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传承视阈看明代徽商大规模收购书画的得与失(下)

2022-06-17宋吉昊王祥北

收藏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书画作品书画

宋吉昊 王祥北

三、徽商书画收购的文化意义

万历三十七年到万历四十四年(1609 ~1616)大量携带着书画作品的居间人(还有骨董商)络绎不绝地到“味水轩”去探访赋闲在家的李日华,这些探访活动都被一一记入到《味水轩日记》里万历四十四年到康熙十年(1616~1637),张丑撰写完成了他的《清河书画航》书中既有他亲自寻访书画作品的记载,也有书画商和居间人携带作品来拜访他的记录。崇祯八年到康熙十六年(1635~ 1677)徽州人吴其贞在《书画记》里详细记录了他几十年书画探访活动中所遇到的几乎所有优秀书画作品及其相关信息。

这三部横跨半个世纪的书画笔记相互印证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像李日华这样只眼独具的鉴赏家,家里几乎天天都有携带书画作品的书画商和居间人来造访;像吴其贞这样的徽州书画商兼书画居间人,大范围、高频率、常态化地探访书画藏家已经成为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董其昌、李日华、汪珂玉、张丑和吴其贞、王越石^②这种高水平的居间人和骨董商都有书画交流。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推动了书画市场的高度繁荣,从明代中后期到清初逾百年的时间里,整个社会的书画收藏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中,其中,尤以富可敌国的徽商为甚。

据笔者统计,崇祯八年到康熙十六年(16351677) 42年间,吴其贞在《书画记》里详细记录了他几十年书画探访活动中所遇到的1256件书画作品。据万木春的统计^0,李日华在8年的闲居生活里一共见到了691份有确切记录的书画作品。

(一)经典书画重见天日

徽商的收购和书画居间人的辛勤奔波客观上使书画珍品重见天日。

……以上九图于丁丑二月十一日,同徒弟亮生观于榆村程正言鼎文堂。正言讳明诏,季白之子也。季白笃好古玩,辨博高明,识见过人,鉴赏家称焉。所得物皆选拔名尤,逮居中翰。因吴伯昌珰祸连及,丧身亡家。于天启六年,子正言遂不能守父故物,多售于世。然奢豪与父同风。善临池,摹倪迂咄咄逼真。与予为莫逆交。观其铜器,有姜望方鼎、方觚;密器则官窑;葬,白定葬;汉玉器。项氏所集图章百万,皆各值千金者。又双鸠镇纸,雌雄各一。雄者可楼雌背雌者则塌下,可见汉人工巧耳。又有大眼玦宝,环歪头,勾厥腾,皆汉器之著名者。余物精巧不胜计。

程季白,是明代徽州地区比较知名的收藏家,曾收藏大名鼎鼎的(传)王维《江山霁雪图》等优秀的书画作品,以精鉴赏闻名于江南地区,后因陷入政治风波而家败人亡。其子正言不能勤俭持家,其收藏的古玩书画多经吴其贞等书画商之手流散出来。

居间人时刻准备着,只要发现有好的书画作品,就会想尽一切办法第一时间赶到那里。“(万历四十三年八月)四日,方樵逸冒雨来,求附载往杭,不知余之不果行也。樵逸云:‘西湖隐者秦冰玉蓄元人画十余幅,又有虞世南真迹一幅,访之可以通博易。’”方樵逸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获得消息,西湖隐者秦冰玉手里藏着元人画和唐人虞世南的书法真迹,就立刻要赶过去探访个究竟,不惜冒雨前往。

再如吴其贞看好了一幅李公麟的《莲社图》,托一位居间人去购买,居然前后耗费一年的时间才达成交易。

(1666)六月观于绍兴朱石门先生令孙十三老家,令人不能释手,恨不得卧于图下。千谋百恳,至今年(丁未, 1667)四月方购到手。有居间人汪允如曰:“君谋此图有一年,我为此图说合有百次,走路不知几百里。君今得图,图得其主,庶几我不负君,君亦不负伯时矣。”

这种情况在李日华《味水轩日记》里可以得到更多例证:

