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精神: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璀璨路标
2022-06-17韩延明
韩延明
2021年9月,中央宣传部公布了党中央批准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其中就有“老区精神”。这是我们党对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的充分褒奖,意义深远。
老区精神的提出与确认
老区或革命老区,乃“中国革命老根据地”的简称,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老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伟大飞跃的实践沃壤和社会主义大厦的坚厚基石,是中国梦的源头和起点。从革命根据地初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老区点燃,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在老区开辟,党的革命精神在老区孕育,党的治国理政经验在老区积累。老区的每一座山峰,都燃烧过革命战争的烈火;老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老区的每一个村庄,都回响着抗击侵略者的壮歌。正是从老区出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井冈山、湘赣、中央苏区、琼崖等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分布于16个省的300多个县,总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国革命不断向前推进的战略基地。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了陕甘宁、晋察冀、冀鲁豫、沂蒙山、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分布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0多个县,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其中,陕甘宁边区是党领导敌后抗战的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已有19块,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革命老区孕育形成的老区精神,是中国革命血火岁月里的精神高峰和闪光路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革命时期虽实际上已经产生并展现了老区精神,但当时并无老区精神这个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老区精神都是以革命精神或革命传统称谓,其内涵也多限于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等内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制定了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一些优惠政策和举措,但也未明确提出老区精神这个概念。
老区精神的正式提出,始于1989年,其内涵的提炼和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探讨、明确、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1989年4月下旬,在福建省龙岩市召开了首次全国革命老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这是由福建、江西、湖北、安徽、陕西5省联合发起召开的一次盛会,共有180多人参加。会议提出,要探索以“发扬革命传统与引进现代意识相结合”、以“开发老区经济与挖掘老区革命精神财富相结合”的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途径。就是在这次大会上,正式提出了老区革命精神这一概念。1989年12月,初任甘肃省庆阳地委书记的杨德儒,在深入各县调查研究、走访老党员老红军老干部并认真听取老区人民呼声的基础上,向地委提出发挥老区政治优势、用老区精神武装全区人民的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重建“陇东粮仓”的建议。众所周知,庆阳是甘肃省的革命老区,从1927年到1949年先后经历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抗日根据地3个较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根据杨德儒的提议,经过多次广泛讨论、研究、凝练、完善,中共庆阳地委正式提出并确定“老区精神”这一概念及其内涵,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拓创新的变革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面向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1990年6月、1991年7月、1992年9月、1993年10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接连在江西省井冈山市、陕西省延安市、湖北省红安县、安徽省金寨县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全国部分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进一步推动了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热潮和有关老区精神的广泛传播,随后对老区精神内涵的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特别是中国老促会会刊《中国老区建设》相对集中地刊载了研究老区精神的一系列理论文章,进一步推动并深化了对老区精神的阐发和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讲话和指示,对老区精神的传承弘扬、老区的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极为关心和重视。2012年12月,他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指出:“我相信,有革命老区群众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有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在上级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帮助支持下,革命老区一定能够完成脱贫致富的历史任务,让革命前辈含笑九泉,让他们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此后,全國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和对老区精神内涵的探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发展的特别关注,使有关老区精神的研究迅速升温,进一步促进其提炼和完善。在2016年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上,中国老促会集思广益、整合全国各方意见,将老区精神的内涵提炼为6句话,即“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
老区精神的内涵与体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老区军民用鲜血浸染出永不褪色的红土地,铸就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老区精神。其基本内涵与具体体现包括如下6个方面。
(一)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和对革命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老区军民听党话、跟党走、勇往直前的不竭精神动力。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艰苦卓绝、腥风血雨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但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党的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朱毛会师”后逐步向赣南、闽西、粤北等地发展,到1931年9月即发展成包括28个县境、拥有15座县城、5万多平方千米、250多万人口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并选出63人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214E17A9-B971-4AC5-8E90-542939D4AFF5
再如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陕甘边根据地基础上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后改为陕甘宁边区),从1947年到1948年就有2万多人参军、1万多人参加游击队,为部队提供公粮56.8万石(每石300斤)、军鞋30万双。到1949年,支前民工200多万人次、担架6.7万副、牲口250万头次,缴送的草料仅1948年就有3223万斤。毛泽东赞誉说:“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都得益于老区人民对党的忠诚与信任。
(二)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
老区人民为了根据地建设、革命胜利,毁家纾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无私奉献。
大别山腹地的安徽金寨县是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主要发源地,先后组建过11支红军队伍,10万人壮烈捐躯,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洪学智上将和皮定均等8位中将及50位少将共59位开国将军,他们年少时都是从这里奔赴战场的;瑞金沙洲坝的农民杨荣显先后将8个儿子送到前线,最后全部牺牲;福建宁化县6600余人参加长征,仅有58人活着抵达陕北。据不完全统计,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牺牲的烈士共4.8万多人,有名有姓的烈士15744人。沂蒙根据地420万人中有20万人参军参战,100多万人踊跃支前,10万人血洒疆场。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的大义壮举和爱国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崇敬。
