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论坛发展外语专业学生思辨倾向研究

2022-06-18蔡静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

蔡静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也更多侧重思辨技能的训练,而对思辨能力的另一重要构成——思辨倾向,以及混合教学模式下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尚较匮乏。本文以混合教学模式下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在线论坛师生、生生互动为切入点,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课程前、后思辨倾向问卷测试结果、论坛讨论话语和学生访谈文本等数据分析,探究在线论坛讨论对发展大学生思辨倾向的影响及其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以期为我国大学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发展学生思辨能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思辨倾向;在线论坛;教师追问

一、引言

21世纪全球高等教育的关键词之一是“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其宗旨是“糾正学生消极、保守和低效的不良思维习惯,培养辩证地阅读、聆听、观察、演讲和写作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够从容应对社会的种种严峻挑战”[1]。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2]。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意义已成为世界大学教育的共识。

国外针对思辨能力的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就教学目标而言,思辨能力教学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旨在有目的、高标准地让学生习得、运用、反思和提高思辨能力[3];教学内容应既包括思辨技能(critical thinking skill),也涵盖思辨倾向(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4];

教学特点为注重学生认识发展和知识建构,提倡主动探究、交流协作和以任务为中心的真实情景学习[5];教学策略包括苏格拉底追问式教学、任务型教学、辩论及小组学习等[6]。在我国外语教育界,自黄源深[7]提出“思辨缺席症”后,思辨能力培养如何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不断涌现。根据国内学情和学生特点,学者们分别从理论模型、测量工具和课堂实践等不同角度探讨外语教学中促进思辨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8-10],为该领域未来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提供借鉴。然而,目前国内研究多侧重课堂教学中思辨技能的训练,对混合式教学环境和思辨能力的另一重要构成——思辨倾向的培养探究尚有不足之处。鉴于此,有必要探讨大学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学如何有效发展大学生思辨能力,以及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本文以混合教学模式下英语专业本科生为例,拟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考察在线论坛讨论对学生思辨倾向发展的影响。具体问题包括:(1)论坛讨论是否有利于学生思辨倾向发展;(2)论坛讨论中教师追问对学生思辨倾向发展的作用如何。研究对象为北京某高校2021年春季学期选修“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60人。该课程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在线讨论相互结合。课堂授课后,教师在论坛布置与学习单元主题相关,但没有固定答案的争议性话题,以激发学生讨论兴趣,并提供相应参考阅读资源链接,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通过充分讨论和多方位思考,最终形成较为客观、全面和有理有据的观点。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0人)和参照组(30人),教师以追问形式参与实验组讨论,而在参照组讨论中,教师仅回答学生提问,但不追问。实验为期16周,数据收集包括前、后测思辨倾向问卷、论坛讨论话语和学生访谈文本。

二、在线论坛讨论与思辨倾向发展

思辨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其创立的苏格拉底问答法(the Socratic method)。而在20世纪明确提出将其作为教育目标的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杜威认为,思辨即反省(reflective thinking),指依据支持结论的理由,对知识的假定形式进行追根溯源和积极审慎的思考[11]。1987年,美国哲学联合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简称APA)组织美国和加拿大四十余位哲学家、科学家与教育家,经过两年、多轮、严格的共同探讨,完成了《特尔斐报告》(Delphi Report),将思辨定义为运用相关概念和方法,基于一定标准,对特定情境中的现象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和说明,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12]。该报告还构建了思辨能力的双维结构模型,将思辨能力划分为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两个维度。前者包括阐释(interpretation)、分析(analysis)、评估(evaluation)、推论(inference)、说明(explanation)和自我校准(self-regulation)六种认知技能。后者涵盖求真性(truth-seeking)、开放性(open-mindedness)、分析性(analyticity)、系统性(systematicity)、自信心(self-confidence)、求知欲(inquisitiveness)和认知成熟度(maturity)七类情感特质。《特尔斐报告》首次明确了思辨倾向这一概念,即人们对思辨活动的信念、态度与意愿,是思辨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心理驱动力[13]。思辨倾向是思辨技能的信念前提,因此已有学者明确提出,思辨能力教学不应仅关注思辨技能发展,更应重视思辨倾向培养[14]。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诸多在线交互工具。在线论坛作为非实时文字交互工具,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将教学延伸至课外,方便学生开展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它使学生有更充分时间思考、组织和表达思想,与面对面口头交际相比,减少了即兴,增加了反思,更有条件促发高阶思维活动[15]。通过在线论坛讨论,师生、生生间相互表达和论证自我观点,评估和诘问他人观点,对论据进行解释、分析、推理,就论证方法展开说明,这一过程涉及的认知活动与思辨能力要素高度重合[16]。因此,在线论坛讨论理论上有助思辨倾向的培养。

