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健康中国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健康管理标准化的实现策略

2022-06-17何安南

体育时空 2022年10期
关键词:健康管理健康中国标准化

何安南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5-269-02

摘  要  健康是人成长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普遍不如从前。随着“健康中国”概念的提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管理受到了人们的多方关注。为了使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管理工作更趋标准化、科学化。本文对大学生健康管理问题展开研究,并从体系建设、平台搭建、队伍组建、知识普及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化实施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健康管理  标准化  健康中国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健康管理已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大学生健康管理的重任。然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健康问题因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愈发突出,高校学生的健康管理工作过程中也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健康管理已是迫在眉睫。

一、当代大学生自身健康问题

当代大学生因生活方式、作息時间、学习压力等原因,其自身存在不少健康问题。首先,大学生身体素质呈日渐下降趋势,肥胖、近视、肺活量不足等问题表现突出。大学每年的学生入校体检中,超重、肥胖比例逐年上升,近视等视力问题普遍存在,肺活量不达标的比率也居高不下。身体素质不高,健康就无从谈起,大学生普遍低下的身体素质已严重制约着其健康发展。其次,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占比加大[1]。据相关调查显示,过半数大学生存在颈椎、腰椎方面的亚健康问题,睡眠不足、失眠、多梦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更是高达八成。再次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大多表现为抑郁、敏感、偏执等,个别学生因不适应社会,自我调节能力不够,而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甚者走向极端。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健康管理发展现状

所谓健康管理,就是通过多学科、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医学、营养学、运动学和营养学等,针对个人的身体、心理健康展开评价估量和干预预防,以保证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康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治未病”,简单来说就是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发展。健康管理的理念与我国中医理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上世纪70年代,健康管理就已经以学科形式进入公众的视野范围之内。对于当前的高等院校来讲,大学生的健康管理大部分还停留在过去的身体锻炼、看病就医方面,整个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健康管理意识不足

首先,大学生缺乏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时代,手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有熬夜上网的经历。伴随着这种不良的作息习惯,不按时就餐、下馆子、点外卖也随之而来。长时间的不良就餐方式相继会引发各种慢性疾病的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率日趋年轻化。其次,高校的健康教育开展不足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高校的健康管理意识薄弱。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即便有开设相关课程,但课程上座率并不高,教学效果也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二)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建设缺乏科学性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大学生的健康管理工作内容应涵盖身体体检、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常见疾病防治等。而现阶段的高校普遍只将关注重点放在疾病治疗方面,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方面明显关注度不够[2]。另外,高校内学生健康管理的组织和人员配置也与大学生数量难以匹配。大家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健康管理只是学校医疗部门的事情,与专业课程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心理辅导中心等机构没有太大关系,这无疑加重了高校医疗部门的负担,不利于院校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政策制定效果不甚理想

国家教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在大学生健康管理方面出具了不少政策内容和指导文件,但是从种类和数量来看,数量虽多,但聚合性不理想,人们无法从众多的政策、文件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由于政策、文件的制定主体涉及多个部门机构,关于大学生健康管理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性的要求,内容方面的细化程度也不足,实施起来颇具难度。此外,政策、文件制定的主体不同,其中可能涉及的利益也就增多,容易出现利益方面的冲突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健康管理标准化实施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单单取决于个人的因素,家庭成长背景、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会发展环境等因素也都与之联系密切。现如今“低头族”“下馆子”的现象在大学生中间司空见惯,对其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多。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只依靠高校的力量是根本不够的,还需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3]。在大学生健康管理中,应该建立起多方联动机制,将家庭、学校、社会、体育、医疗、心理多方力量整合起来,实现全方位的协同发展,共同为大学生管理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体系。

例如:高校院办鼓励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健康与我”的主题运动会,为大学创设良好的运动锻炼氛围;体育教学部门结合学生个人健康档案对于身体健康素质较好的学生给予办法颁发荣誉证书奖励,对于身体素质稍显不足的学生开展身体体质评估工作,针对性地提出运动建议;院校医疗部门除了日常的疾病诊治和预防以外,通过发放健康手册、开展健康讲座进课堂活动及线上直播互动交流等活动。

