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技术在地理开放性问题的应用探索
——以人教版地理教材“月面环境”一节为例
2022-06-17郑友强曾呈进
郑友强 曾呈进 陈 杰
(1.福州第三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3.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
弹幕技术常见于各大视频网站,以其可以边欣赏视频边实时讨论剧情而深受青少年的喜爱。正因其实时性、共享性、趣味性的特点,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即时交流方式。而将弹幕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前还鲜有研究,根据知网查询结果反馈,以关键词“弹幕”进行全网搜索,目前中小学领域仅有37 篇在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其中只有8 篇关于中小学教学应用研究。研究的侧重点偏向于弹幕技术的案例应用,对弹幕技术引入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适用性未做阐释。着眼于中学教学实际,探索将弹幕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以期有效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知识的生成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公平。
一、应用弹幕技术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地理课堂中,面对开放性问题,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布置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这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往往受到教师主观提问偏向影响较大——有时提问面偏窄,部分学生回答后,其它学生容易受到干扰,人云亦云。被提问学生时间紧,很难进行深入思考、重组,生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生碎片化回答后,更多依赖于教师的梳理总结,教师的概括归纳能力会直接影响到知识生成的质量。
地理学是一门文理兼容的交叉学科,2019 年启用的普通高中地理教材在开放性问题的比例上有了大幅的提升。在每章序言部分会提出3-4 个重点探讨的问题,每节正文设置形式多样的活动题,章节末尾还专门设置问题研究,这些环节中都蕴含着大量开放性探究问题。教师需用好这些素材和问题加以引导,开拓学生思维,特别对一些思维量大的问题,可以组织进行头脑风暴,帮助其深入分析,阐述观点,并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进行基于“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的问题式教学。
随着技术的发展,即时反馈工具等课堂教学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地理客观型问题,学生可以即时提交答案,教师实时生成结果并针对学生易错的问题进行精准教学。而对于开放性问题,目前中小学普遍用的方法是学生在自己的试卷中回答问题,教师通过拍照上传功能将答案与其它同学共享,交流观点。对于答案相对明确的问题,学生借助一定的分析方法,可以较好的得出问题的答案。而对于没有固定答案、相对较为综合的地理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短暂的思考,只能得到只言片语,无法及时得出完整的全部答案——这种需要边分析边分享的较难问题,已有的教学方式较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急需有更好的教学工具来作为辅助。弹幕技术在使用时可以隐藏学生的姓名,屏幕上只出现学生分享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这对于平时较少发言的同学来说有了很好的保密性,能鼓励他们大胆回答,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学习机会。其次,弹幕技术支持学生碎片化的观点和见解,回答可以是几个关键词、一句话、一段话、一张图片,可以满足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说、都有话说。再次,弹幕技术可以开启多个通道,屏幕上同时出现十多位同学的见解和观点,学生可以在查看同伴的答案中得到启发,教师也可以按下暂停键,对屏幕上的精彩观点进行实时分析讲解。
二、弹幕技术的应用范围
由地理知识特点可知,弹幕技术适合在开放性知识——可应用在局部的地理问题分析研讨,也可应用于整合问题的探讨分析。弹幕技术应用于复杂的开放性问题,才能好钢用在刀刃上,发挥技术的突出优势。正因为弹幕技术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并不是所有课型、所有内容都适合用弹幕技术。以2019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一册为例,围绕“问题研究”的研究主题,设置有梯度的问题链,引导完成问题研究(如表1)。
表1 地理必修第一册问题研究及问题链设置[1]
此外,教材的部分活动内容也比较适合应用弹幕技术进行助力。如“了解大气含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说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的沙源地”“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除新课教学外,在高三一、二轮复习中,教师选取生产、生活情境后,通过设置有纵深、有梯度的问题链,也可以应用弹幕技术,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思维获得成长。
三、弹幕技术的应用示例
基于弹幕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在深刻分析了地理知识的特点后,以“月面环境”一课为例,阐述弹幕技术在地理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应用。
(一)课前:技术准备
