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程融入式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
2022-06-18李春雷崔玉磊张素军李海刚
张 波,辛 杰,李春雷,崔玉磊,张素军,李海刚
(临沂大学药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本科专业的特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门课程主要讲授中药炮制的历史沿革、基本理论、炮制目的、炮制工艺、现代研究等炮制学相关知识,是连接中药与临床的桥梁。传统中药炮制学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核心,虽有部分教师关注素质培养内容的融入,但没有形成普遍共识,更没有成为课程质量的评价标准。然而,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提出与深入,中药炮制学的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
目前,多位学者就中药炮制学的课程思政改革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1-5],包括:(1)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融入课程设计;(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入思政元素;(3)制订教学目标、融入思政目标等。然而现阶段针对中药炮制学的课程思政改革多集中在“课堂授课”部分,因为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但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6]的要求,课程思政应做到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因此,为深入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中药炮制的教学全过程,有效保证课程思政的培养效果,本教学团队尝试建立了基于全程融入式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通过一年的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思政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基于全程融入式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标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全过程,本教学团队构建了贯穿“课前—课堂—课后”三过程,以“思政融入为核心”,以“思政教学目标达成”为主线的可持续改进的全程融入式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见图1)。
图1 全程融入式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
1.1 课前准备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应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政纲要修订教学大纲,尤其是在传统教学目标中明确思政教学目标,如我校中药学专业在《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中除知识目标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中医思维,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内涵解释及炮制研究与应用中,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工匠精神意识,即明确了以“团队协作意识”和“工匠精神”为主线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
制订教学大纲以后,需对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设计,主要是解决“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润物无声”这一问题。尤其需注重“知识点”向“思政点”的自然转换,并应自然地衔接到下一“知识点”。此外,针对中药炮制学思政元素的融入,笔者认为应有一主线以贯之,而不可过于分散,不然则有“蜻蜓点水”之意,学生结课后难有较明显的思政体会。基于此,本团队探索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并融入医者仁心、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6]。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案设计,可做到“有备无患”,亦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容自若”。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大形势下,教材建设应与时俱进、突破创新。教材建设过程中除应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外,还应注意思政教育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版教材均有各自的特点,可通过采用授课教材与参考教材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的效果。如我校中药学本科专业以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7]为理论授课主讲教材,该版教材理论知识丰富,且在药材的炮制内容中均有【炮制研究】部分,对中药的现代炮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而此部分则很容易结合具体案例融入思政元素。此外,我们以张中社等主编的《中药炮制技术》[8]为参考教材,此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在每个章节的起始部分均有【导学情景】,且在教学内容中穿插【知识链接】和【案例解析】,这些案例及情景均有利于课程思政的融入。
1.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是教学方案设计的充分展示。然而,要想做好课堂教学还需要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传统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学方法多以讲授式为主,而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改革则多是通过思政案例进行思政教育,因此案例式教学法成为思政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路径。此外,结合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加强课堂教学的监督与评价是保障课程思政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如今课程思政是否贯穿教学中已成为课程合格与否的底线,而不再是课程优秀与否的评价标准。为此,我院建立了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教研室互听互评制度、学院领导听课制度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信息员教学评价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层次丰富、评价对象全面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体系,并将课程思政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此外,学校层面还有教务处及教学评估处等职能部门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听课、评价与反馈(见图2)。通过各种督导机制建设,督促教师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
图2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体系
1.3 课后考核
课后作业及测验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在传统以知识内容为主的课后任务布置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思政元素可有效实现课后任务的“进阶”,实现课上课下教育的连贯性,可获得较好的思政效果。如本课程在布置课下任务时,通常让学生以《本草中国》中与炮制相关的视频操作、人物事件等为信息载体,让学生从中挖掘整理专业知识,同时达到“体会思政”的隐性教育目的。
在课程的考核过程中,尝试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目标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同时,引入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对课程的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从而更客观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反馈,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 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体系(见图3)
图3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如今,课程思政不仅要贯穿于“课前—课堂—课后”等教学全过程,而且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专业思政”的统筹规划与设计或以院系为单位的“专业群思政”特色研究也将逐渐开展。因此,本学院中药学专业建立了以“学院—系—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教师”一体化的“专业群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并形成以课程思政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发展建设思路,而后期则通过自上而下凝练出专业思政特色或专业群思政特色,实现课程思政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