正月十四日,胡雅竹以黄大痴《松溪草亭》小景来质银。此画壬子年余于武林寓楼借观者累月,知其筆法苍古疏宕,断不出俗手,但非子久真物耳。款印俱伪。

十月十二日,…………有柳贯题句,凡三入余眼矣。作伪者留天壤间,竟不可磨灭耶。

同样的书画作品反复出现在收藏家面前,这要么意味着书画商和居间从业者群体庞大,要么说明书画商和居间人的活动频率很高。尽管书画商和居间人努力工作是为了促成交易,赚取居间费用,但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从客观上让书画珍品得以重见天日,得以遇到真正懂它、珍惜它的收藏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书画居间人活动地越频繁,越有利于提高书画作品的知名度,越有利于书画作品的宣传,就越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提高交易的可能性。

(二)高水平“质品”为现代研究提供思路

近年来,每当有优秀的书画作品上拍都会引起学界的关注和争论,嘉德2019年秋拍的两件赵孟顺作品的真伪问题也成为近期学界争论比较激烈的话题之一。面对这些流传几百年的古代经典作品,弄清楚其真伪和流传固然是学术界的头等大事,但若真的有确凿证据证明其就是伪作,是否就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了呢?明代人在对待高质量伪作的时候,早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李日华说:

赝迹虽浮浅可笑,然未尝不依傍古人精神而运。画即失气韵,而布置自存;书即乏风神,而骨骸或在。以我寸灵默游其间,未尝不遇古人之百一也。

况且,明清时期的伪作质品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高水平代笔作品,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明代优秀的书画家面对突如其来的书画需求,在疲于应付之余,只能使用权宜之计来糖塞无法满足的书画市场巨大的需求缺口。比如沈周,面对无法招架的求画者,他想出了几种方法来应对:

其一,让弟子临摹自己的作品。

因求画者众,一手不能画尽,令子弟模写以塞之,是以真笔少焉。0

其二,在别人的画上落自己的款。手题他人画笔,为应酬之具。^

其三,直接在伪作上题跋当真画出手。或作质作求题以售,亦乐然应之。。

祝允明说:“沈周之片缣朝出,午已见副本,有不十日到处有之,凡十余本者。”即便文人请大量代笔人来应付订货需求,书画市场的需求量还是无法得到满足,于是职业作伪者兴盛起来。王士性记载苏州人仿制文物的技艺,称:“书画之临慕,鼎葬之冶淬,能令真赝不辨。”董其昌的代笔人,有据可查者就有赵左、沈士充、吴振、叶有年、杨继鹏、常莹等数人。他们的创作水平在当时就已经被大众认可,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就收藏有赵左等人的作品。文徽明经常找朱朗、钱谷、居节等学生和门人为自己代笔几乎尽人皆知,甚至闹出笑话。姜绍书《无声诗史》载:

朱朗,字子朗,文微明入室弟子。微仲(文微明)应酬之作,间出于朗手。金陵一人,客寓苏州,遣童子送礼于子朗,求作微仲质品。童子误送微仲手中,致主人求画之意,微仲笑而授之,曰:“我画真衡山,聊当假子朗,可乎?”。

另外,明代中后期苏州专诸巷的临摹作品被称为苏州造,异常逼真,曾经骗过了文徽明。

太史文微明曾买沈启南一山水幅悬中堂,予适至,称真。太史曰:“岂含真而已,得意笔也。顷以八百文购得,岂不便宜。”时予念欲从太史乞去,太史不忍割。既辭出,至专诸巷,则有人持一幅来肖,如太史所买者。予以钱七百购得之。及问,鬻与太史亦此人也。

历史久远的书画真迹及相关史料大多已不存在,后世研究者连展开联想的依据都会失去。若同时期高水平摹本、仿作或代笔作品依然存在,那么,后世研究者还可以依据这些作品去推理和想象原作的大致结构和气息,这些所谓的“质品”也是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的,从日本传回的唐摹王義之手札就是典型案例。

回到赵孟顺,虽然后世文人因赵孟顺的气节问题而对其艺术作品多有诉病,但李日华对此却比较变通。

吴其贞探访书画过程中发现了赵孟烦《林山小隐图》上有一段李日华的题跋,他很有见地地抄录了下来:

绘林山隐居躬耕之景。山石树木合董巨而成。清润文秀,不让前人。题识前后皆楷书。卷后祝枝山等数人题识,多谓其乏高洁,惟李日华先生题云: “尘俗糟粕岂能污其肠腹哉,盖欲空前人腐语而。

