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
2022-06-18姜春艳
姜春艳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全国各地都已陆续改革教育教学,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理论知识以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此,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题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六年级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可以说是一个重要起点。本文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数学解决问题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解决问题;解题技巧
引言
解决问题在数学总课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受以往教学觀念影响,大多数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一个好成绩,让学生大量刷题,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师应根据数学问题的性质,结合学生知识的储备量,学生的解题能力,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必须需要具有扎实牢固的数学知识基础才能进行后面的数学学习,才能够顺利的解决问题,但是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都无从下手,不会分析题意、理解题意,更不知道从数学具体的那个知识点方面去分析,故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数学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扎实、不牢固。
(二)教学方法单一未进行创新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进行重复的刷题、练题,从而增强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1]。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要知道以及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再是教学的主角。同时,某些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层次性,不同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是不同的,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参考答案,而要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注重学生的思考想法,数学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应该灵活多变。
二、小学数学六年级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解决实际问题要联系实际生活
数学解决问题文字多,给出的条件也多,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准确区分可用条件,往往会在审题的时候感到烦闷,吃力。长久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主场,教师独自在课堂上表演。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要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用实际生活情境来拉近与解决问题的关系,将学生的目光定格到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实际生活与解题策略相联系,能夠提升学生的知识使用能力。
例如,应用题:一个农户将自家的山羊栓到一个草场里,他把山羊拴在一棵树上,所知绳子长4米,后来草场主人发现了,要求赔偿。他说这头羊破坏了50平方米的草坪,要求农户赔偿这50平方米的钱。同学们,你们认为草场主人是要多还是要少了?这种贴近于生活的解题更利于学生理解,比直接给学生一个公式要简单有趣的多,这样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奥秘。
(二)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学生在做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审题,了解题意,若是学生能够准确的审题,那么就相当于解了一半。所以,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必须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必须重视审题,让学生知道不认真审题的后果,还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审题方法。
例如,在讲解下列问题时:一根木棍长7米。第一次截去3/7,第二次截去1/5,这根木棍还剩几米?在审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笔将题中有用条件圈出来,圈出重点的数字,让学生用线段来代表题中木棍,在线段上将已知条件标注出来,让学生观察线段图,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提议。
(三)举一反三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个具有抽象性的学科,学生只学会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仔细阅读。但是在面临有关题型时,还是会出现错误,思维方式会出现问题。
例如:“一根木头的直径是25厘米,被人碰倒后,滑行了400米,这个木头转了几圈?”在解这类应用题时,要让学生读懂题意,在讲解基础知识时,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要引用实际案例来加深理解。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木头是什么形状的?”“滑行是怎样运动?(滚动)”经过教师的提点之后,学生就会明白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使用圆的周长来计算。另外,教师还可以使用更多的方法来引申出思路,让学生思考还有怎样的方法可以在本题中使用。通过教师的反复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今后遇到此类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四)将抽象的知识讲述具体化
解决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数学知识中往往还是存在一些相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针对这些知识,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2]。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节的课程时,对于圆柱学生可能不陌生,但是圆锥学生还是不太熟悉的,尤其在面对怎样求圆锥体积这种问题时,如果仅仅单靠课本上的公式定理来看,是非常难以想象的,所以教师应该在讲解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向大家展示我们生活中有那些物品或者建筑是圆锥,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什么是圆锥,以及想象怎样可以求圆锥表面积和体积,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避免学生再次出现此类错误,除了要做好以上几个环节,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就这样学生在听课时更加认真。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计算,找出解题技巧是非常重要,因为大部分的应用题都是需要列式解答,这样才能更好地考察学生的能力。那么,在有关应用题的解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量,更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审题能力,用正确的思考方式来认真计算每一个解题环节,为正确解题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瑛.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对策[J].读与写,2021,10(4):105-105.
[2]杨霞.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探究[J].知识窗,2020,8(14):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