沂蒙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战争年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六姐妹、陈毅担架队等英模人物身上,而且还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沂蒙老区人民吃糠咽菜,却向国家交售粮食逾12亿斤,与该时期之前比,多交2.5亿斤。同时,还接纳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鲁西北6万多名灾民。沂蒙老区有3.1万名失去儿女的母亲,她们家门口挂着烈属牌子,却无一人向政府要过任何待遇;她们人人有功,却无一人去追求那份流芳百世的美名;她们手里还拿着当年政府或部队出具的欠条,却没有一人去兑现;她们送出丈夫和儿女,自己却一直留在穷乡僻壤的山村,鲜为人知。可见,忠诚、信仰、担当、奉献,是老区精神之魂。
(三)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在革命老区,一位位铁骨铮铮的英烈,一个个视死如归的故事,铸就了百折不挠、军民团结战斗的钢铁长城。
忆往昔,井冈山根据地三次反“会剿”、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沂蒙根据地多次反“扫荡”、八路军百团大战、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毛泽东率军转战陕北等,均勇敢顽强、撼人心魄。1937年至1944年间,马本斋率领所部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870余次,歼敌3.6万余人,英勇善战、威名远扬,被毛泽东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在井冈山根据地开创时期担任永新县委书记的刘真,多次受到毛泽东高度赞扬。1928年8月,他奉命到南昌参加党的会议,不料在归途中被捕。敌人惨无人道地对他施以各种酷刑,后来竟用民间熬樟脑油的大木蒸笼熏蒸他。他昂立蒸笼中,大义凛然,面不改色,直至被敌人活活蒸死,时年27岁。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和贡献,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始,就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作为自己的工作作风和政治本色。
长征途中,缺衣断粮、险象环生、艰苦卓绝,但红军指战员顽强坚持、自强不息。1935年,部队在通过冰天雪地的云中山时,将军看到一位衣裳单薄的老战士倚靠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被冻死。将军怒吼道:“御寒衣物为什么没有发给他?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一阵沉默后,有人小声说:“这就是军需处长……”经考证,军需处长叫胡军,他在最寒冷的时候把棉衣让给了战友;将军是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后任西路军第五军军长,1937年攻占甘肃高台县城时壮烈牺牲。
革命根据地环境之艰苦、生存之艰难、战斗之残酷、牺牲之惨烈,今天很难想象,但老区军民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延安时期,面对地瘠民贫的恶劣自然環境和敌人的围堵封锁,边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都开垦了小块荒地种菜种粮。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访问,看到毛主席、朱老总等中共领导和普通战士一样住的是四面黄土的窑洞、吃的是土豆小米饭、穿的是打着补丁的粗布军装,很是震惊。这种艰苦奋斗的共产党人本色,成为斯诺眼中不可战胜的“东方魔力”。
(五)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就是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把握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全民族抗战初期,八路军仅4.6万余人,新四军仅1.03万人。到抗战胜利时,人民军队已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260余万人,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这是我们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结果。
为了追求真理、培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先进分子,毛泽东在延安动员大家:“让我们来一个读书比赛。”由此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掀起过4次成效卓著的大规模“攻书”活动:第一次是1936年5月到1937年8月,主要是研读哲学、著述哲学方面,其成果是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诞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第二次是1937年冬到1938年冬,主要是在军事学、战争论方面,其成果是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诞生,解决了抗日战争的发展道路和战略战术问题;第三次是1938年秋到1940年冬,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方面,其成果是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诞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第四次是1941年5月到1944年5月,主要是在党的建设方面,其成果是毛泽东的《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伟大工程。214E17A9-B971-4AC5-8E90-542939D4AFF5
(六)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
老区人民与党和人民军队同呼吸、共命运,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我们战胜敌人、壮大自身、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锐利武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苏区240万人口中有60余万人参加赤卫队、担架队、慰劳队、洗衣队等支前队伍。“红军干娘”周家姆为营救上门避险的红军将领王树声,让儿子换上王树声的衣服。最终,王树声逃过一劫,儿子却惨遭杀害。她强忍悲痛,又将另外两个儿子送进红军队伍。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老区“三英烈之父”刘永良,先后将3个儿子送到部队。1947年春,他的长子刘福林在对敌作战中牺牲;1948年夏,次子刘孟林也牺牲在解放战场上;1950年冬,三儿子刘洪林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捐躯。但刘永良仍然说:“只要党需要,我还有孙子,再让他报效国家。”老区人民确实是“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也要送战场”。
1939年7月,八路军进驻山西武乡县砖壁村,朱德总司令提出“三不争”规定:不与老百姓争粮吃,不与老百姓争房住,不与老百姓争水喝。我们党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相依,为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提供了根本保证。老百姓紧紧扯住八路军的衣袖:“你们真是好队伍,你们住在这里不要走啊!”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太行军民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在全民族抗战中,太行山区有15万名优秀儿女加入中国共产党,60万名热血青年参加八路军,从在山头、村庄之间设置消息树等联络信号,到“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再到各地普遍建立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军队与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形成了抗日的铜墙铁壁。特别是太行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巧妙战术和作战方法,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战术运用的奇观,通过军力民力的有力配合,将日军攻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如期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通过这一伟大工程,革命老区人民告别贫困,开始踏上致富之路。
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老区得到充分展现。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老区精神,是我党我军战胜敌人、克服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老区精神的深刻内涵,高扬老区精神的光辉旗帜,营造研究老区精神、助力老区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近年来,围绕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国务院相继下发《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我們要把巩固老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激发老区内生动力和活力,帮助老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大力开发红色资源,培育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动能、新业态,重农强农惠农富农,不断谱写新时代老区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璀璨华章。
(责编 孟红)
214E17A9-B971-4AC5-8E90-542939D4AF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