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闻为载体,让孩子链接真实世界
2022-06-18李香玉
李香玉
小Q老师,11岁男孩的妈妈,一位大学新闻系的副教授,从小就带着儿子一起看新闻,不但使儿子养成了看新闻的习惯,也通过新闻提高了共情能力、思辨能力和信息素养。
在家庭中开展新闻教育
3月21日,东航一架由昆明飞往广州的波音737客机在广西梧州失联并坠毁。
晚饭后,小Q老师全家谈起这条新闻。她爱人说:“当年在马航MH370失事的飞机上有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事后看到我的行李箱上贴着好几张马航MH370的航班标签时后背发凉,那一年我也经常飞这个航班……”
听完这些,儿子陷入了沉默。对于一个11岁的少年来说,这沉默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火山喷发、粮食危机……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我们的孩子如何接收世界发出的诸多信号?又该怎样去解读?
小Q老师表示,就目前大部分国内小学来讲,成体系的新闻教育是缺失的,不仅学校教育如此,社会教育体系中也难以看到令人满意的新闻教育。国内的媒体内容中,很少有高质量的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新闻类节目。
这就促使了另一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新闻教育。“孩子在10岁以前亲子对话内容主要以吃喝拉撒和童话故事为主,那么10岁以后的聊天话题可以逐渐转移到校园生活和社会事件。如果孩子不关注新闻,他很有可能与世界断联。他的世界只有一间狭小的教室,他的未来只有一条狭窄的高考之路。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让孩子看到世界的广袤无垠。”小Q老师真诚地讲道。
链接真实世界,培养孩子共情能力
如何以新闻为抓手来提升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小Q老师指出,“共情”的前提是换位思考,如果能引导孩子从新闻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人类的悲欢就能相通。因此,她在带孩子读新闻的过程中从不回避“负面新闻”。
因为自己是教新闻的,所以小Q老师家里有很多纪实类摄影集,比如《黑镜头》系列,里面不少新闻照片的主题是战乱、贫病和饥荒,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儿子偶尔也会翻看,她从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这些内容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甚至无法想象的,但又是真实存在的,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就是要生活在这样真实的世界里,他们有必要在成长的过程中,认知真实世界。”
小Q老师强调,当下的一些热点新闻,特别是一些“负面新闻”,往往能够满足人的猎奇心理,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要帮助孩子看到背后的原因与逻辑。
比如和儿子聊吴某凡事件,他们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一位流量巨星身上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聊到吴某凡的成长环境和家庭对他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娱乐化时代,追逐利益的经纪公司联手打造流量明星,当一个人的能力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不匹配时,会发生什么?”。
“不论什么样的新闻,都有社会学的意义在其中,特别是所谓的‘负面新闻,比起我们与孩子空谈人性恶还是人性善,什么是公平与正义,这些新闻提供了抓手,更能触及孩子内心,带来更多积极的反思。”小Q老师认为,家长作为孩子信息世界的把关人不要故意把“负面新闻”过滤掉。
“不看热闹看门道”,培养孩子思辨能力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条新闻,一名叫朱忠伟的退伍军人,他辞去了在企业的工作,接手了一家快递网点。他联系了商家,将失踪孩子的照片印在快递包裹的胶带上,为6个快递网点定制了这种“寻亲胶带”。
当时小Q老师和孩子聊这条新闻的时候,孩子提出了很多质疑,比如:朱忠伟定制寻亲胶带的时候有没有和失踪孩子的家人商量?这种行为会不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朱忠伟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动机的善良是不是必然导致结果的善良?为此,儿子还专门写了一篇小文章,探讨什么是善良。
“一网络主播在直播间自杀,起哄的网友和直播平台需要承担责任吗?”
“如果经济形势不好,到底是应该多印钱还是少印钱?”
这些都是小Q老师和儿子曾经共同展开讨论的新闻话题。她说:“新闻是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和孩子一起聊新闻不仅能提升亲子关系,还能锻炼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BE7B49A7-BB89-4384-B0BD-08972D76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