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对护理岗位胜任力的影响研究

2022-06-18张春梅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胜任导向岗位

周 萍,林 婕,张春梅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我院于2016年在徐州医科大学的大力支持下,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开展护理专业高职本科联合培养“4+0”项目。该项目的目标为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提高护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本研究探讨在高职本科联合培养“4+0”基础护理学课程中,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护理教学改革对护理岗位胜任力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选取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护理高职本科联合培养“4+0”项目护生39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36人,男生3人,年龄19~21岁,生源地均为江苏省。

2 研究方法

2.1 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护理教学改革

2.1.1 明确护理专业岗位胜任力 参照《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华东五省30个不同医疗机构专家问卷调查以及专家座谈,构建了高职本科联合培养护理专业岗位胜任力核心指标,包括5个维度34个项目,全面评价护生的个人基本素养、护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人际关系和压力适应能力等。

2.1.2 基于护理专业岗位胜任力,以任务为导向构建教学体系(1)根据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对接任务领域,确定具体任务。本课程需要达成的5项任务,包括出入院护理、安全护理、生活护理、给药护理、抢救配合,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始终。(2)以任务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在课程设置上将个人基本素养、护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人际关系和压力适应能力模块所组成的岗位胜任力模型作为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的基石,以此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3)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将多个任务合理组合,如出入院护理任务中将医院环境、接送病人、评估出入院病人、测量生命体征、采集病人标本、做好医疗护理文件的管理等项目模块整合;安全护理中将医院感染、舒适与安全项目整合;生活护理将清洁、营养与饮食、排泄、冷热疗法项目整合;给药护理将药物疗法、药物过敏、静脉输液输血项目整合;抢救配合将常用抢救技术、临终护理项目整合。让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各项任务进行讨论、分析、研究,随后画出思维导图,提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明确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4)构建“自主、探究、研讨”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护理岗位胜任力。课堂上以Seminar教学法[1]、翻转课堂、PBL教学法等激发护生的潜能,完成每一大项任务学习后,利用院内院外的教学资源,以综合案例分析结合小组情景展示、实地参观、临床见习等形式,提高护生综合能力和岗位胜任力。

2.1.3 构建“多元、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制订考核标准(1)注重过程考核:除从知识、技能上对护生进行客观评价之外,更重要的是从情感态度、人文素质、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评价。过程考核的具体内容包括护生个人预习情况、小组活动准备情况、课上团队合作情况、课后知识巩固情况等,有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式,通过学习软件以及教师自制的评价表格进行标准化评价。(2)创新考核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人单项考核方式,以综合案例工作坊模式考核。事先编制了6套综合病例,每套病例中安排了6~7项任务,利用教师标准化病人进行多站考核,同时将职业素养、评判性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融入技能考核中。

2.2 评价方法

2.2.1 护生岗位胜任力自评 采用Delphi法进行专家咨询,确定高职本科联合培养“4+0”项目护理岗位胜任力核心指标,量表包括个人基本素养、护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人际关系和压力适应能力5个维度34个条目。该量表与《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目标一致,与Smith[2]、丁晓彤等[3]对护理本科毕业生核心胜任力的研究结果相似。在护生第二学年授课前进行初次测试,在技能考核结束后发放量表进行后测,前后测均发放问卷39份,当场发放当场收回,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

2.2.2 护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整群抽取方法,了解高职本科联合培养“4+0”护生经过学习后对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以及对于护理岗位胜任力培养的满意度,并随机选择6位护生进行焦点访谈,主要对课程内容设置、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方案、教学团队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2.3 统计学处理

2.3.1 量性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实施t检验,前后测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则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2 质性数据分析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对护生焦点访谈中对课程的评价进行分析,由2名研究者参与,以保证得到正确的分析。

3 结果

3.1 护生岗位胜任力自评

以任务为导向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后,护生护理岗位胜任力自评总分相较于改革前明显提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课程改革前后护生护理岗位胜任力自评分比较(±s,分)

表1 课程改革前后护生护理岗位胜任力自评分比较(±s,分)

