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百年减贫史的光辉历程与宝贵经验

2022-06-17徐田华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徐田华

摘 要: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用百年时间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减贫道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绝对贫困,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中国经历了嵌合式减贫、救济式减贫、开发式减贫和精准式减贫四个阶段,取得了宝贵经验。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既有助于做好未来的减贫工作,也有助于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智慧。

关键词:百年减贫;辉煌成就;消除绝对贫困

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贫困问题的本质及制度根源,并指出消除贫困的根本出路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为己任,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百年时间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减贫道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绝对贫困,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的辉煌成就

2020年11月23日,贵州9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标志着中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也标志着中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从贫困的大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担负起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经过100年的努力,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党对中国人民的历史承诺,体现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本质属性,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受历史环境的影响,直到1978 年改革开放前,中国依然没有摆脱人人贫穷的局面。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显著增加,到2012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587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显著下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消除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战,涉及全国22个省(区,市)的832个贫困县如数如期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一成就对我们这样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不仅仅是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还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锻炼了干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持续多年的脱贫攻坚,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电商扶贫、科技扶贫、光伏扶贫等新业态迅速发展,产业空间得到拓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贫困村全部通车通邮,贫困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得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吃上了营养餐,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搬到了新家,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极大改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300多万名县以上驻村干部加深了对基层工作的了解,提高了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1],从经济、政治、社会治理等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贫困一直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减贫被确定为第一个目标。中国减贫事业是世界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百年减贫成就不仅为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球减贫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使7.5亿人成功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2]。这个过程中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将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战斗力充分运用于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切实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探索建立了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榜样。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的光辉历程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中国的减贫历史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历程休戚与共并紧密相连,大致可以划分为1921年至1949年的嵌合式减贫、1949年至1978年的救济式减贫、1978年至2012年的开发式减贫、2012年至今的精准式减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阶段特色,都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相适应。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嵌合式减贫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绝大部分民众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共产党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与改善劳苦大众生活境遇高度结合起来,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始终将为人民谋利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动员民众推动革命进程的重要方法,将革命与改善民生嵌合到一起,通过一系列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同时改变了农民极度贫困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时,就非常关注贫苦民众的生活问题,他们走进煤矿、走进工厂,支援并参与劳工反剥削的罢工,与劳苦大众并肩作战。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1928年、1929年先后颁布《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改善民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既照顾地主阶级利益,又改善农民生活,还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减少根据地人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地促进了边区城乡经济的繁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新老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规定了彻底平分土地的基本原则,使近1亿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农民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3]。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将革命与改善民生嵌合到一起,既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又改善了老百姓极度贫困的状态。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 —1978):救济式减贫

饱受战争创伤的新中国满目疮痍、一穷二白,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大批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上。面对着如何尽快摆脱贫困,解决吃饭这一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合作化解决贫困的战略构想,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彻底切断了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产生的经济根源,初步构建起对保障老弱孤寡残社员的“五保供养制度”,本着“总以不饿死人为原则”的救济思想对极端贫困人口进行了兜底[4]。这一时期的减贫措施,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但是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2年基本完成的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了土地由地主所有制到农民所有制的制度变迁,极大地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1956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使农村土地由农民个体所有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解决了土地公有的问题,避免了更多的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陷入贫困[5]。同年出台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要保障老弱孤寡残社员的吃、穿、烧(燃料)、教、葬,形成了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雏形。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摆脱贫困缺乏科学认识,这个良好开端很快被“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打断。虽然救济式减贫解决了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是难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按照2010年标准①,1978 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6]。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 — 2012):开发式减贫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力充分释放,国民收入持续增长,提前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普遍性贫困问题。“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理念,造成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中国共产党以贫困县为重点,对“老、少、边、穷”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解决了大多数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缓解了区域、城乡差距扩大趋势。

基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此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奠定了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基础。[5] 1984 年出台的《关于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通知》,标志着国家开始探索实施专项扶贫减贫工作。1986 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后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1994 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年)》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扶贫减贫事业由原来的道义式扶贫转向制度性扶贫,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始了规范化、机构化、制度化安排[7]。2000年底,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22年间,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 年的2.5亿人减少到3000 万人②,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左右[8]。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区域性经济发展不足导致的贫困逐步得到缓解,群体性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为此,2001年、2011年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把减贫工作的重心下移到村,坚持扶贫到村到户。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2012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至989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0.2%。[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 —至今):精准式减贫

传统粗放的开发式减贫出现了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容易返贫等问题,[5]与此同时,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的减贫思想,创新发展了中国减贫道路。通过一个个系统工程、一场场攻坚硬仗,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圆了中华民族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州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这是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此后多次对精准扶贫做出重要论述和部署安排[5]。2014年,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明確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目标与扶贫到户、精准到人的工作要求。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到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此后印发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构建起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政府市场社会相补充、目标策略措施相协调的扶贫减贫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扶真贫、脱真贫。实现了自2013年以来年均减贫1000万以上,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300多万的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的宝贵经验

