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公民素养教育的实践进路

2022-06-18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2年20期
关键词:生涯公民青少年

提升青少年公民素养,有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本刊编辑部邀请相关专家从课程、心理健康、生涯教育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四个维度出发,讨论青少年公民素养的培养路径。

理想课程中的公民素养教育

《教育家》:论及学校中青少年公民素养的提升,人们大多只考虑到通过思政类课程育人。在您看来,理想的课程体系应是什么样?

张家军:我觉得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最起码是不完整的。理想的公民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

从课程主体来看,应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的育人课程体系。家庭教育是基础,家长要注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注意青少年的行为养成、人格教育和思想引导;学校教育是核心,学校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主要以价值观教育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将人类积淀下来的文明精华传递给学生;社会教育是保障,社会教育具有主体多元、对象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教育者们可通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公民素养教育。

从课程类型来看,应构建一个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体系。

首先,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科课程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知识、公民情感、公民能力和公民行为的教育。公民知识是指公民个体作为有效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知晓并运用的基本知识。公民知识教育包括使青少年掌握国家基本知识、生活规范常识、生态环保知识以及国际知识等,为青少年成为一个知情的未来公民奠定基础。公民情感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体验,是公民素养的重要构成。公民情感教育主要包括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等方面的教育。公民能力是成为合格公民所需的技巧与能力,是将公民知识、公民情感转化为公民行为的关键。公民能力教育意味着要提升青少年的公共参与、沟通协调、媒介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公民行为作为公民素养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公民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公民行为教育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行为和公共参与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公民素养是一条不容忽视的途径,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以积极参与者的姿态进入学校公共生活,历练青少年作为准公民的实践品性。

最后,大力营造育人环境。学校应大力营造优美的文化环境,通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规范学生、引领学生,充分发挥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在学生公民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教育家》:要想通过课堂教学提升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学校和教师应做好哪些准备?

张家军:第一,明确公民素养教育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的公民素养教育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直接导致公民素养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应明确公民素养教育目标,并将其细化到公民知识、公民情感、公民能力和公民行为这四个方面之中。

第二,开设独立的公民素养教育课程。不少国家,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都在学校中开设了专门的公民素养课程。各地区、各学校可通过开设公民素养课程,传授青少年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时必不可少的知识,培养相应的公民情感、态度和能力、生态环境与国际理解等理念,提高学生公民行为的合理性,促进其公民素养的提升。同时,注意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公民素养教育,充分利用其他学科中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三,注意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受教育群体,在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每个学生在智力天赋、性格、身体素质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对于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受教育者,除了采用常规的课堂讲授教学之外,还可采用多种方法,如价值澄清教学、文化回应性教学、实地考察等,使学生能够澄清错误的认识与看法,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培养积极的公民情感,并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不断提升自身的公民素养。

心理健康与数字公民素养

《教育家》: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数字原住民。数字化环境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什么影响?青少年的网络失范行为与其心理健康状态有何联系?

周宗奎:青少年数字原住民的背后是他们与数字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字化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网络使用方式和内容都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后效。这从近年来的研究中可见一斑,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从数字技术的滥用、误用角度看,智能设备及访问内容对青少年的学业成绩、睡眠质量等有不良影响;从数字技术的代偿功能角度看,网络互动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社会化发展等起到良性作用。还有研究更多地关注由于数字环境的匿名性、去抑制性等特点,青少年同伴间出现的网络欺凌等不良互动关系。

网络失范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属于青少年在网络上所从事的具有消极结果的行为,这类行为偏离或超越社会规范,有个体层面的偏差、异常和自毁等失范行为,通常会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危害;也有道德层面的失范行为,常给他人带来伤害;还有违规、违法和犯罪层面的失范行为,触碰了法律底线。

触发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总的来说是数字环境下自我与环境关系的应对不良。据研究,网络失范行为有些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发因素,有些本身已经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化表现。

《教育家》:应如何通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帮助其提升公民素养?具体途径有哪些?