1.思辨倾向测试结果分析

为验证在线论坛讨论促进学生思辨倾向发展的实际效果,研究通过实验前、后思辨倾向测试,对比分析实验对象思辨倾向的发展程度。测量工具采用“加利福尼亚思辨倾向问卷”(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简称CCTDI)。该问卷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专门针对思辨人格倾向的测量工具,主要适应于大学生,研究表明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7]。问卷将批判性思维人格倾向分为求真性、开放性、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七个维度,每一维度包含若干题项(表1)。例如,“求真性”维度的某一题项为“我只会寻找一些支持我看法的事实,而不会去找一些反对我看法的事实”;又如“开放性”维度的一道题项为“小組讨论时,若某人的见解被他人认为是错误的,他便没有权利去表达意见”。每一题项采用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的李克特六级量表评分。全部题项分值累加得到总分,总分越高表示受测者的思辨倾向越强。问卷分别在开学和期末下发,共120份,回收率为100%。

我们对比了实验组前、后测所得的问卷总分均值,显示该组学生的思辨倾向在实验前、后发生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t=−3.790;p< .05)。对比了参照组前、后测所得问卷总分均值,显示该组学生的思辨倾向在实验前、后虽有变化,但没有产生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t=−1.728;p> .05)。对比发现,通过一学期的在线论坛讨论,两组学生的思辨倾向均获得了一定发展,但实验组的变化更显著,说明干预措施——教师追问对培养学生的思辨倾向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影响。

2.在线论坛讨论文本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在线论坛讨论对学生思辨倾向发展的具体影响,研究还采用主题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对实验组和参照组的讨论文本进行分类和统计,以了解两组研究对象在讨论过程中思辨倾向发展的细节情况。主题分类参照思辨倾向的七个构成维度,相关定义如表1所示。

表2统计了实验组与参照组的发帖总量及反映思辨倾的相关帖数量,显示两组的发帖总量分别为526(实验组)和389(对照组)。同时,两组的倾向相关帖数量,即文本中显示学生思辨倾向内容的发帖数量,分别为197(实验组)和93(参照组)。由于两组的发帖总数不同,因此将各组的倾向相关帖数量除以发帖总数得出每帖的倾向均值,可以较为合理地对比两组对象在思辨倾向发展方面的一些差异。实验组的均值为0.33,参照组为0.24,表明前者的思辨倾向相比后者更为突出。

表3总结了思辨倾向的主要维度在倾向相关帖数量中出现的频次。其中,除“自信心”外,实验组各维度的出现频次均高于参照组。教师追问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自己原有观点产生疑惑或再思考,因此在“权威”的发问下,学生显得不够自信。

综上,无论发帖总量,还是思辨倾向相关帖数量,实验组均高于参照组,说明教师追问对学生思辨倾向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教师追问与思辨倾向发展

教师追问(instructor questioning)是搭建教师支架的重要途径之一。思辨教学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追问式教学法,因此突出思辨能力培养的语言教学鼓励教师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式追问增强教学互动,从单向知识传授转向共同知识建构[18]。思辨过程一般以问题开始,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困惑,就会产生探究动机,启动思辨模式[19]。教师追问还可促使学生反思,帮助学生从崭新角度审视观点,发现不足并进行修正,从而使思维更加系统和缜密[20]。研究还发现教师追问能够影响学生思维深度,高阶认知层级的问题能更有效提升学生思维水平[21]。

