,打破丹麦人对中国的“偏见”“误解”,真正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2.外驱与内动:整合中丹图书出版合作的新路径

近年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中国优秀作品翻译与国际出版传播计划——“百千计划”等中国文化走出去策略的实施,集中翻译了一大批经典的中国文化作品,这对于丹方出版机构来说,提供了一个集中、典型的中国主题图书集群,这些丛书大多为英文作品,对丹麦出版人来说,也更容易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为中国主题图书的甄选提供了便利。此外,丹方出版机构可以跨过成熟的翻译文本的甄选,通过这些图书走出去工程或计划申报资助完成中国主题图书的丹麦出版。这无论是对于丹方还是中方都是一举两得,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也可以更加高效。

3.学术与大众:开拓以“畅销书”为基础的主题图书市场

畅销书(best seller)具有销售渠道畅通、读者群体众多、销路广、营销快、影响大、传播效果好的其显著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出现了一大批畅销全球的中国主题图书。例如,大众化畅销书《狼图腾》《红楼梦》《坐着火车去西藏》等。也不乏一些学术畅销书,例如,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有网络数据机构统计了“2019海外读者关注的中国主题书”,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的《领导力与大国的崛起》(LeadershipandtheRiseofGreatPowers)、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布鲁诺·马萨斯的《一带一路:中国世界秩序》(BeltandRoad:AChineseWorldOrder)、清华大学—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黄育川的《破解中国之谜:为什么传统的经济思想观念是错误的》(CrackingtheChinaConundrum:WhyConventionalEconomicWisdomIsWrong)三本最受海外读者的关注。美国对中国的关注与主题图书的出版尚且如此,西方其他国家也会在美国的影响下,逐步加入关注中国、出版品质俱佳的中国主题图书的行列。

丹麦出版机构在出版或者引进中国主题图书时,无论是引进畅销书,还是书写中国文化相关的图书,都应关注内容与读者的贴合性,将传播的内容纳入丹麦人的认知及丹麦的“话语体系”。

4.媒介与互补:明确以数字出版为补充的出版方向

当前,海内外的“数字出版”已经颇具规模,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纸媒时代的不足,极大开拓了文化市场。2015年,我国就成立了“中国学术数字出版联盟”,为了促进我国学术出版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推进我国优秀学术成果的数字化国际化传播,推动我国精品学术与精品文化大步“走出去”。“中国学术数字出版联盟”打通了一条“学术研究—出版—传播—应用—转化”之路,丰富了学术出版的生态圈,打破了相关图书阅读的空间制约,也成功吸引了一批海外出版机构并达成合作意向,促进了我国学术出版领域与国际接轨,实现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成果推广与品牌共建。此外,中图集团通过“易阅通”平台创建了“海外中国电子书店”项目,走进了美国Google Play、西班牙24 Symbols、德国Tolino等网络平台,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文化和旅游部承办的“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也成为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平台。2019年该项目审批通过项目45项,其中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报送的《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数字文化推介活动》成为关注的焦点。数字文化即文化的数字化共享,与传统载体的文化传播不同,具有鲜明的科技性、体验性与互动性,是出版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文化共享的时代使命。

联合国《数字政府绩效评估报告》显示,2018年丹麦政府的公共服务数字化程度全球排名第一。这也促进了丹麦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2018年丹麦成立了专业的数字出版社——皮博科数字出版社(PIBOCO),它以绘本的数字化开发为己任。皮博科数字出版社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埃克赛·科尔(Aksel Koie)成为2019年国际出版人上海访问计划(SHVIP)中的一员,他表示:“我们正在寻找从传统出版商到世界各地出版的最好的图画书,旨在通过动画/互动的功能增强它们的数字效果。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策划的平台,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最美丽的数字化图画书。”[2]此前,埃克赛·科尔还创立了Step In Books、Runtales、Lucus等公司,均致力于文学、游戏、插画、数字媒体的研究,其公司旗下的数字图书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如Mur(2017)和Little Alice(2018)获得博洛尼亚拉加齐数字奖和日本数字绘本奖。皮博科数字出版社还将数字图画书将童书与数字科技结合起来,树立了丹麦数字出版的口碑;该出版社也以全球视野期待与国际出版人的合作,共同开发、设计、出版数字图画书,推动数字出版不断推陈出新以及数字出版的全球化合作。2019年国际出版人上海访问计划(SHVIP)已为中丹数字出版合作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国际视域下的数字出版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中国与丹麦也不例外。中丹文化交流、主题图书互鉴互售等都应该在“数字化”的大潮中激流勇进、不断开拓,为更加科学、专业的数字出版添砖加瓦,让国际出版这个生态系统更完备。

结 语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要开辟北欧的“新琥珀之路”,而丹麦又是“西北欧桥梁”,双方合作交流除了地缘上的紧密性外,还应以文化交流为常态,推动中丹两国、中欧两地互通有无,以期更友好地合作、开创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2020年1月,丹麦汉学家曹伯义参加了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的“一带一路”研究院成立仪式暨首届“一带一路”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他多次强调,现在丹麦和整个欧洲都掀起了一股“汉语热”;不少丹麦人多次前往中国旅游,而北京是他们首选目的地和最佳停留地;也有丹麦人定居中国。可见,中丹在双向交流中增进了友谊、增强了沟通机制。而今,曹伯义教授已回丹麦从事教育研究行业,但正是对中国、对北京有着浓郁的眷恋,他正准备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籍;易德波教授也正在翻译他认为中国最好的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丹麦出版人与出版社可以多加关注,如果在这两位作者成书的第一时间将其出版,一定会在丹麦引起讨论并吸引更多的海内外读者,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可见一斑。

基于这样的时代特色和历史机遇,丹麦人对中国的好奇和渴望了解的心理是无法阻挡的,丹麦出版人、出版机构应以此为机遇,结合丹麦读者需求,了解中国发展状况,认识海外汉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出版或再版本国汉学家或海外汉学家的著作,唯有如此,丹麦出版中国主题图书的市场才会日益完善和壮大。

猜你喜欢

丹麦出版社图书
我等待……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真相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丹麦圣诞季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