周宗奎: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保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施行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设“网络保护”章节,明确了提升网络素养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华中师范大学建立的“青少年网络心理行为重点实验室”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青少年网络的认知学习、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和网络行为安全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公共服务。

数字公民属于公民的范畴,理当坚守权利与义务。是否拥有良好的数字公民素养,取决于能否善用技术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道德价值观。提升青少年的数字公民素养需要多方合力,要引導他们充分认识自己在虚拟空间中的作用,自觉参与数字社会建设、规范数字社会行为、维护数字社会秩序。B3DFFB17-A86E-4279-8A33-89EF8B4E5BC1

国家层面,需进一步明确治理导向。在合理保护青少年隐私的基础之上,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青少年风险行为的宏观监控,并对不良网络环境进行预警。此外,教育政策制定者需要转变看待青少年数字生活的态度,逐渐由防范转向适应、发展,并确定相应的教育引导主题,推动相关教育研究及实践的发展。如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时,可将数字公民素养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指标。

学校层面,管理者可将培养合格的数字公民作为学校特色。比如整合现有的心理健康和信息技术教研组,组成数字公民教研组。同时,将数字公民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结合校情开发数字公民素养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授课形式上,可根据心理健康、信息技术,或其他综合素质课的课时安排,进行单双周交错授课,或在课后服务中采用选课走班制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相应课程。另外,学校可构建联动家庭的数字公民教育体系,如协助家庭制定电子设备使用契约、组建主题亲子夏令营等。

家庭层面,父母有必要提升自身数字公民素养,扮演好“守门人”角色。比如:数字隐私安全方面,可引导孩子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树立隐私意识;数字交往礼仪方面,常与孩子谈论网络中的烦心事,教会孩子在数字生活中应有的理性表达;数字足迹身份方面,可与孩子分享网络不良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学会拒绝不良内容,等等。

企业层面,建议采取数字公民通行证审查程序,赋能青少年的休闲娱乐。互联网公司在设计产品时需考量伦理设计,模拟可能涉及的不良影响或风险行为,设置情境化通关考试。获得数字公民素养通行证的青少年才可使用产品,配合已有的青少年模式设计,或许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的网络失范行为。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苗天长对此部分采访的完成亦有贡献)

以生涯教育提升青少年公民素养

《教育家》:生涯教育对提升青少年公民素养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朱凌云: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个体需要具备人生设计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从个体发展看,生涯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積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及自己的生涯角色,为可能面临的生涯任务做准备,在探索中建立实现人生设计的信心。从社会发展方面看,生涯教育有利于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合格公民。

《教育家》:如何以生涯教育为抓手提升青少年的公民素养?

朱凌云:以素养提升为核心的生涯教育要注重青少年在实践中的探索和体验,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的联系。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涯教育主要是引导他们逐步适应学校生活,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自我和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广泛发展兴趣。此外,还要培养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为形成良好的习惯奠定基础。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体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初步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和家长要引导他们认识学习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学校可多组织一些合作性学习任务和体验式活动,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职业及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

初中阶段是个体容易产生情绪困扰的时期,生涯教育需着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通过榜样示范、励志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和奋斗的信心。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思考不同人生角色的责任以及对自我的意义。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职业参观等活动,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觉规划学习和生活。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选课、选考等人生的重大决策,生涯教育要通过各学科学习、研究性学习、游学课程、职业见习等途径,帮助学生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兴趣、优势、性格和价值观等特点,不断明确发展方向,激发内部动力。学校可通过导师制、个体生涯辅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支持,指导学生在学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做出决策。

《教育家》:我国生涯教育起步较晚,综观当下,我国中小学生涯教育呈现出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朱凌云: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涯教育需求迫切,但顶层设计系统性不强,家校社协同机制不健全,研究与实践经验积累不足,导致这项工作存在一定局限和误区,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和完善。

一是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政策保障,明确各学段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施要求,强化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完全沿用国外模式,而是建立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生涯教育体系,注重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相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涯观念,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良好的公民素养根基。

