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性护理对防治骨外科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2022-06-17赵兵兵

健康之友 2022年12期
关键词:针对性血栓下肢

赵兵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人民医院 山东 菏泽 274700)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患者的静脉管腔内有血凝块出现,其形成主要和管腔内的血流速度缓慢、静脉壁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血管内一旦形成血栓后,只有少部分患者能够自行好转,大部分患者血栓部位会向整个肢体扩散。一般而言,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尤其下肢手术后患者最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骨科病情严重的患者往往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从而恢复骨折位置,尽可能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然而大手术后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恢复效果,也是导致患者术后病情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原因。一旦形成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危害比较大,血栓脱落后很容易引起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骨科手术后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就显得很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针对性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27例。年龄62 ~ 82岁,平均(63.22±6.09)岁。对照组中有19名男性和26名女性。年龄50~80岁,平均(63.09±5.87)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病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 ~ 80岁;②符合手术指征,能耐受手术者;③同意参与本研究;④既往无血栓形成史,超声检查证实无血栓形成。排除标准:①就诊时有DVT的患者;②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实验组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术前对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疾病认知程度、饮食习惯及心理状况等详细评估,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措施。手术中要避免患者下肢穿刺,加强观察患者下肢供血情况,根据手术位置合理应用软垫,防止局部压迫造成患者下肢血液流动不良[3]。手术后对相关的凝血指标进行了检查,必要时,高危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接受了抗凝治疗。指示患者术后服用更轻、更消化的食物,而不是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必须增加自己的饮用水[4]。病人手术后容易疼痛、水肿、缺血等不良反应。病人的疼痛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减轻,必要时可以给病人服用相应的止痛药来减轻疼痛。指示患者术后下床,促进胃肠蠕动,避免胃肠道问题。同时也能降低患者血液粘度,防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手术后患者下肢升高20 ~ 30度,缓解下肢肿胀症状。根据术后恢复,患者应尽快进行康复训练,以改善下肢血液供应,避免下肢出血。心理干预:由于病人的病容易复发,发病时间紧迫,家庭成员容易受到恐惧和紧张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此时护理人员必须对家属进行心理干预,指导他们正确面对病人的疾病,耐心回答家属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提高对病人康复的信心,从而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醒来后,病人常常要面对巨大的痛苦和压力。护士必须积极与他们沟通,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和恐惧等负面情绪,向病人传授疾病知识,帮助他们了解病情,通过数据或真实案例向他们讲述成功的治疗案例,帮助他们建立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应对疾病。护理:观察病人的生活习惯,及时纠正错误,告知他们良好生活习惯在康复中的重要性,加强注意力,并要求家人监测病人的矫正情况。用药护理:定期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患者用药方案。总药量由少直到多,滴速从慢直到快,在停药时,逐步降低药量,避免突然断药造成不良反应。指导患者依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严禁私自断、减、增药,告知其乱服药带来的严重危害,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饮食护理:根据患者自身病情,有针对性的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并发症预防:治疗中根据患者病情严格控制输液量,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果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遵医嘱处理,定期对患者予以按摩、反身,以预防压疮。。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②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③两组护理前后HAMD评分、SF-36评分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

2.2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n(%)]

2.3两组护理前后HAMD评分、SF-36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SF-36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易发生于大手术后的患者中,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有关数据表明,老年人由于体内的抗凝血因子活性下降,深静脉血栓比较多见。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临床综合护理的患者经过护理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例数少于使用普通理的患者(P<0.05),且使用临床综合护理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态度、管理、沟通以及能力等方面满意情况优于使用普通护理的患者,使用临床综合护理的患者满意度评分也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的结果一致。如果想从根本上减少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就需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首先,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健康普及教育,必要时选用药物进行预防治疗,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其次可选用机械物理方法帮助预防,需要注意下肢缺血的患者禁止使用。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故需抬高患者的下肢约30°,护理人员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同时按摩患者下肢,增加患者下肢静脉回流;鼓励患者术后主动活动肢体,避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尽可能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需注意患者下肢皮肤的颜色,询问患者是否有肿胀、皮温升高等体征出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则需及时上报医师并进行治疗,同时嘱吸烟患者主动戒烟,提高对饮食方面的重视程度。结合手术过程中麻醉的影响,血液处于高度凝固状态,因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比例较高[6]。本研究对静脉血栓形成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表明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指标一致。手术后,实验组纤维蛋白和D-Dimer低于参考组,实验组下肢水肿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参考组。临床中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患有下肢血液循环、穿刺手术、运动功能降低等原因,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增大。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易患肺、心脏和脑血管栓塞,严重危及其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护理应关注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老年患者的特点和术后康复情况,形成个性化具体的护理模式,有效提高老年急性盲肠炎患者的术后产生效果。本院应考虑老年急性盲肠炎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并通过给他们生活习惯、药物和姿势,促进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下肢血液循环,这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重要途径。同时,术后早期有针对性的护理、尽快开展康复训练、增加患者活动,从而防止下肢出血,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极大地保证了患者术后的生成效果。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提高患者的预后,符合kan cuie等人的研究成果。原因可能是有针对性的护理为患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护理服务,培养患者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有意识地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疾病复发的可能性。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沟通,可以赢得病人的信任。通过不断的鼓励和安慰,可以缓解以良好态度面对疾病的患者的消极情绪,指导患者在出院后保持良好的工作、休息和饮食习惯,并根据医生的建议服药,从而有效地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率。

概括地说,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血液循环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度凝状态。充分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后,护士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包括护理评价、健康教育、姿势护理和身体预防措施。随着医疗供应水平的不断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得到有效缓解。对于骨科手术患者,临床综合护理可增加下肢静脉血流回流速度,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

猜你喜欢

针对性血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