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阑尾炎的效果分析及有效率评价
2022-06-17舒集美
舒集美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安徽 宣城 242310)
前言:阑尾炎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急症疾病,该病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且多数患者人群均为青年群体,患者在发病后多可出现较为明显的中腹部疼痛或脐周疼痛,而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多数患者则可伴有一定的右下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腹肌紧张等症状表现;若患者在病情发展期间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干预,则可逐渐发展为坏疽性阑尾炎,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出现腹膜炎等并发症表现,由此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3]。因此,在明确阑尾炎患者的病情现状后,尽早给予患者有效的手术治疗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以往,临床方面多主要采用传统手术方法为阑尾炎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干预,该治疗术式在开展期间虽可有效清除阑尾病变组织,但依据过往临床经验可得知,该治疗术式的手术创口相对较大,进而易导致患者于术后恢复阶段出现创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表现,从而可对患者的预后康复质量及术后恢复效果均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4-5]。针对上述情况,依据阑尾炎患者的疾病特征,为其选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这一新型治疗术式现已于阑尾炎治疗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干预效果[6]。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新型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阑尾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在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阑尾炎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首例及末例研究对象的纳入时间分别为2019年10月及2020年10月,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进行患者分组,组别分别为对照组(45例)及观察组(45例)。观察组中,男性及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31例及14例,年龄范围为19~60岁,平均值为(41.17±4.16)岁,病程为4~60h,平均值为(35.14±4.77)h。对照组中,男性及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9例及16例,年龄范围为21~64岁,平均值为(41.19±4.17)岁,病程为7~65h,平均值为(35.17±4.79)h。两组的上述各项基线资料数据组间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病情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单纯性阑尾炎,且符合手术治疗相关指征;(2)患者年龄大于18岁;(3)药物治疗无效,且病情反复发作者;(4)均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且符合手术治疗相关指征。
排除标准:(1)合并患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或系统性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2)合并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3)合并存在手术治疗相关禁忌症。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具体手术流程如下:待各项术前准备均结束后,协助患者将体位调整为平卧位,并给予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处理,之后于右侧腹部麦氏点位置处作一长约1.0~2.0cm的手术切口,待沿切口逐层分离表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对腹横肌及腹内斜肌均进行钝性分离处理,之后充分暴露阑尾组织及其周围系膜,然后于阑尾根部位置处进行结扎及切除处理;当上述手术操作结束后,即可对阑尾残端进行局部缝合及消毒处理,同时应用无菌敷料有效沾除腹腔内渗液及脓液,最后应用可吸收缝合线对手术创口进行逐层缝合处理。
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流程如下:待各项术前准备均结束后,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为患者开展手术麻醉处理;当麻醉起效后,即可于右侧腹部麦氏点位置处作一长约6.0~8.0cm的手术切口,之后逐层分离表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同时对腹内斜肌及腹横肌进行钝性分离处理;在明确阑尾组织位置后,应用盐水纱垫将其与小肠隔开,并将其位置调整为充分暴露状态,之后对其进行阑尾根部结扎处理,同时有效切除阑尾组织,然后对盲肠壁进行荷包缝合处理,待充分消毒阑尾尾端后,于盲肠内部包埋荷包,最后于手术部位处实施逐层缝合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水平、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
临床疗效的具体评价标准如下:(1)痊愈:治疗后,机体症状表现均已消失,各项病情相关检查项目结果均恢复正常,且无并发症表现;(2)显效:治疗后,机体症状表现均已消失,各项病情相关检查项目结果均趋于正常,存在轻微并发症表现;(3)有效:治疗后,机体症状表现得到大幅改善,各项病情相关检查项目结果均有所改善,存在明显并发症表现;(4)无效:治疗后,机体症状表现及病情相关检查项目结果均未发生改善,且存在严重并发症表现。
1.4 统计学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水平对比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对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水平对比[n(%)]
2.2 两组治疗后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对比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长、恢复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长均相对更短,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对比
2.3 两组治疗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相对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阑尾主要是指位于机体盲肠及回肠之间的器官组织,其主要呈细长弯曲形态,且远端呈闭合封锁状态;在机体盲肠组织出现梗阻表现后,可致使肠道内部出现大量积液,进而可导致肠内压力水平显著升高,由此可严重影响阑尾组织的正常血运,若此时阑尾组织并发黏膜受损表现,则可导致其出现炎性症状,从而引发阑尾炎相关病症[7]。对于阑尾炎患者而言,患者在发病后多可出现较为明显的转移性腹部疼痛、反跳痛等机体症状表现,进而可对患者的健康水平产生严重威胁;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干预是控制阑尾炎病情发展的关键所在[8]。手术治疗是临床方面较为常用的阑尾炎治疗方法;以传统阑尾炎治疗术式而言,其在手术操作开展过程中可对患者机体造成较为明显的治疗创伤,进而易导致患者于术后阶段并发较为严重的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表现,且术后康复时间相对较长,从而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质量[9-10]。而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这一新型治疗术式现已于临床范围内得到了有效应用,该术式在开展期间仅可于病灶部位处作一长约1~2cm的小型切口,且可保证切除完毕的阑尾组织自手术切口有效取出,进而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同时可显著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加快术后康复速度,由此可显著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及安全性[11-13]。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治疗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于研究开展期间为观察组阑尾炎患者开展了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进而发现,与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对更高;由此证明,为阑尾炎患者开展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的手术效果更为突出,可有助于提升整体治疗有效率。此外,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恢复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长等各项手术治疗相关指标结果数值均更短;进而可得知,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阑尾炎患者可有助于改善术后康复效果,提升机体功能恢复速度,减少治疗耗时。且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相对更低;从而表示,为阑尾炎患者于治疗期间开展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表现,提升治疗安全性。
总而言之,将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应用于阑尾炎治疗中的手术干预效果更为突出,其与传统手术治疗方法相比,可得到更为显著的治疗有效率,并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