当祝枝山等人还在老调重弹,攻击赵孟烦的气节问题时,李日华认为尘世间的污言秽语和不平际遇不可能影响到赵孟烦的艺术水平。

吴其贞评赵孟烦《老君图》:“前画一老君,画法不工不简,有意到笔不到之妙。后书其清净经。书法端偕,风姿妖媚,盖得黄庭之三昧,为神品之书。”

评赵孟烦《松溪图》:“书法有勾无皱,风姿研媚,复有古雅之气,盖效唐人。”

在诸多元代画家中,赵孟顺是非常受徽州藏家青昧的画家,他们对赵孟烦书画的购买热情似乎没有受到什么气节之论的影响。单是在李日华生活的嘉兴地区,李日华在8年间就见过28件。吴其贞在江浙地区的书画探访活动可以发现,在徽州地区流传的200余幅元画中,赵孟顺的作品有26件,占据了元画部分的十分之一强。从上述李日华和吴其贞的几条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徽州收藏家对赵孟烦及其作品采取了比较客观公正的态度,才为现代人还能看到赵孟频的优秀书画作品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结语

书法和国画,植根于数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沃土中,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品格和中国艺术精神。许慎说文字产生令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诞生是人类走向文明和进步新纪元的一个标志。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中国绘画以中国的美学精神为指导,书画品鉴的过程就是中国人表达对文字和知识敬畏和崇拜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回湖中华文明和陶冶自身性情的精神体验。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中国书画都是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的一项雅趣,农商等地位较低的人群是没有资格接触这些雅事的。明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兴盛,也催生了一大批家财万贯的富商巨贾。当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都得到满足以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就逐渐提上议程,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开始影响到整个明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收购和鉴赏书画成为最具象征意义的一项活动,以至于雅俗之分就决定于书画骨董收藏之多少。

明代徽州商人大规模书画探访、收购、交易、鉴赏和作伪活动既给大量经典书画作品造成过不可估量的损害,也让很多尘封已久的珍贵书画作品重见光明。时至今日,那些优秀的明代书画伪作和仿作业已成为艺术经典。明代的皇亲贵胄、文人士大夫、徽州商人和书画居间人们围绕着书画作品展开的大规模探访、收购和鉴赏活动具有非常积极的文化意义。

本题是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居间人:明代书画中介群体研究》(项目编号: 19YJC760085)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宋吉昊;工作单位: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王祥北;工作单位荣宝斋美术馆

本文图片提供: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

注释:

①探访李日华的古董商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居间人。高居翰、柯律格等汉学家和万木春、张长虹和叶康宁等国内学者都关注到了这些人的活动。

②[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③《清河书画航》的成书时间,有学者认为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但纪学艳《明代张丑书画著录特点及成书时间考辨》提出,张丑是从1616年开始撰写,最早是到1637年才撰写完成,本文支持这一观点。

④王越石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非常有名的骨董商,也是居间人,王氏家族三代业骨董。王越石与李日华、汪珂玉、张丑、吴其贞、董其昌等人都有书画交流。

⑤万木春《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第101 ~ 103页。

⑥[明]吴其贞《书画记》卷1,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第59~60页。

⑦[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7“万历四十三年八月四日条”,第473页。

⑧[明]吴其贞《书画记》卷5,第223~224页。

⑨[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6“万历四十二年正月十四日”条,第365页。

⑩[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级》卷2,凤風出版社,2010,第350页。

11 [明]吴其贞《书画记》,第235页。

12 [明]吴其贞《书画记》,第65页。

13[明]韩昂《图绘宝鉴续编》,《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第837页。

14[清]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第374页。

15[清]王原祁、孙岳颁等《画辩证》,《佩文斋书画谱》卷9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6单国强《晚明两大传统的融合趋势》,《新美术》1993年第1期。

17[明]王士性《广志绎》卷2,中华书局, 1981。

18[明末清初]姜绍书《无声诗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58页。

19[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2,《中国书画全书》

20[明]吴其贞《书画记》,第76页。

(责任编辑:秦佳)

猜你喜欢

书画作品书画
少儿书画作品4幅
少儿书画作品4幅
小小书画廓
少儿书画作品8幅
书画作品欣赏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作品欣赏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