选择“好弹幕”免费软件进行教学应用。官网注册账号后,会拥有“月面环境”一课专属的活动二维码,在网站后台可以轻松设置弹幕效果以及进行互动管理。通过官网下载安装“好弹幕”软件,安装完成后,通过设置透明背景,可以与视频或课件完美叠加。在课上的相关环节中打开弹幕,学生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在公众号发弹幕。电脑上“好弹幕”程序显示弹幕及各种互动,也可以投屏到大屏幕中。
(二)课中:基于高阶认知策略的情境探究学习
根据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产生于活动与情境,是活动与情境认知的产物,只有置身于一定的情境,通过一定的活动,知识才易于生成,并伴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学习是学生与情境互动、参与的过程。基于情境的学习评价,才能关注到学生学习过程的状态。情境学习,师生均是学习共同体的共生关系,以达成学习目标、解决实际问题为努力方向。而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使用高阶认知策略的过程,但它需要用到大量的低阶认知策略——对问题情境中已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从中明确限制性的条件和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2]
以本节课“月面环境与开发”部分的设计为例,分析月面开发问题学习过程。这部分内容,通过展示真实月面环境的照片和材料,借助弹幕技术,展现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月面环境与开发”内容由发射篇、登月科考篇、登月定居篇三个部分组成——发射篇侧重分析发射基地的条件,包含分析发射基地选址的气象因素、纬度因素、地形因素、海陆位置、交通条件、安全因素等,航天器发射时间和发射方向选择等,航天器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等;登月科考篇侧重分析月面条件,包含月球表面的形成原因,月壤的成分和形成原因等;登月定居篇侧重分析人类生存条件等。以登月科考篇情境探究为例,运用弹幕技术进行开放性问题的探究学习。
2020 年12 月,“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平安返回地球,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从月球上“取样”的国家。月球表面上的昼夜温差大,岩石风化强烈,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月球常被小行星撞击,形成了很厚的月壤和岩石碎块。月球表面是真空状态,没有大气和水,冷热温差大,缺乏有机质,没有富含养分的土层,但矿物质的含量比地球土壤丰富。
教师通过逐步展示月球表面的真实情境材料和图片,通过差异性问题引发师生观点碰撞,从而共同完成月面环境探究的过程。在本情境中,教师通过问题链:分析说明玉兔车在月球表面执行任务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月面向下1000-2000 米范围内主要是月壤和岩石碎块,试推测其成因;推测月壤与地球土壤组成物质的差异。教师在问题的提出时,可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进行实时的引导,抛出部分“台阶”,让学生通过一层层“台阶”,达成最终问题的解决。
学生通过“弹幕”技术发表见解,教师进行适时的总结提升,并总结“月球表面”的相关知识。教师通过类比地球土壤与月壤的异同,让学生对学过的地球土壤结构进行巩固提升,通过这样迁移性问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高阶的应用。教师以嫦娥工程切入,以引入性问题激发情感,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教育。依托登月科考的真实情境素材,通过设置层次丰富的问题链,层层剖析,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三)课末:归纳总结形成框架
弹幕解决了展示学生对于地理开放性问题头脑风暴思考的全过程,学生碎片化的观点都可以及时得以展现和鼓励,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在黑板中或运用思维导图软件归纳总结,也可以借助“百度脑图”软件,把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与同学们分享(如图1),在分享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充分展现同学们集体的智慧和成果。
图1 月面环境思维导图
总之,对于“月面环境”的探究,第一步,提供贴近学生认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素材供学生分析,明确月球表面基本情况,以及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有哪些,限制条件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分析理解,整理相关条件。第二步,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解决提出的问题。比如科学考察需要知道月面的基本条件,了解月面上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等。人类定居月球需要达到的标准是什么。第三步,头脑风暴,充分讨论每个环节问题,并分析优缺点,梳理出解决方案和框架。
四、结语
弹幕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改变时空,让学生在任何时间和空间内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端都可以看到学生的观点。但无论什么样的应用场景,教师都要对课有更精准的设计,设计好情境材料,设置好问题,更要有强大的课堂管理能力,明确什么时候开始扫描二维码进入讨论,什么时候开始回答问题,什么时候使用清屏、暂停功能。
然而,弹幕技术毕竟是一种技术手段,它的优势是在屏幕上滚动播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现学生思维的一个个火花,但它的观点碎片化,这就迫切需要类似“百度脑图”这样的思维导图软件及时归纳总结共性观点,通过与其它技术手段的搭配使用,可以让课堂的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