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的用药特点及安全性研究

2022-06-17赵伟伟

健康之友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用药患儿药物

赵伟伟

(莱阳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 烟台 265200)

我国社会医疗发展中,对药物不良反应关注度较高。在疾病治疗期间,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将对患者疾病治疗进程产生影响,甚至导致疾病加重。儿童身体较为脆弱,免疫力低下,脏腑器官发育不成熟,药物吸收速度慢,导致患者功能代谢异常,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1]。但临床不合理使用要求,也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中,医务人员应当自用药安全性角度出发,思考儿童的用药特点,结合儿童特点,合理为儿童使用药物,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本研究将我院纳入的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安全用药的原因,结合原则提出问题的处理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0年11-2021年11纳入的儿科用药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目标,共计122例。儿童年龄在1-14岁,平均年龄(8.54±3.02)岁。其中消化系统疾病患儿44例、呼吸系统疾病39例、外科疾病18例、其他疾病12例。

1.2方法

对我院纳入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患者给药途径及临床反应、患儿年龄及性别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儿童用药特点及安全用药的方法。

2 结果

2.1患儿性别及年龄

在纳入的122例患儿中,男性患儿56例、女性患儿66例,发生不良反应概率最高的年龄段是3岁以下,见表1。

表1 患儿性别及年龄

2.2患儿给药途径

患儿常见的给药途径是口服药物及静脉注射、吸入、外用及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见表2。

表2 患儿给药途径

2.3患儿用药情况

对儿童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常见抗菌类药物、抗肿瘤药物及心血管药物、消化药物,其中,抗菌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见表3。

表3 患儿用药情况

2.4患儿不良反应表现

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常见皮肤及消化系统等不良反应,其中,皮肤及消化系统发生不良反应较高,见表4。

表4 患儿不良反应表现

3 讨论

3.1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自成长过程中,机体各项器官处在发育阶段,自生理及解剖、用药反应上,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儿童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系统存在问题,导致肝脏及肾脏解毒能力差,血脑屏障存在问题,患儿体内脂肪量较多,血容量与成年人不同,在药物吸收及代谢上,儿童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对此,儿童在用药后的药物动力学具有显著特点[2]。儿童成长作为一个动态性的过程,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对药物清除及代谢能力存在差异,儿童在用药后续合理控制用药量及用药时间、药物间隔时间,对药物剂型也要合理控制。新生儿肾脏功能不强,药物排泄速度慢,肾小球过滤及分泌后药物半衰弱期长,用药过程中应当进行思考,避免儿童发生不良反应,加之新生儿胃酸ph值比成年人高,在选择同一种药物上也要综合思考。儿童新陈代谢较为旺盛,但水电解质调节能力差,对药物敏感性较高的儿童,往往需要更换药物治疗。儿童在每日用药上,根据每次每千克体重进行计算,这重用药计算方式更为科学,在药物用量上可根据儿童生理特点适当调整,若儿童严重营养不良,在计算过程中,适当缩减药物量[3]。对此,儿童在用药方面差异较为显著,成年人临床资料无法直接在儿童中使用,在用药过程中,应当根据儿童生理特点及药物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在用量及用法上进行调整。

3.2儿童用药常见的问题

近几年,儿童用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儿童用药应当保持规范性,但总体上看,儿童用药依旧面对较多的问题。①儿童用药管理问题:自本次研究结果上看,低龄儿童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高,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且抗菌药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高。我国儿童用药需求量较大,主要是儿童群体发病率较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临床药物品类及剂型往往无法满足儿童临床用药需求。我国的3500多种化学药物中,儿童使用的药物一般是60多种,存在剂型单一及剂量问题。多数药物中缺乏儿童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导致为儿童使用药物时,无法控制用药量,这也是影响儿童用药安全性的关键[4]。儿童药物在临床上缺乏实践,导致用药存在安全隐患。儿童专项使用的药物品类少,可能发生无药可用的情况,导致治疗时机延误,往往需要减少药物用量及改变剂型将成人用药用于儿童治疗,但超量用药,导致疗效不明显,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增高。药物临床研究不足,是儿童药物缺乏的关键性因素,国内儿童在临床研究中,阻碍性因素不足,儿童用药的整体成本较高,但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对儿童药物开发力度不强,没有为受试者提供保障,招募研究对象难度较大。我国目前并未制定完善的法律规定,药品管理没有激励措施,及儿童用药开发方法,药品在规定上对处方要求较高,尽可能提出儿童的用药信息[5]。②儿童上市评价不足:在药品上市后,需要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从而对药物风险进行评估,我国各个地区具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管理,促进药品安全性信息发布,但并未涉及儿童用药评价,导致儿童药物的安全性有待提升。

3.3患儿用药安全管理方法

①加强信息化管理:自本次研究结果上看,儿童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众多,与年龄及用药路径及用药种类具有相关性。对此,在用药管理过程中,可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管理。条形码给药已经在临床上使用,从而减少给药阶段的用药错误。对药物包装进行扫码,或者对患儿腕带进行扫码,可以识别未发生的错误,信息系统报警。现阶段,条形码给药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大力应用,在一项研究中,条形码给药使用后,用药安全性明显提升。但部分医务人员对条形码给药认识度不高,给药准确性不强,还需对技术进行完善[6]。②构建科学管理体系。在管理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对用药安全指标进行分析,构建安全用药知识库,将知识传递给家属,便于家属用药管理,降低不安全用药概率。通过用药错误管理系统,处方配药错误率缩减27%,相比上一年,非人员错误明显降低,通过科学的用药管理体系,患儿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降低,对此,优化管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③合理规划给药:在儿童给药过程中,静脉给药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住院儿童给药常见方式的静脉注射,滴注药物后直接进入血液,药物相对迅速,药物ph值及内毒素等均会发生不良反应,临床医务人员应当在儿童治疗过程中合理选择给药方式,尤其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抗菌类药物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儿童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应当关注用药不良反应,我国中药注射液不断开发,中药制剂中质量可控性低,反而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在使用此类药物过程中应当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儿童不良用药后,常见皮肤症状,表现为轻度皮疹,合理对药物剂量进行把控,评估患者过敏史,在用药前,医务人员应当合理规划药物使用方法,降低人为因素发生的不良反应。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好转,没有留下后遗症,但临床调查显示,儿童发生不良反应,毒素堆积在胃肠道及皮肤表面,及时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儿童管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自儿童的生理结构进行分析,儿童身体功能发育不完善,相比成人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在工作中,应当坚持合理用药的原则,掌握重点的用药技术,对抗菌药物管理管控,提升不良反应的防范意识。在用药前询问家族过敏史等,提前做好沟通,说明用药过程中的风险,在用药过程中遵守规章制度,及时掌握不良反应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临床合理用药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儿童用药管理中,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及疾病特点,合理规划药物使用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用药患儿药物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第五届百姓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