第二个研究问题旨在调查在线论坛讨论中教师追问对学生思辨倾向发展的作用。相关发现也有助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组和参照组思辨倾向发展的差异。为此,研究者在学期末课程结束后从实验组随机抽取男、女学生各五名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问题主要围绕学生对教师追问的态度和感受。访谈录音转写并进行主题分析,从中归纳出五类主题:(1)从教师追问中获得新视角;(2)教师追问促发自主探究;(3)追问习惯的养成;(4)逻辑意识的增强;(5)协作学习的优势。整体而言,访谈结果表明,在线论坛讨论中教师追问对学生思辨倾向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从教师追问中获得新视角

受访者表示教师追问帮助他们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如第三位受访者说:“老师的发问使我意识到由于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人考虑同一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需要考虑当事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身份,学会从他人角度分析问题,才不至于得出狭隘和偏颇的结论。”又如第六位受访者所说:“被老师追问后,我就会想,自己怎么没有从这个方面来考虑?”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助开阔视野,利于思辨倾向中“开放性”意识的形成。

2.教师追问促发自主探究

为了回答教师的追问,学生需要进一步阅读和思考,因而也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第四位受访者说:“教师追问促使我进一步思考,我需要寻找和阅读更多相关文献。但我却乐此不疲,因为这种探究和考据令我对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第六位受访者也说:“除了阅读老师提供的参考资料,我还经常和同学讨论,有时还向外教老师求证,我非常享受这样寻找答案的过程。”自主探究兴趣和意愿的提升反映了思辨倾向中“求真性”和“求知欲”的增强。

3.追问习惯的养成

教师追问也向学生展示了提问在推动讨论达成积极效果中的作用。第九位受访者说:“有时候讨论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我们都觉得已经无话可说了。每当此时,老师的追问就会让我们看到先前忽略的方面,从而推动讨论继续。于是自己也逐渐采用追问来审视自己或同学的观点是否经得起进一步推敲。”受教师追问影响,学生在讨论中也逐渐形成彼此提问的习惯,这不仅是“求真性”和“求知欲”的体现,也是不断提高“认知成熟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4.邏辑意识的增强

在应对教师质疑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论证过程,解释立场或查找漏洞。大多受访者表示这是在线论坛讨论中最有价值和最受益良多的部分,因为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逐渐了解和掌握如何遵循逻辑关系来组织和表达观点。如第五位受访者说:“被老师或同学质疑的最大好处就是我更加关注自己的逻辑,包括观点和理由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理由和理由之间的相关性。”在不断反思和校准自己思维的过程中,思辨倾向中的“分析性”和“系统性”意识也就不断增加,逻辑意识也逐渐随之建立起来。

5.协作学习的优势

在线论坛为师生和生生协作学习提供了时空灵活的场域。按照课程要求,每六位同学组成一个讨论小组,每位组员应就问题发表观点,并评论(支持或反对)他人观点,小组成员共同梳理和总结主要论点和论据,形成小组报告。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之间需要采用对话、商讨、辩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第一个受访者说:“在线论坛讨论中的相互交流对我帮助很大,我从他人的观点和评论中得到很多启发,否则总是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第七个受访者说:“老师的提问起到了‘添柴加油’的作用,大家讨论得更热烈了。”个人发展是其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协作学习有助学生在与他人分享知识和协商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获得认知层级与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追问则进一步推动组内交互,有益于成员整体思辨倾向的发展。

四、归因讨论

上述针对两个研究问题的发现可以归结为下述原因。

(1)在线论坛促进了协作学习。学习者有充分的机会与教师和同学互动。同时,因为师生互动增强,教师也有更多的机会评估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这一点在其他研究中也已经得到证实,即借助在线论坛的协作学习可以促进较高思维层次的语篇交流,有助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者[21]。因此,实验组和参照组学生的思辨倾向均有发展。但教师的参与更能有效推动实验组内的师生和生生协作,所以该组学生的思辨倾向获得了更为明显的进步。

