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多元评价 促进有效学习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策略

2022-06-17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茗西学校

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课外作业双减法治

陈 芝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茗西学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减轻学生的负担”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偏机械化、形式化,远离学生生活,缺乏有效性,背离了“双减”的要求。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优化应以兴趣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内容应源于学生生活,重视生活体验,有效指导学生生活;应导向实践,以知导行,内化情感;作业设计贵在多元评价,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的检测方式,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之一。作业有助于学生判断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消化课堂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作业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程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形式,具有反馈与矫正的功能,是教师调整教学行为的依据。区别于其他学科纯知识性、规律性的学习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更多的体现为非智力性因素,适宜通过体验、反思、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外作业完成过程是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过程。品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逐步探索、认知与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发挥课外作业在教与学中的桥梁作用。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有效学习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兴趣是教学的起点和决定课程进度的真正中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认为,乐在其中才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摒除沉重的负担感,才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体验探究中,突破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兴趣只是第一步,如何才能保持住兴趣才是道德与法治课外作业设计过程中更应关注的点。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普指出:“如果学习活动与学生的个人目标、情感体验有关,并且这种体验是积极的、令学生满意的,甚至是有所收获的,那么兴趣是可以从激发转变为维持的。”创新的、难度适中的、可理解的教学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依据这三个特点设计课外作业,利用兴趣这种原动力来落实课外作业。“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记忆的重要因素,感兴趣的事物容易记忆,且能长时间保持。趣味性课外作业的设计能帮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接收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有效学习。

据笔者调查,探究性、体验性、生成性的作业更受学生的青睐。而像作业这样机械的、形式化的作业,则易催生学生的厌学情绪,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大部分学生认为,完成作业就是将书本上的照抄到作业本上,千篇一律,索然无味,作业质量和完成率自然大打折扣。

作为教与学的结合点,作业只有符合学生兴趣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只有让学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才能维持学习的兴趣,才能高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积极尝试更富趣味性、探究性、生活性的作业,力求建构连接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兴趣的桥梁。

例如,在“维持秩序”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作业名称:我是秩序维护者

作业要求:

1.小组合作,观察校园生活,校园里存在哪些无序的状况?试着提出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填入表格。

2.由课代表将各小组合作探究结果整理归类,填入表1,交于校长室。

表1

作业评价:由同学们根据本次探究结果的新颖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等投票选出本次作业的优秀合作小组(每人限投2票);投票结束后,各组反思探究结果,并由代表发言。

社会主义规则的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和积极改进者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目标之一。井然有序的校园秩序离不开校园规则的维系。因此,这份作业要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使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有序校园”的建设中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小组合作成果交由校长室,使学生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形成规则意识,从而自觉规范日常行为。

二、重视生活体验,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学科。多样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亦是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外作业设计的源泉。道德与法治课外作业设计应将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的课外作业设计要求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实价值。道德与法治课外作业,只有源于生活才能指导生活。

教学完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时,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作业名称:做负责任的人

作业具体要求:社会的维系和发展离不开个人承担责任。责任来源复杂多样,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无处不在。生活中,你和你身边的人在哪些场合承担了什么责任?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表2

作业评价:该作业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和家人、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切实感悟现实生活中自己承担的责任、他人承担的责任对个人、社会的意义,形成对责任的独特理解,自主构建“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关注实践活动,内化情感体验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与“闻知”“说知”相比,人的道德意识、思想意念的形成更需要“亲知”,即学生的亲身实践来培养。社会参与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培养目标。课外作业是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为将来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投身社会做准备。

当前,大部分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采用背诵式与笔答式,基本以知识性重复训练为主,缺乏实践性操作,缺乏情感体验和能力锻炼,至于注入自己的创造性思想更是遥不可及。这类型作业往往脱离学情,操作效率低下,易造成学生知、情、意、行的分离。因此,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设计要立足课堂教学,抓住学生生活经验,体会学生发展要求,从书本回归实践,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社会中成长”时,我设计了以下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作业方案。

第一,规划活动。

作业要求: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生存与法治离不开社会。青少年正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了解、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为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做准备。我校八(1)、八(2)两个班级的学生组成学农小分队,开展“扣好人生的扣子,养成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将用自己的行动锻炼能力,服务社会。

作业内容:参与学生(八(1)班、八(2)班全体学生);时间(3月28日下午1点)

