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门诊378例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2-06-17董昭亮朱文静佘崇文
董昭亮 朱文静 佘崇文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人民医院 山东 滨州 251900)
眩晕主要是由于空间位置障碍所造成的运动幻觉或错觉,门诊就诊患者的常见主诉,病因复杂多样,其诊疗流程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骨科、急诊等多科室均有涉及[1-2]。眩晕以视物旋转、摇摆、晃动不稳感等症状表现为主,多伴有植物神经症状,例如恶心、欧统计腹泻等。反复眩晕发作,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精神症状[3]。但由于疾病发作时无典型症状表现或对病因缺乏充分认识,极易导致临床误诊出现偏差。随着近年来现代医学对眩晕的深入了解,相关科室之间紧密连接[4-5]。本研究为明确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从耳鼻喉科门诊角度出发,可帮助各科室临床医生建立正确的诊断思维。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耳鼻喉科门诊378例眩晕患者临床资料,收取时间:2020年6月,截止时间:2021年6月。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均收诊为眩晕,无精神意识障碍、痴呆及聋哑者。
1.2方法
根据自制调查问卷,对所有纳入患者的基本人口学数据、临床症状表现。加重因素、生活习惯及情绪特点、病史概况、眩晕家族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等,并对耳科纯音测听结果、声导抗测听结果和前庭功能检查结果等临床测试结果进行准确记录。最后,根据患者个人病史和认耳科检查结果进行准确诊断。其中,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中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标准。
1.3疾病诊断标准
BPPV: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后出现短暂眩晕情况;变位性眼震试验结果显示为特定眼震,且潜伏期在30s内,具有疲劳性。
梅尼埃病:反复发作眩晕,发作2次及以上,每次眩晕时间最短可持续20min,最长可持续12h;具有典型的听力学改变特点,即患者发病前期表现为低频听力下降,后期表现为平坦波动性;伴有耳鸣症状或加重,伴有耳胀闷感,无其他因素引起眩晕。
1.4统计学分析
探究数据,皆由SPSS23.0统计软件解析,所因素逻辑回归对外周性眩晕的诊断依据进行分析;双侧检验P<0.05存在统计意义。
2 结果
2.1人口学特点
378例眩晕患者中,男性115例,所占比率为30.42%,女性263例,所占比率为69.58%。发病年龄在15-80岁范围中均有分布,均龄为(53.72±13.28)岁。<30岁共计19例,所占比率为5.03%;30-39岁共计34例,所占比率为8.99%;40-49岁共计53例,所占比率为14.02%;50-60岁共计136例,所占比率为35.98%;61-69岁共计87例,所占比率为23.02%;≥70岁共计49例,所占比率为12.96%。
2.2耳鼻喉科门诊眩晕患者临床特点
378例眩晕患者中,眩晕感共计324例,所占比率为85.71%;恶心呕吐共计285例,所占比率为75.39%;漂浮感共计81例,所占比率为21.43%;头重脚轻共计175例,所占比率为46.29%;头痛失眠共计115例,所占比率为30.42%;手脚麻木共计38例,所占比率为10.05%;失去意识共计20例,所占比率为5.29%。
2.3加重因素分析
378例眩晕患者中,嗜烟嗜酒共计154例,所占比率为40.74%;晕车共计120例,所占比率为31.75%;过度疲劳共计81例,所占比率为21.43%;精神压力大共计48例,所占比率为12.69%;声音刺激共计21例,所占比率为5.56%。
2.4病因分类
耳鼻喉科门诊眩晕患者病因分类:外周性、中枢性及难以区分性眩晕。其中,以外周性眩晕最常见。外周性眩晕病因中,以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为患者发病主要诱因。见表1。
表1 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2.5首诊科室患者耳鼻喉科临床特点分析
神经内科首诊共计265例,所占比率为70.11%;耳鼻喉科首诊共计63例,所占比率为16.67%;急诊科首诊共计42例,所占比率为6.19%;骨科首诊共计8例,所占比率为2.11%。结果显示,不同首诊科室眩晕患者所表现的耳鼻喉科临床特点分布有所不同,神经内科首诊眩晕患者以体位变化相关、外周性眩晕等耳鼻喉科临床特点为主;耳鼻喉科首诊患者以体位变化相关、前庭功能下降、外周性眩晕等临床特点为主;骨科首诊患者以体位变化相关、外周性眩晕等耳鼻喉科临床特点为主;急诊科首诊眩晕患者以体位变化相关、外周性眩晕等耳鼻喉科临床特点为主。详见表2。
表2 首诊科室患者耳鼻喉科临床特点分析[n(%)]
2.6多因素逻辑分回归析