(2)在线论坛讨论通过鼓励对话和辩论来提高思辨倾向。本研究中,讨论话题具有一定争议性。小组成员在相互说服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说明、解释、评估、反驳和多角度思考等高阶思维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归纳和提取新知识。有研究已经证实较为有效发展思辨能力的在线教学往往包含在线论坛讨论[22]。有学者将这一现象归因为学生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增强了连贯性和逻辑意识,提高了思辨能力[23]。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中教师的追问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讨论的“辩论味道”,因而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充分锻炼思辨能力的机会。这也解释了为何实验组的思辨倾向比参照组发展更快。

(3)在线论坛讨论中教师的思辨示范催化了学生思辨倾向的发展。社会建构主义认为,高层次的思维发展需要有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人际交互,在这一过程中,经验思辨者的思维过程会呈现给新手思辨者,后者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渐将其掌握、内化和应用,从而成长为独立的思辨者[24]。教师思辨能力示范对学生思辨能力建构的影响也已被证实[25]。本研究中,在线论坛将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思辨意识和言语行为记录保存下来,展示给学生。在后续的讨论交流中,学生不断对教师的思辨过程进行学习和模仿,直至掌握和内化。

总之,本文证实在线论坛讨论是混合教学模式下培养大学生思辨倾向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在线环境也为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辨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场所,学生可以自由、放松、随时和随地表达和交流。同时,研究也证实在线论坛讨论中教师追问对学生思辨倾向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在线学习环境中教师支架对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和效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设计并实施恰当的助学手段,在线学习者的思辨倾向会获得更有效的发展。研究还表明,基于学科知识的探究和交流,可以赋予思维发展具体的动机、内容和意义,即带着真实的目标去解决真实的问题,这也正好体现了思辨的价值——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关注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如何设计和实施教学,对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研究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朝阳. 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J]. 教育研究,2010(5):69-7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1-10-15]. http://www.moe.gov.cn.

[3] BAILIN S, SIEGEL H. Critical Thinking [A]. In Black P.,Smeyers R., SmithP. (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 Oxford, UK: Blackwell, 2003: 181-193.

[4] FACIONE P A.The Delphi Report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M]. Millbrae: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0.

[5] Ten-Damg, VOLMAN M.Critical thinking as a citizenship competence: teaching strategies [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4, 14(4): 359-379.

[6] NORMAN G R, Schimidt H G.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a: theory, practice and paper darts [J]. Medical Education, 2016, 50(8): 793–797.

[7]黃源深.思辨缺席[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8] 阮全友. 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1).

[9]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 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

[10]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外语,2010(6).

[11] DEWEY J.How we think: a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J].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1933, 44(2): 223-253.

[12] FACIONE P A. The Delphi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 [M]. Millbrae: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0.

[13] FACIONE P A.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Is and Why It Counts [M]. Millbrae: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2007.

[14] YANG Y C, ChouH. Beyo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dispositions through different onlin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8, 399(4): 666-684.

[15] AREND B. Encourag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online threaded discussions[J].The Journal ofEducators Online, 2009, 6(1): 1-23.

[16] NIU L, Behar-HorenstienL S, Garvan C W. Do 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s influence colleg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 meta-analysis [J].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13, 9: 114-128.

[17] FACIONE , P. A. CCTDI test manual.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2000: 4 - 9.

[18] 孙有中. 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 中国外语,2011(3).

[19] 苗宁,马建华. 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下的语言学课程改革[J].教学研究,2013(6).

[20]保罗·弗莱雷. 顾建新等译. 被压迫者教育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 赖绍聪.有效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J].中国大学教学,2021(9).

[22] CHEM G, Chiu M M. Online discussion processes: effects of earlier messages’ evaluations, knowledge content, social cues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on later messages [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8, 50(3): 678-692.

[23] DELOACH S B, Creenlaw S A. Do electronic discussions create critical thinking spillovers? [J].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5, 23(1): 149-163.

[24] DESMERT M, VanKeer H, DeWever B, Valcke M. Cross-age peer tutors in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groups: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hree types of tutor training on patterns in tutor support and on tutor characteristics [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10, 54(4): 1167–1181.

[25] WILLIAMS L, Lahman M. Online discussion, student engagem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J].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Education, 2011, 7(2): 143–162.

猜你喜欢

混合教学模式
探讨校内SPOC教学平台的功能与实现
MOOC在地方高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思路研究
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初探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探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析
翻转课堂在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