二是系统规划学校的生涯教育工作。由于单独开展生涯教育的时间和资源有限,学校需在政策引领下,促进生涯教育与各科课程进行嵌套设计并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相整合,鼓励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生涯教育的实施案例,探索出有效的生涯教育模式。

三是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的生涯信念,防止“佛系”“躺平”等消极文化的影响。生涯教育既要赋予青少年积极进取的正能量,也要帮助他们正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把不断增加的压力和阻碍因素看作自我磨炼和适应社会的契机,鼓励青少年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四是走出以强调通过生涯规划的技巧和方法做出最优决策的误区。这种做法过于突出“选择”对个体生涯成就的决定性影响,弱化了持续性地自我设计与塑造在生涯发展中的作用。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寻求到最佳选择,而应提供一种以强化能力建构、心理资源储备和素质提升为导向的支持与帮助。

五是学校可以作为生涯教育的牵头者,与社区、高校、场馆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协同机制,建立实践与体验基地,设计开发校外生涯课程,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生涯探索的资源和空间。学校还要设计好面向家长的培训,让家长对生涯发展的理念、生涯指导的方法有所了解,帮助子女更好地规划学业与生活。家校社协同开展生涯教育可以有效规避家庭文化资本不足带来的风险,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B3DFFB17-A86E-4279-8A33-89EF8B4E5BC1

健全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

《教育家》:如何通过健全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提升青少年公民素养?

陈晨:公民素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决定性因素。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持的“国际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研究项目”将儿童公民素养分为知识内容领域、“情感-行为”领域以及认知领域三个方面。我国青少年公民素养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及青少年特点形成的,与21世纪初相比,现在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科技进步的速度、知识学习的渠道、社会交往的方式、情感表达的路径等都有了深刻的变化,数字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新生的青少年一代,因而当代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内涵也更加丰富,不仅包括知识内容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认知领域,还包括数字公民的素养。

当前,我国青少年服务产品的总供给是由政府、市场、社会等共同承担的。政府供给是青少年发展的基本保障,处于主导性地位;市场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产品,在总供给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供给以公益性为特征,常常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背景下,填補青少年服务供给中的一些空白。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那么如何以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培养青少年的公民素养?

首先,在公民知识领域,公民素养教育可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就学阶段的青少年,知识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导的各级各类学校承担,对于学校教育不能覆盖的、额外的教育需求则由市场来提供,市场化教育为青少年公民素养的培养积蓄了大量的能量,以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的渠道助益公民素养的培育,成为青少年获得公民知识不可或缺的路径。

其次,在公民“情感-行为”领域,公民素养体现为道德和价值观的型塑。青少年阶段的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文化深刻的影响。社会文化生活、家庭环境、同伴交往都是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一方面,政府、市场、社会、家庭都或多或少地提供了培养路径。有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例如城市中的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名胜古迹,一个地区的传统民俗、宗教信仰,家庭的藏书、教育方式等,都在无形中对个体的行动策略产生影响。

再次,在公民认知领域,公民素养体现为遵守公共秩序、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维护公民利益,对是非的判断。认知的培养既需要学校教育的谆谆教诲,也需要青年政治性组织(如共青团等)的引领,两者相辅相成。认知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增加社会交往能力都会对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在数字公民素养培育方面,数字公民素养是伴随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话题。数字公民素养培养需要从制度设计、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加以关注。政府应在教育体系内部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体系,并建构相应的终身学习体系。同时,依托市场力量,突出数字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数字公民素质培养不能与传统的教育内容割裂开来,网络与现实无法分割,需要行政部门及各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提升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全球化视角,以及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全面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数字公民素养意识,促进其终身发展。B3DFFB17-A86E-4279-8A33-89EF8B4E5BC1

猜你喜欢

生涯公民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我的教书生涯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16 Years in the Mines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奥巴马:总统生涯使我成为更好的父亲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