活动安排:①48 名学生分成8 个小组,由各组组长负责协调指挥工作;②走进茶园,践行亲社会行为。学生来到学校附近茶园,在茶农指导下帮助茶农采收茶叶,并做好茶叶品相的归类工作;③对学校及所在村庄的村民开展关于“践行亲社会行为情况”的问卷调查及问卷回收、整理工作;④每个小组完成本组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

作业评价:根据本次所采茶叶的重量评选出本次作业中的“采茶小能手”,根据问卷回收率评出“问卷小达人”,综合以上因素及教师对每组撰写的心得体会的评价结果,评选优秀活动小组。

第二,明确分工,践行活动。

首先,每个小组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问题设计做到简洁、科学、有效,选取各个小组有代表性的问题,组成一份调查问卷。实地开展活动时,每6人一组,3人负责帮助茶农采摘茶叶,2 人负责问卷的发放、回收,组长负责本组人员的出勤、协调联络等工作。

第三,小结反思,感悟提升。

每一次实践活动之后的体验与收获尤为珍贵,从中总结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发挥指导行为的作用。

亲社会行为的养成需要学生“亲知”,需要落实到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脱离社会实践的亲社会行为毫无意义。本次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学农活动、社会调查,为学生提供实践、感悟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引导学生乐于交往,善于合作,使学生从作业的负“重”前行者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者,主动了解社会,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在一点一滴中实现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在体验中感悟情感冲突,在感悟中升华自身道德水平,指导生活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将良好的认知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实现知识的内化,提升道德素养。

要想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离不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情力,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的深层含义。学校可以考虑将实践活动地点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与内容。例如,北京地区的学生可以将实践活动的地点选为雍和宫、白塔寺或参观传统的四合院胡同;山西的学生可以去八路军纪念馆,向先辈致敬;江、浙、沪地区的学生则可以去江南水乡,去参观古代诗人、名门望族的故居;江西的学生可以去滕王阁;东北地区的学生可以组织观看“二人转”表演;川渝地区的学生可以组织观看川剧等。

四、注重多元评价,适时有效引导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不能通过几道题目的“对错”来评定学生道德的养成。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简单量化的作业评价并不适宜该学科的特点,而多元性、过程性、综合性的评价已成为有效作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多元评价更能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更能完善学生的自我认知,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有效引导学生展开探索生命的历程。

强调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新课程要求教师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过程,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为目标,自觉能动地为自我评价服务,明确在学习中哪些方面已掌握,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逐渐形成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真正发挥作业评价对教学的反馈、矫正、激励作用。如在上述亲社会活动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谈谈本次活动的体验与感悟,整理该实践活动为现实生活提供的指导经验,进行过程性评价。在“维持秩序”这一探究活动中,由学生根据本次探究结果的新颖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投票选出本次作业的优秀组,并在小组内部展开评价,在相互评价的基础上“但求深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倡导诊断性评价。布鲁姆指出,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一门功课上存在差异,很多是由于学生不同的“履历”造成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家庭出身、生活经历、性格特征、身心状态、学习风格等情况都不相同,继而影响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上的表现。因此,对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摸底”是进行有效作业设计的前提。依据实际制定一套相应的作业评价表,及时记录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有效解决问题。

关注综合性评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我们实施多维综合性作业评价。基于智力的多样性,如果仅仅从单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只会扼杀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依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与学习情境,关注综合性评价,如学生是否主动探究、是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是否已尽己所能,同时也可以学生的成长过程为轴,综合家长评价,完善作业评价的导向功能。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的优化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助推剂”,是学生体验快乐学习的途径,是促进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将道德品质内化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催化剂”。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命题。

五、优化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学生的主课程,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大部分学生与家长并不重视此课。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道德与法治专题的学习交流群,让学生在自我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地学习。

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围绕课程大课题设置小组的小问题。以《社会生活讲道德》为例,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怎样学会尊重他人?”“为什么要文明有礼?”“为什么要讲诚信?”“怎样成为一个讲诚信的人?”等小题目,让学生在探讨中融入角色,仔细思考。讲课时,教师可用“头脑风暴”模式,鼓励每一小组轮流发言,并适当指出他人观点中自己不认可或想加以补充的内容;教师与学生可一问一答,也可抢答,最终以学生回答出的知识点数量进行评估,前三名的同学可获得适当的奖励。

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将课堂的主体还给了学生,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

猜你喜欢

课外作业双减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浅谈“快乐的课外作业”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完成语文课外作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