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读写”活动 提升综合素养
2022-06-17马艳玲天津市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
马艳玲 天津市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
杨 媛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实验学校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由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略读课文《月迹》、习作《_____即景》和语文园地组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趣”,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个是阅读方面的: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一个是习作方面的: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两个要素紧密结合,由学到用,由读到写,读写一体,学以致用。
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教科书对整个单元做了精心的安排。所选的几篇课文均为名家名篇,使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表达方法表现了自然之美和独特韵味,也表现出作者在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方面的独到之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但能体会写景类文章常用的表达方法,而且能在品读积累中提高审美情趣,具备初步的文学品鉴能力。这是统编教科书初次专门编排一个单元来培养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
语文要素在课后练习题、学习提示、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的训练中都有点明,呈现出教科书单元整体谋划、一以贯之的特点。单元导语明确主题要素,通过精读课文学习要素,借助略读课文实践要素,利用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要素,发挥习作、词句段运用的功能要素,生成能力。单元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
围绕阅读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科书课后练习题、学习提示、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作为一个训练的整体,设计了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运用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要求,并提示了相应的落实要素的方法。
《古诗词三首》的课后第2 题的训练目标指向在朗读想象中初步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四季之美》的课后第2 题的训练目标是在前后联系整体感知中,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者对景物动态的描写形式。《鸟的天堂》的课后第2 题的训练目标是在对比中感受同一场景的动静变化,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落实要素中提示了“对比体悟”的方法。略读课文《月迹》的学习提示要求、训练目标指向了“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语文园地内容及习作的编排都体现了读写相融、学以致用的特点,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情境。
纵向联系低段与中段的教科书内容及语文要素来看,教科书的编排由引导学生对内容的关注逐步发展为对表达形式、表达效果的关注。本单元的重难点是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初步”一词明确了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明显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所体会和感受,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为五年级下册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打好基础。
基于本单元特点,为了教学中更好地优化整合资源,更有效地统整听说读写活动,实现语言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结。设计这个单元时,可从单元整体出发转变教学思路,从教师教课文转向学生做任务。
一、明确核心任务,整合学习活动
图1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框架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写作要求联系紧密,真正实现了读与写之间的深度融合。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感受并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在朗读中想象画面,品味四时之趣;在语言表达中化美于声,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在练笔和词句段运用中不断尝试运用方法描写生活中的景致,最终在习作中迁移方法,化美于写,采撷生活之美,留存四时之趣。
为达成“学习初步体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特点,初步尝试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在读写过程中加深对自然景致独特韵味的感受”这一单元核心任务,重构单元教学内容,将单元融汇为一个整体。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框架图”所示,这样的安排意在建立单元内容篇与篇之间,课文与阅读链接之间,课文与语文园地、习作、综合性学习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导读课即引出习作任务,为习作搜集素材。词句段运用融入《四季之美》和《月迹》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品味美文的片段,在实践中仿写,发展读写能力,学以致用。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两个版块整合在一起,意在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会,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好处并积累学习方法,顺势来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渔歌子》,品味其中的静景与动景,体会动静交融赋予诗歌的美感。
习作放在语文园地学习之后,基于阅读教学的课文范例引领,从读迁移到写,形成学生阅读、习作自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建立逻辑体系;词句段运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设计为综合性学习,创造出一个整体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综合考量单元特点后,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统整为“领略四时之美”“留存四时之趣”“我的美丽世界”与“综合性学习”四个任务。
二、发挥读、说优势,领略四时之美
“领略四时之美”的目标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初步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通过口头表达分享体会到的景物之美。”这个目标串联几篇课文的学习。古诗词学习中,以《山居秋暝》为例,引导学生初步厘清诗中描绘的景物。疏通诗歌大意之后,让学生尝试为插图配解说词。在学生解说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原来静态图是无法描摹诗歌中“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美的,进而让学生对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有初步体验。当表达出诗中的动态景致后,解说词会更加吸引人。
学生有了初步体验,获得了循着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去感悟、想象画面美的基本方法之后,剩余两首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一扶一放,鼓励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初步领略静景、动景之美的基础上体会景物选取中蕴含着的诗人的感情。课后拓展中可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另外的写景古诗尝试写解说词,如《鹿柴》《宿建德江》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加深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感悟。