(二)组建完备的大学生健康管理师资队伍

高校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专业的人员队伍建设。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健康管理的相关投入,首要任务就是吸纳足够数量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体育教师、医师、心理咨询师等,使健康管理人才队伍的数量与在校大学生数量相匹配。与此同时,对现有的体育教师和健康管理工作人员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方面的培训工作,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使之始终与时代发展保持高度一致,为学生的健康管理提供更好地服务[4]。

例如:某高校开设大学生健康管理选修课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课程讲师;再如高校为提升体育教师、医师、辅导员的健康管理综合素养,引导并鼓励其参加《健康管理师》线上培训课程,参加相应的职业能力考试。

(三)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健康管理资源平台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高校的部门之间、各高校之间应该建立起系统化的大学生健康管理资源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以提升健康管理水平。高校的各个部门之间应该通力协作,学校医疗部门整合大学生医疗诊断、体检报告,体育教学部门整合体能测试、健康干预;心理辅导中心整合心理测试、心理干预,三部门将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汇总,搭建起大学生健康管理的资源平台。高校之间也同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沟通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高校的医疗部门和心理辅导中心根据学生的健康档案对其身体和心理健康展开评估,并将结果同步共享至体育教学部、医疗部门和心理辅导中心,学生本人也可以进行相关信息的查阅。高校三部门对学生健康信息共享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体育锻炼,为其健康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

(四)成立新型的高等院校体医融合机制

大部分大学生往往都有不良的作息时间和生活方式,学习生活压力大,日常的体育锻炼也不足,这些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降低。作为高校,应该整合体育教学部门和学校医疗部门的资源,将二者的工作职能进行有机融合。学校医疗部门在进行疾病预防内容宣传的同时,结合体育教学部门开展的运动项目出具对应的运动处方,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进行身体锻炼[5]。体育教学部门应和学校医疗部门相互交流,协同合作,及时进行运动项目的评估活动,将运动风险降至最低,最大程度提升运动效果。同时还要及时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并采取针对性地预防和管理,以最终实现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提升。

例如:由体育老师、医生和辅导员组成大学生健康管理工作小组,为学生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常规的医学检查和初步诊断、运动处方、心理干预、学生体育活动等等。

(五)普及健康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在“健康中国”理念的大力推行之下,各方都在积极倡导体育锻炼、健康管理的重要意义,但当代大学生在健康管理的自我意识层面还是相对薄弱,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如高血压、肥胖等仍然一知半解。高校对健康知识的普及方式一般还是传统的知识讲座,其效果不甚理想[6]。因此,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增加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相关选修课程,综合利用线上线下資源,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高校信息技术部门联合体育教学部门、院校医院和心理辅导中心,设立专门的健康知识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号和微博官方账号,定期向广大师生推送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相关内容的文章;进行心理咨询抖音直播活动,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解决渠道;编纂并发放大学生健康管理手册、张贴运动与健康主题的宣传海报等,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管理指导。

四、结语

大学生的健康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全民健康和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健康事业的时代背景之下,投身大学生健康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征,始终坚持运动健康理念,科学运用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和促进措施,为大学生健康管理标准化提供助力。

★2017年立项的省级在线课程MOOC项目,项目名称:《体育与健康》,项目编号:2017mooc270。

参考文献:

[1]张敏,刘芳芳,韩春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研究[J].福建轻纺,2022(03):58-61.

[2]杨艳杰,邱晓惠,杨秀贤等.翻转课堂对大学生学业情绪及学习自主性的影响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04):60-62.

[3]武少朋,赵丽娜,李玉玫.基于移动终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交互管理系统[J].微型电脑应用,2022,38(02):22-24.

[4]戴艳清,向文静.大学生个人健康档案管理提升路径探析[J].档案与建设,2022(01):60-62.

[5]任锋.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困境与应对——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视角[J].大学,2021(51):136-139.

[6]吴雨舒,刘欣雨.“健康中国”视角下手机APP在大学生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探讨[J].中国市场,2021(36):185-186.

猜你喜欢

健康管理健康中国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