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美”向度
2022-06-18原宙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意蕴隽永、立意深远,既有对维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与构建美丽世界愿景的展望,又有对实现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建设美丽中国宏图的规划,还有对满足人民幸福感与塑造美好生活环境的行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视野、美好生活环境需求的民生视野三重向度,为当今世界生态治理和人类社会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國智慧与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世界;美丽中国;美好生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6-0009-05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正义视域下美丽天津绿色发展实践研究”(TJZS19-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原宙(1977-),男,山西高平人,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作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创新性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现实问题[2],这不仅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最高准则,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推进国际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一、美丽世界的愿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向度
习近平在2017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会议上指出:“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3]人类生活在地球家园上,同呼吸共命运,清洁、绿色、美丽世界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共同命运体发展的共同需要。
美丽世界是人类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和内在价值。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传统文明方式的超越与进步,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的科学、健康。它不仅指向的是青山绿水、蓝天碧海的优美环境,也是在强调纯真的生态美德、崇高的生态理想、科学的生态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行为。这些正是生态文明之审美意义的具体体现。这种人对自然、人与生态的审美关系,如马克思所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何为“美的规律”,要求人类摒弃人类控制自然或自然宰制人类的二元对立的偏执性思维,对待自然,要超越功利而短视的“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发展整体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共生之美。这种“美的规律”和“尺度”也如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天人合一”,以超功利性的心态与情感塑造天、地、人相统一的“大美”境界。人类以“美的规律”和“尺度”运行于自然,符合人类的长远需要、后世未来的发展需要。全球生态的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符合人类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从人类发展来看,生态文明符合人类共同价值与共有利益,清洁美丽的世界就是人类生态文明前景的美好展望。
美丽世界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应该秉持的核心理念,它鲜明指向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融合共生的诗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构成了美丽世界的灵魂,也是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核心。马克思曾指出,人非自然的对立面,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习近平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是自然存在物,他生存于自然所提供的生态体系之中,并在与自然生态的实践中生成并发展了人的社会。在人的实践中,人与自然构筑了统一的生命共同体。在全球生态文明治理与建设进程中,人类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才能真正筑牢美丽世界的坚固根基。和谐共生意味着人与自然万物所形成的生态共同体的“稳定、完整和美丽”。在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利奥波德眼中,生态之美是道德意义上的至善。生态之美就在于自然生态的和谐、万物的共生。美丽世界就是自然与万物的和谐与共生。人类的发展需要这一和谐、共生和美丽的世界,因为它是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家园。
美丽世界是全球生态治理的核心目标。习近平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5]364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建立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生态危机作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对全球发展来讲已是制约性的重大挑战。原有工业文明生产方式伴随经济全球化已带来了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矛盾冲突,高消费、高污染已使“容量有限的地球无法忍受人类无限制的掠夺,随着珍贵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我们以增长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体系必将面临崩溃之危。”[6]这种过往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导致全球生态失衡。如全球生态产品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生态需求,生态赤字已使地球难以承受。依据美国知名智库“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的“地球超载日”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地球超载日的时间节点逐年提前。按照“生态足迹网络”的测算,依据目前消耗资源的速度,1.75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发展需要[7]。这种状况若不改观,地球将会一天天枯竭下去,人类家园将不复存在。202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与自然和平相处》指出,在过去50年里,全球经济增长了近四倍,这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开采增加了两倍,从而推动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黑色”的资源密集型发展模式导致了环境恶化,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其他形式的污染和资源退化。这给全球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仅在2018年,与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高达约1550亿美元。各种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约900万人过早死亡,每年还有数百万人死于其他与环境有关的健康风险[8]。全球生态治理迫在眉睫。良好而美丽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生存与发展质量提升的共同需求,也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可以说,美丽世界正是全球生态治理的价值引领,追求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与可持续是实现全球生态文明的共有价值。132BD820-6B00-42A9-B726-BF862168A48D
