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城会议:为何提出“建党、建军、建政 ”三大方针

2022-06-17郭钰豪晏雪莲

党史文汇 2022年6期
关键词:黎城根据地军队

郭钰豪 晏雪莲

全民族抗战时期,太行区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在敌后抗战中起到关键作用。如何在抗日相持阶段作出适时部署以适应新的斗争环境,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1940 年 4 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山西省黎城县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以加强政治建设为核心,围绕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展开新的布局。

一、黎城会议的背景

(一)在“敌、伪、顽”出击下,中共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中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将主攻投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日军对以太行区为主攻地区的广大华北地区先后实施了“治安肃正”和“治安强化”运动,使根据地生存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此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国共双方嫌隙日增。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抗战和反共”两大主要任务,提出“溶共、防共、限共”策略。在此方针下,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密谋反共妥协的阎锡山在12月底发动晋西事变,企图一举消灭八路军。因此,中共陷入“敌、伪、顽”腹背受敌的形势中。

(二)自身建设的紧迫要求

八路军东进山西后,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多块根据地。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首先,政治建设进程中存在很大问题。第一,缺少政权的支撑。在创建根据地之后,由于缺少相应上层建筑保障,以及相应的农业、工商业等体系建设的缺乏,致使根据地发展和战争赓续出现了脱节、停滞的局面;第二,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审查标准。正因如此,造成在扩充军队实力和任用干部上出现了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导致在战争局势逆境下出现大量减员的问题。同时,伴随着局势紧张,各根据地都出现了叛降投敌、脱离队伍的现象。

二、会议的政策措施

1940 年 4 月11日至26日,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组织下,在山西黎城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第一二九师和冀南、太行、太岳三区主要领导杨尚昆、彭德怀、邓小平、宋任穷、李菁玉、李雪峰、薄一波、安子文、杨秀峰、戎伍胜等出席会议。此外,朱德在离开太行回延安前到会看望了与会人员。值得注意的是,会上各方负责人围绕相关问题阐述观点,但最主要的议题则围绕建党、建军、建政展开。

(一)建党:杨尚昆《目前政治形势与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在严峻形势压迫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成为最为关键的议题。会上,杨尚昆提出将“争取时局好转,克服逆转”的主张作为未来工作的核心任务。并以此作出3项部署: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

首先,在发展进步势力的路线上,要重视对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保护和发展,为党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支持,注重以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为军队的骨干力量,同时要用无产阶级思想来进行政治和思想改造,从而确立党对政权和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其次,在争取中间势力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对中农、富农等的保守态度,把他们当作“同盟者”来争取;对于地主和地方实力派,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充分依据“三三制”原则来吸纳其进入抗日民主政权之中; 对于顽固势力,则摒弃之前的妥协策略,转而采取以斗争手段来达到团结抗敌的目的。杨尚昆指出:“斗争是为了团结,而不是为了分裂;是为巩固统一战线,而不是搞垮统一战线。这是抗日内部的斗争,主要的斗争是抗日。”这就为之后的斗争方式奠定了基调。

(二)建军:刘伯承《关于党军建设问题》

着眼于军队建设的长远发展,刘伯承在会上提出 “以党建军”的理念。结合日军“治安肃正”的打击和部队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刘伯承提出3点解决方案。

第一,加强整训工作和政委制度的推行。从几年来的对日作战经验来看,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政治制度,军队在低谷期很容易发生人员离队现象,对此,他指出,要强化对干部和士兵的教育,主张“一切教育要经过干部”。同时,要在更大范围内贯彻政委制度,加强基层连队的党建工作,在构筑“小堡垒”过程中构建起坚强的政治基础。第二,通过优化结构来积蓄战斗力。他主张对现有部队进行重新分编,在明确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的功能下完善部队职能机构。充分发挥八路军的灵活优势和地方部队的群众优势,把运动战和游击战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加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当时要求教育水平和在战时状态下要求兵员需求达到政治上和数量上平衡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加强部队的思想和政治教育依旧是重要问题。为此,他主张在广泛推进“冬学”下创建各级党校以加强培训,并充分利用“两小时学习制度”,而培训内容则以战术作战为主,以軍纪训练为辅。

(三)建政:邓小平的报告

在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之外,如何巩固得之不易的根据地政权则成为关乎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内容。

第一,成立“冀太联办”。邓小平指出:“联合办事处是一权力机关,用指示信方式实现政策法令之指导,以达到实际上内部的统一,以三专署为工作机关,每一指示对本区直接领导,对其他区间接指导。划区一般要将就旧省界。”于是在黎城会议结束之后,冀太联办于当年8月成立。