(一)始终坚持党对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中国百年减贫史证明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减贫事业成功的根本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穷苦人民闹革命,领导他们“打土豪、分田地”,终使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改变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带领老百姓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改革,构建起基本的社会救济制度,避免了广大农民因失去土地再次陷入贫困,改变了他们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状况,为极端贫困人口提供了基本生存保障。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性贫困,并对重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实行扶贫开发,使几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让广大农民过上了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带领人民向贫困宣战,保证了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兑现了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都始终如一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等不同时期一脉相承的职责使命,对贫困群众念兹在兹,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中国百年减贫史始终秉承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民作为减贫的根本动力、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深蕴民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建立了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识到“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9]。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广大人民参与生产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没有掉队,充分体现了在减贫事业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和发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10]。

(三)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减贫问题

中国百年减贫史深刻体现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中国减贫不是在分配领域做文章,而是首先聚焦生产领域,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关注“分好蛋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们党将减贫事业放到革命的大环境中,通过不断为劳苦大众谋福利,团结了广大人民,获得了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将减贫置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积累农业经济剩余以支援工业化建设,暂时牺牲农民利益换来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后来的大规模减贫奠定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时期,国民经济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们党将减贫工作置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实行“先富带后富”,通过顶层设计和资源调控开展了大规模的制度性扶贫开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脱贫攻坚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对重点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持。中国始终将减贫放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大局中,通过发展为减贫提供了物质基础、持续动力和良好社会环境,也只有将减贫放在发展中解决,才能够创造大规模减贫的奇迹。

(四)始终坚持造血与输血相结合的减贫模式

中国百年减贫史始终坚持造血与输血相结合的减贫模式,根据造成贫困原因的不同,采取差异化减贫措施,在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的同时,对无劳动能力者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广大穷苦老百姓一无所有,我们党进行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农业合作化运动等,使亿万农民拥有了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满足农民对生产的渴求,激发人民群众摆脱极端贫困、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自我造血功能,初步解决了普遍性贫困饥饿;对于老弱孤寡残等弱势群体,则通过“五保供养制度”等社会救助进行输血,保障基本生活。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破解了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源头上解决了造血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已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的基础上,对“老、少、边、穷”等区域性贫困地区,先后实施专项扶贫、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发展生产、发展教育、易地搬迁,提高造血能力,勤劳致富,对无劳动能力、无就业能力的贫困群众实行社会救助,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政策性兜底,确保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通过让有劳动能力者自我造血,对无劳动能力者持续输血,确保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未来展望

消灭绝对贫困现象,并不意味着减贫事业的终结。今后中国减贫事业将从脱贫攻坚转到巩固脱贫成果上来,减贫工作进入多措并举防止脱贫人口再返贫、加强与乡村振兴衔接、构建治理相对贫困的長效机制的新阶段。

(一)多措并举防止规模性返贫

消除绝对贫困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脱贫人口始终面临着返贫的风险,比如政策帮扶红利消减、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等都有可能导致边缘低收入户或者部分贫困户再次返贫。

要通过监测摸底、建立台账、延续帮扶、持续跟进等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脱贫人口再返贫。对已脱贫地区进行抽查、普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基层干部对脱贫群众进行回访,了解实际情况,对返贫、存在返贫风险的人员建立信息台账,确保致贫返贫人员能及时建档立卡。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对刚脱贫人员,要“扶上马、送一程”,夯实贫困人口的脱贫基础,防止脱贫人员再次返贫。

(二)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乡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对于貧困地区来说,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乡村振兴不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良策,更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是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延续原有的好做法,优化调整已经不适用的做法。二是经济基础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坚持将产业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三是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要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动作用和服务能力,落实好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增强乡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三)构建治理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绝对贫困消除以后,治理相对贫困将成为减贫工作的重点。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没有固定衡量标准,通常是指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相比,个人或家庭收入低到一定程度时的社会生活状态[11],反映的是财产、收入在社会贫富阶层之间的分配[12]。它的识别更加复杂、分布更加分散,它的根源是社会结构性问题,具有长期性。因此在治理时,重在设置全面而长效的社会政策。

一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补足短板、补上欠账。二是实行城乡一体的减贫政策。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底层贫困人口流动加速,要统筹考虑乡村贫困人口与城市贫困人口。三是实施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国家要继续推动各类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推动欠发达地区整体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黄承伟.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下)[J].湘潮,2020(10):4-8.

[2] 许可.改革开放40多年来7.5亿人摆脱贫困 中国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N].北京日报,2020-10-20.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297-299.

[4] 毛择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7.

[5] 白增博.新中国70年扶贫开发基本历程、经验启示与取向选择[J].改革,2019(12):76-79.

[6] 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下)——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J].党史文汇,2019(09):14.

[7] 黄承伟.新中国扶贫70年:战略演变、伟大成就与基本经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6):3.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N].人民日报,2001-10-16.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

[10] 左停,徐卫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反贫困的经验与启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3):96.

[11] 叶敬忠.中国贫困治理的路径转向——从绝对贫困消除的政府主导到相对贫困治理的社会政策[J].社会发展研究,2020,7(03):29.

[12] 李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J].中国社会工作,1996(05):18.

(中文校对:薛萃)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in China’s 100 Year History

of Poverty Reduction

XU Tianhua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Institut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eijing 102208)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explored a poverty reduction road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one hundred years, eliminated absolute poverty for the first time in human history, and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Reviewing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China’s poverty reduction in the past century and refining its valuable experience will not only help convey China’s voice and wisdom to the world, but also help to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poverty reduction.

Keywords: centennial of poverty reduction;brilliant achievements;eliminating absolute poverty

(英文校译: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