美丽世界需全球共建。保护自然环境,节约生态资源,实现绿色发展,这既是发达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履行的义务。各国都应科学处理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关系,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当前,变化无常的气候、缺失的生物多样性、污染的自然环境三大危机困扰着人类社会。能否如期实现2030年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2050年全球碳中和,遏制生物多样性的缺失,防止污染以及浪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为此,全球必须加强生态合作,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实现全球生态良好、实现美丽世界的必由之路。全球生态治理需要尊重各国人民的生态权利与生态义务,凝聚起各国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共建共商共享,探索有利于公平合理、有利于发展的应对有效的治理模式与方案。让各国人民都有享受生态治理成果和美丽健康的生态环境。发达国家应摒弃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发展中国家的傲慢与偏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低碳排放、绿色发展。为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我国积极承担了与自身国情现实、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也有意愿和能力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提供方案与智慧,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供给生态文明与绿色公共产品,致力解决全球生态赤字。例如,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国于2014年专门印发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坚定履行《巴黎协定》和《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承诺,采取有力政策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并制定了“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对改善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通过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等举措支持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治理实现绿色转型,充分展现了中国主动担当绿色责任的大国形象。习近平指出:“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5]364
二、美丽中国的宏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家向度
美丽中国,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美学境界追求之体现,是生态文明这一文明形态自身价值之确认,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的核心价值及要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内核在于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他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为内在规范,以人民群众共享良好生态建设成果为宗旨。美丽中国集中体现着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前景的美好夙愿,也鮮明反映着中国人民对祖国与家乡之美的期盼与珍爱。
作为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与建设的指定方向与战略目标,美丽中国贯穿于“五位一体”总布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美丽中国从广义上讲,如有学者所述,有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各方面之审美内涵,但是最基本、最首要的还是生态之美。从生态哲学层面看,美丽中国首先是中国大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是生态和谐之美,是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天人互泰”的内在之美。这种人与自然作为生命整体之美,包含着对生命运动之“生生不息”的审美体认和生命轮回“永续发展”的审美情怀。这必然要求人们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双重偏狭,以尊重人与自然生命价值的高度来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也可以说,这种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有序、包容有度所体现出的生态大美才是美国中国的内在机理和第一内涵。没有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社会之美也就失去了基础。天蓝、山绿、水清,美丽的自然生态风光引人入胜,才能充分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增强人们呵护自然、珍爱自然生态之美的自觉动力。因而,在我国的生态建设中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唯美境界。
美丽中国以诗性的笔法绘就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图景,构筑了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美丽愿景。按照著名学者万俊人的观点来看,美丽中国不仅仅是要建设生态适宜、山川秀丽的美好环境,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创新表达与生动画像[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如果把人类社会看作生命整体的话,这“五位一体”构成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命有机体”,“生态”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我们党把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作为国家顶层设计的重要一环,其核心目的就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不断提升国家生态治理体系与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于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10]169,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主要表现在:环境保护事业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先后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生态治理活动,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日益加快;监管执法尺度之严格前所未有,严格监管、严密法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三五”规划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于2020年如期超额完成。如: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为优和良的天数比例比“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多2.5%,达到了87%,其中PM2.5指数不合格城市平均浓度降幅达28.8%。比“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提高10.8%;碧水保卫战成绩可观,水质明显改善,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比“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增加13.4%,达83.4%,其中V类水质比例降幅超“十三五”规划的目标4.45,为0.6%;土地污染防治保卫战深入推进,修复管控、无害处理安全利用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比例双双超过 90%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万元GNP中碳排放量比 2015年,超过“十三五”规划的目标0.8%,达18.8%[11]。132BD820-6B00-42A9-B726-BF862168A48D
以绿色发展践行美丽中国之理念。美丽中国的本色是绿色。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十八大以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代表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全社会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强化推进绿色发展实践,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一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方针[10]170。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375从绿色经济视角看,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同其他资本要素一样具有无穷的经济价值,保护自然生态的经济学意义在于使自然本身的经济价值不断增加、使自然资源作为资本要素使用的价值不断增加,在于不断为续和创造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生态要素与生态空间,充分发挥生态生产力的作用,使保护自然者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12]。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逐渐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这些制度既是对生态产品和绿色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的反映,也是对自然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不足性、稀缺性的反馈,同时还是对自然和生态资源价值和代际生态公平的彰显,不断提升了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另一方面,持之以恒促进由黑色向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型。