对眩晕患者年龄因素、性别因素、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因素进行控制后,较前庭功能下降及伴有体位改变的眩晕、听力下降(OR=0.81,P>0.05)。对外周性眩晕的诊断影响无较大差异;较听力及前庭功能下降的眩晕患者,伴有体位改变的眩晕患者被诊断为外周性眩晕的风险更高(OR=4.05,P<0.05)。
3 讨论
眩晕是因内耳迷路半规管壶腹嵴神经末梢、前庭神经及神经核、中枢神经入径或大脑皮层投射区受到较强烈的病变刺激,且严重超出机体的代偿功能,导致人体自身的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障碍,继而使患者出现运动性幻觉[6-8]。眩晕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由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对患者的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及情感意志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9]。眩晕的发病与患者年龄、病程等因素存在密切关联[10-11]。
本研究中,从人口学特点分析,378例眩晕患者中,男性115例,所占比率为30.42%,女性263例,所占比率为69.58%。提示,女性眩晕发病率高于男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心理因素和就医意愿因素的影响。相较于男性,女性心理波动更大,且情感体验较丰富,就医意愿更加强烈。年龄层次方面:<30岁为5.03%;30-39岁为8.99%;40-49岁为14.02%;50-60岁为35.98%;61-69岁为23.02%;≥70岁为12.96%。显示,50-60岁年龄段是眩晕的发病高峰。究其原因:多数眩晕患者疾病发生与机体供血障碍、血管紧张素代谢紊乱、脑干前庭系统血管动力学改变和迷路积水等相关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加,人们机体的代谢速率会呈现下降趋势,血管斑块和硬化的概率随着增加,知识患者机体自我康复能力降低,是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2-13]。而61-69岁、≥70岁的患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①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经济水平较差或其他原因导致其就医意愿下降。②随着年龄增加,人们的神经敏感性也会呈现下降趋势;③反复出现眩晕使患者逐渐习惯。首诊科室以神经内科为主,需神经内科和急诊医生首诊,从而有效排除脑出血、头部占位病变和脑梗死等危急重症[14-15]。从病因分类分析,根据耳鼻喉科门诊眩晕患者发病部位及原因,可将其划分为外周性、中枢性及难以区分性眩晕三种病因类型。其中,外周性眩晕发病率较之中枢性眩晕更高。
本文结果显示,在外周性眩晕病因中,以BPPV、梅尼埃病为患者发病主要诱因。提示,BPPV是引发眩晕的首要病因。BPPV是俗称的“耳石症”,在耳鼻喉科眩晕门诊中属于较常见的眩晕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认为是耳石碎片脱落至半规管内或嵴帽处而导致因头位改变所致的眩晕发作[16-18]。根据其受累半规管类型可分为后半规管、外半规管、前半规管、多半规管等四类BPPV。本文结果显示,神经内科首诊为70.11%;耳鼻喉科首诊为16.67%;急诊科首诊为6.19%;骨科首诊为2.11%。可见,患者多于神经内科进行首诊,经详细的体格及辅助检查,排除严重器质性病变后,将患者收治入院,会诊后考虑为BPPV,经行手法复位治愈,此方案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会造成较大的医疗资源。因此,加强医院医生对BPPV疾病的认识十分重要。此外,不同首诊科室眩晕患者所表现的耳鼻喉科临床特点分布有所不同。耳鼻喉科临床表现方面,眩晕患者合并听力下降、体位变化相关等临床特点,是外周性眩晕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对外周性眩晕的诊断影响无较大差异;较听力及前庭功能下降的眩晕患者,伴有体位改变的眩晕患者被诊断为外周性眩晕的风险更高(OR=4.05,P<0.05)。提示,体位改变相关性眩晕会使外周性眩晕的诊断率提示,虽然部分眩晕疾病合并听力下降,但并不一定会出现听觉和前庭觉损害,听力下降用于诊断眩晕具有局限性。BPPV与体位相关的眩晕关联密切,其在所有病因中占比最高,因此,可为临床诊断外周性眩晕提供更大的贡献[19-20]。提示,临床发现伴体位变化引起的眩晕应考虑BPPV的可能性,并及时采取有效鉴别。
综上,眩晕是多因素引起,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集中于50-60岁年龄段群体发作,BPPV在所有病因中占比最高,对伴有体位变化后引发眩晕者应考虑外周性眩晕的风险。但本研究是以耳鼻喉科门诊患者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因此,病因分布特点与全科、神经内科及急诊科等就诊患者特点可能存在差异性。加之,部分科室采集病例资料较少,对此,值得增加样本量、多中心的数据进行眩晕临床特点的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