项目总分前测后测t P个人基本素养29.87±4.53 30.69±3.32-0.814 0.421护理专业能力29.62±5.71 31.87±4.14-1.691 0.099专业发展能力21.21±4.53 23.51±5.84-2.261 0.030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17.95±4.26 20.77±3.14-3.431 0.001人际关系和压力适应能力13.56±3.35 14.90±2.08-2.207 0.033 112.21±18.48 121.74±12.63-2.597 0.013

3.2 护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见表2)

表2 护生对课程的满意度[n(%)]

3.3 护生焦点访谈分析

通过与6位护生对课程内容设置、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方案、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焦点访谈发现,其均认为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临床综合能力。此次访谈共提炼出两大主题。

3.3.1 课程全程贯穿职业素养培养 高职本科联合培养“4+0”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素质、人文素养、执业能力、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护理学专业人才。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重点培养护士职业素养。护生1:“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我觉得应该注重护士精神的培养,课程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比如教师上课时会给我们穿插讲解护理前辈的经验,让我们对护理这个职业有更深的理解。”护生2:“在操作示范中,教师会用亲切自然的语言与病人说话,感觉很真实,我们到临床与病人说话的时候感觉也自然多了。”护生3:“教师要求我们进入模拟病房一定要着装整齐,注意言行举止,包括对模拟人的爱护,一年下来,我们已养成习惯,也觉得这是作为一名护士最基本也是必须要做到的。”

3.3.2 以任务为导向,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任务为导向,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关注护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护生5:“课程计划很详细,课程重点抓得很到位,教师除制订大纲之外,还会发每一章节的学习任务,包括分配到小组的任务,很细致。”护生4:“每次课都有不同的任务,能够让我们体验临床工作的氛围,能够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内化,提高综合能力。”护生3:“课程安排严谨且比较全面,而且教师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联系临床新进展进行讲述,会扩充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觉得挺好的。”护生6:“高端模拟教学方式特别好,能更好地体现出实践的重要性,凭借想象进行学习并不能达到教师对我们的期望目标,而当我们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就会很好地体现出个人各方面的水平,比如应急水平、操作水平、理论水平,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入人心,也能够更好地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同学们都认为这门课比较充实,有一些教师提倡的学习方法还延续到了后期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4 讨论

4.1 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能明显提升护生护理岗位胜任力

(1)提升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设计一系列情景任务,详细列出护生完成每一项任务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同时结合标准化病人以及贴近临床的环境,锻炼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加深了对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2)提升领导能力。护理领导力是护理专业自主性和价值的体现[5],护理本科生是护理队伍的中坚力量,在高职本科护理教育中,护理领导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本次研究中,为锻炼高职本科联合培养“4+0”项目护生的领导力,课程初就设置任务——护生自我管理病房,从用物的清点、申领,人员的排班,到与教师以及其他班级护生沟通等,均由护生独立处理,教师进行监督。到临床见习时,为每组(5人)配备1名副主任护师担任其临床导师,事先通知导师见习护生在临床应完成的各项任务,导师负责在见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护生提供锻炼领导力的机会,如与医疗团队沟通协作、组织讨论、参加会议等,使护生的领导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4.2 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能提升护生课程满意度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本科护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较高,特别对于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普遍认可。将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护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获得了成就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实现了师生双向互动,其对自身综合能力有了自信,对课程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4.3 进一步完善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拥有传统教学法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调研结果中也发现,课程改革后护生个人基本素养、护理专业能力自评分虽然较改革前有所增加,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虽然这两个指标不是短期内可以发生很大变化的,还需后续课程的进一步磨炼,但这也说明结合高职本科护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实践与探索。(1)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在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势必对教师及其团队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综合技能之外,还需有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势在必行。(2)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这本身是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设计每项任务时,努力创造适合于培养传统人文精神的教育情景,使护生不断得到关怀体验,并自觉践行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6]。(3)延续课程内涵。基础护理学作为桥梁课程,连接后续内外妇儿专业课程,护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本课程教学设计时应以临床常见的各系统疾病为基础,结合课程特点培养护生专业能力。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意义,可以在后续的其他课程中普及,从而使护生的岗位胜任力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胜任导向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犬只导向炮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