第二,“人权”问题。由于太行根据地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导致整个环境敏感而脆弱。因此,在一些巩固和保卫根据地发展的措施中,掣肘于受众理论水平较低和实施方法不好等综合因素,出现了一些“左”的错误,集中表现在有乱捕乱打和法序滥用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邓小平在会上公开表示:区、村无捕人权,县无杀人权;一切要经过法律;军队杀人要经过军法机关决定。对于特务分子基本上是从群众中斗争且有破坏行动的才可以抓捕。

第三,整顿财政经济秩序。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敌后经济战线包含两个环节”的论述,因为政权发展离不开财政支持,而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改变当前政府对商业的严管方式,进行调剂而非包办;主张建立经费制度,同时在保证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轻工业和商业,从而在开源节流中实现根据地的正常运营,同时以法制化轨道来进行管理。

三、会议的实践举措

在党的建设方面,黎城会议召开后不久,在太行区党委的主导下部署了第一次整党运动,首先从审查党政军干部入手,在对基层党组织中出现的涣散现象进行整顿之外,把一批政治坚定和原则性强的人充实到干部队伍之中。同时,按照中共中央发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摒弃了此前一直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而给各级党组织一定自由权,进而改变以往“原则领导”的方式,采取“具体领导”的方式。此外,还加强对全体党员的教育,内容以学习党章和中央文件为主,从而达到在教育的同时贯彻中央指示和根据地政策的目的。

在军队建设方面,着眼于目前和未来的斗争实际,围绕刘伯承提出的“敌进我进”方针,采取以下3个措施。第一,对军队进行整编。在充分健全正规部队基础上着重吸收和整顿地方武装,第一二九师由原先9个旅扩编为13个旅,下辖的军分区统一整合为太行、太岳和冀南3个军区。第二,对干部进行教育。除提高各级各类干部对中央文件的了解程度外,还依托抗大分校、各级党校、随营学校和各类训导班来强化教育效果。第三,对基层进行整顿。依托“支部建在连上”的总体方针,尤其注意对基层战斗力的重视,健全以党为核心的一整套制度规则,在落实中把基层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同时清除一大批思想堕落和立场软弱的干部,虽然在人数上出现了一定缺口,但强化了部队的战斗力。而且依靠正规部队与地方武装良性互动机制,也使兵源缺口有了很好补充。

在政权建设方面,则以冀太联办的成立为标志。1940年8月1日,冀太联办在河北涉县成立,这个机构总揽太行、太岳和冀南3个地区、15个行政专区、115个县的全部事务。杨秀峰任主任,戎子和、薄一波任副主任。在當时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上就明确指出:“‘冀太联办’它在形式上是政府联合协商机构,实际上是晋冀豫边区最高行政机关,是抗战行使权力机关。”而在整个机构中居于核心的是由军民领袖、冀太联办士绅名流、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组成的行政委员会;其施政指南也是在广泛采纳各类意见基础上颁发的《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施政纲领》,从根本上规定了冀太联办的性质和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冀太联办的成立也成为日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雏形。

四、会议的历史意义

黎城会议之后,华北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建党、建军、建政三大建设工作,推动了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对准备反攻,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政治建设走向正轨。经过3年多的发展,太行根据地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政治建设中没有体现党的根本领导,也没有可持续的发展规划,才出现现行政策与斗争实际脱节的问题,致使根据地的发展出现严重问题。而黎城会议采取的各项措施都围绕加强党的领导制定,从而在整合军队、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根据地政权职能划转上有了明确方向。

第二,重新调整统一战线策略。由于王明在抗战初期奉行“右倾投降主义”,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论断,这就使得中共在国共合作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落实到地方则更多表现出一种妥协的态度,直接导致军队的战斗力被束缚、在应对反共摩擦中处于被动局面。而在黎城会议上正式提出的“硬不破裂统一战线,软不丧失政治立场”战略方针,成为今后与顽固势力斗争的指南,不再局限于一味妥协的窠臼,从而掌握了革命主导权,为今后打破“敌、伪、顽”前后夹击的局面奠定基础。

第三,对根据地的施政方针进行了有益探索。太行区有两点优势值得注意:一是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大的敌后根据地之一,在如何理顺党建与政权建设上具有先行探索示范意义;二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各根据地内广泛实行的“三三制”、货币系统和财政制度等都在本区有很好的实行和反馈。正是在这两点基础上创新性成立的冀太联办成为党领导下政权建设走向正轨的尝试和标志。而依托民主范式下的各项条款以及提出的“对外贸易统制,对内贸易自由”商业政策,也奠定今后各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基调。此外,在军饷问题、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等关乎生存政策上的实际措施,对保障根据地的发展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责编 王宇新)

猜你喜欢

黎城根据地军队
Self-screening of the polarized electric field in wurtzite gallium nitride along[0001]direction
黎城盆地形成及断裂特征、第四纪活动性探讨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军队的4月1日
碑眼看黎城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官途猎枪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