生态环境能否得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能否得以持续改善,在根本上取决于能否实现绿色的、可持续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10]171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特别是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就是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把经济活动限定在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质量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进经济发展不能为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去“竭泽而渔”地、任性无节制地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也不能为单纯改善生态质量,去“缘木求鱼”“一刀切”地破坏人们合理的经济活动,影响人们正常的经济生活。为此,要努力做到“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10]170。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绿色发展,政府、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节能环保、绿色生产、绿色新能源等产业不断壮大,绿色经济在绿色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在联合国第75届大会上我国向国际社会郑重宣布中国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碳治理和气候改善的宏伟目标。目前,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正式启动,首期基金总规模达885亿元人民币,以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诸如此类的重大政策举措还在不断推出,这必将促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三、美好生活的观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向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正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5]9。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现代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加注重追求健康舒适的宜居环境、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美丽中国目标,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求,为人们实现绿色生活的转变创造条件。
美好生活需要绿色装扮。美好生活离不开舒适的人居环境,更离不开优良的生态环境。美好生活的内容既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的生活,也包括生态层面的生活。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每个人都需要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绿色无污染的食物、宜居的环境等等,离开了这些,人的幸福感就无从谈起。同时,优良的生态环境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可靠支撑;生态环境恶劣,人要获得高质量发展同样无从谈起。概而言之,只有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发展,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提升环境质量,才能为美好生活创造可持续的生态空间。
美好生活需要生态幸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中,生活才是美好的。每个人都希望能享有优美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0]170生态层面的民生所求是最基本的民生内容,生态环境是金钱等物质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人人所需,生态环境关系人们的身心健康。人们不只关心物质、精神文化上的富裕,同样也期盼着生态上的富裕;不仅要有物质上的幸福,更要有生态上的幸福。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占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生态幸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2005年我国生态小康指数为56,2020年该指数已经上升到95.2,这一巨大变化充分说明了人们的生态幸福感在不断提升。出现这一可喜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党和国家坚持以“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价值目标、价值遵循,明确生态治理与修复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持续解决困扰民生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绘就的生态美景不断显现,人民群众的生态满意度大幅提升。
美好生活需要绿色创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实现离不开绿色生活方式的确立。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的体现。它是基于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关系的思考,“体现为一种调节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关系的处事规范或原则,坚持自主自控、至简知足和恬静怡心的导向,强调当代人的生存不得妨碍未来人的生存,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主张”[13]。“自主自控”指的是绿色自觉、生态觉醒,是对征服、破坏、污染自然行为方式的抛弃;“至简知足”指的是勤俭节约的绿色消费理念;“怡静怡心”则强调的是生态满足对于精神上的愉悦感、幸福感。其价值内核就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爱护眼睛、爱护生命一样珍护自然。在实践层面,美好生活离不开绿色理念的践行,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一方面,国家政策层面对绿色生活方式有着全方位引导。如中央有关部委先后发布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意在引领公民树立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生态行为方式,以此深入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亲历亲行的践履。如回收旧衣、光盘行动、绿色骑行、不吃野生动植物、垃圾分类以及环保志愿活动等在各地顺利开展,展现出绿色生活新气象。2021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显示:绿色生活理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获公众普遍认同,环境责任意识和行为意愿总体较高,但公众生态环境行为在不同领域存在差异,仍需深入推进绿色生活方式[14]。构建绿色生活方式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形成多元合力,进一步打造生态文化,不断创新生态科技,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大力倡导绿色行为,在建设绿色机关、企业、校园、家庭中不断扩宽绿色生活空间。132BD820-6B00-42A9-B726-BF862168A48D
结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文明之美关乎生态,关乎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世界、对国家、对人民生活都有着生态美的审视,这种美的内核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无论是建设美丽世界、美丽中国,还是创造人们美好的生活环境,都要积极践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倡导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以绿色之美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新景象,不断构建人、社会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2021-12-17(07).
[2]方世南.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1-8+111.
[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格雷姆·泰勒.地球危机[M].赵娟娟,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232.
[7]“地球生态超载日”史上最早到来:人类今起须向自然借债度日[N].参考消息,2019-07-30(07).
[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如何与自然和平相处[N].社会科学报,2021-03-18 (07).
[9]万俊人.美丽中国的哲学智慧与行动要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3(5):5-11.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R/OL].(2021-05-24).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
[12]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46.
[13]甘绍平.寻求共同的绿色价值[J].哲学动态, 2017(3):5-14.
[14]《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1[KG-1mm]年)》发布[EB/OL].人民网,2021-12-27.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1227/c1004-32318306.html.132BD820-6B00-42A9-B726-BF862168A4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