《四季之美》的学习中,以“领略作者笔下的四季之美”为主导任务,小组选取喜欢的部分,探究作者眼中的季节之美是如何表达的。交流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动态描写,抓住关键词,运用想象填补留白,深入感知作者呈现美的方式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在这里借助“词句段运用”中的例句,改写课文段落为“夏日雨夜,萤火虫飞行”,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作者将动态一瞬具体呈现之后带给读者的美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多种形式的朗读也将景物中蕴含的感情内化为学生的个人感悟。
学习《鸟的天堂》时,“领略‘鸟的天堂’之美”是主导任务,小组学习“作者两次见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特点?”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能突出鸟的天堂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思考中发现这里静景与动景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紧密关联的。在感悟动景与静景的妙趣之余,鼓励学生抓住喜欢的描写,想象画面,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来读,在读中品味榕树的静谧、茂盛与群鸟飞动时的热闹、活泼。最后引入郑振铎《鸬鹚》一文中的片段,鼓励学生品味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之间的关联,尝试赏析美文。学习后,以做一名小导游介绍“鸟的天堂”的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呈现美的景象,在展示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月迹》时,以“景之美、月之趣”为主导任务,关注文中描写奇妙有趣的地方,品味作者独特的写法。结合“交流平台”中小伙伴的发现,品味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
“领略四时之美”,感悟美文中的隽永明丽离不开多种形式的读,每一次“读”都应有不同的任务,每一次“读”都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新触摸和新感悟。这个单元课后习题的编排,也体现出对“读”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视。这里的“读”不再由教师主导,而是取决于学生的感悟、想象、审美趣味。联系上下文读、边读边想象、边读边对比等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如临其境。评价朗读,可以以口头表达的形式进行,侧重点可以是方式(个体、小组合作)、成果(配合、是否传达出感情)等,评价中即可传递出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是否理解了其中的情感。此外,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更广泛地在课外写景美文阅读中寻找静态、动态相关的描写片段,以批注的形式写下感悟,在“交流平台”的学习中分享,进一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对表现景物的作用。
三、读写相融,留存四时之趣
“留存四时之趣”是上一项任务的延伸,目标是“尝试将阅读中获得的经验转化为片段描写”。在运用方法写练笔的过程中,为“在习作中迁移运用方法”做好准备。
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身边之景,鼓励他们用摄影作品、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进而思考景物触动自己之处是什么,尝试探究景物的独特韵味。
学习《鸟的天堂》时,提示学生观察一处景致时,关注静态景物与动态景物之间的联系,进而思考是否可以尝试将动与静结合起来,凸显景致的美感。在学习课文后,播放“翠鸟捕鱼”的视频片段,提示学生关注其中的静与动,动笔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结合着写下来。再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尝试将一处景物中的静景与动景关联着写下来。
学习《月迹》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桂树、花苞在月下的姿态与美感,赋予静物一些动态之趣,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之后再请学生完成词句段运用中的仿写练习,分享景物之趣。此外,还可以在学习之后鼓励学生观察时大胆想象,把自己想到的有趣之处记录下来。
单元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拘形式,随手记录下与景物邂逅的精彩一瞬,不断采撷身边美景,留存四时之趣。同时,每节课前的几分钟或课余时间,教师可以请学生分享观察所得,既让学生充分交流,提高他们的观察兴趣,又便于教师随时指导,跟进学生的观察记录。
四、迁移方法,书写“我的美丽世界”
在前两项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经验,丰富了素材,习得了方法,再完成习作会更加得心应手。
本单元习作题为“________即景”,这个题目有其特殊之处。“即景”一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弄清具体含义,进而明确习作要求。同时,习作还要求学生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这就需要教师提示相应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法,帮助学生在搜集素材阶段有的放矢,避免无效观察。
因此,在单元导读时,教师即明确引出习作题目及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明确“即景”是当下所看到的景象,不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它是人们与大自然的偶遇,重在记录当时当刻的所见所感。导读时,以《山居秋暝》为例,将诗题改为《秋夜山中即景》,请学生说一说诗人王维当时的所见、所感,明确“即景”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布置观察任务,发放观察表格,明确观察要求。
表1
习作时,有了前期的充分准备,学生的习作表达会更加从容不迫。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用好观察记录,写好动态景象,大胆放飞想象,最终达成习作目标。评改中,引导学生借助前期的阅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发现要依据所写景物的特点运用不同写法,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完成习作。
五、在学习情境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单元语文要素的引领驱动下依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经验,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贯穿本单元的教学始终。让学生走进文本,走向自然,体验生活,品味情趣,畅快表达,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海报”是教科书提供的一项紧贴生活、实践性强、创造性强、提升审美能力的语文活动。围绕学生熟悉的举办元旦联欢会的真实情境,将本活动分解为活动筹备、海报设计、展示海报几项任务,并通过“为我最喜欢的海报点赞”活动,交流、评比、表彰,活动中嵌入式评价的设计与实施,也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支持。
结合本单元设计的理念,其他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穿插在学习项目中。本组课文均为名家、名篇,适合朗读,可安排一次以写景散文朗读为主题的“朗读者”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课内外篇目进行练习,自主或合作设计朗读形式,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请家长参与其中,来一次云端的“朗读大会”。同理,由于本单元聚焦于“初步感受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生随着学习任务推进会拍摄一些照片,学习过程中可利用这些照片开设一次影展,摄影作品需配文字介绍。配文意在传达意蕴,帮助作者读懂画面,这样既体现学生摄影构图的审美情趣,又考验学生能否通过简单的文字介绍,让看照片的观众有共鸣,能共情。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携手,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