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慧葬仪视角对传统殡葬模式的重构
2022-06-16张硕黄宇轩袁金宏崔家祺郑玉峰
张硕 黄宇轩 袁金宏 崔家祺 郑玉峰
[ 作者简介 ]
张硕,男,山东济宁人,兰州理工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中的阵列信号处理。
黄宇轩,男,江西赣州人,兰州理工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中的阵列信号处理。
袁金宏,男,甘肃武威人,兰州理工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中的阵列信号处理。
崔家祺,男,辽宁营口人,兰州理工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中的阵列信号处理。
郑玉峰,男,山东日照人,兰州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中的阵列信号处理。
[ 摘要 ]
营造文明殡葬生态是形成公共卫生体系闭环的关键。伴随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密度持续增加,新兴文化快速迭代及殡葬意识多元化,传统殡葬理念开始明显滞后于公众殡葬理念,各年龄段人群在殡葬理念上的矛盾不断激化,殡葬行业的隐性垄断不断加深,殡葬管理难度逐渐提高。本文尝试以新兴互联网技术为基准,利用“互联网+”赋能人性化管理,挖掘现有殡葬模式的多面潜力。结合春节期间禁燃禁放政策的现实背景,以青、老年人群为主体,探讨新型殡葬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为重构殡葬管理体系,完善养老福利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支撑。
[ 关键词 ]
殡葬模式;文明殡葬;智慧殡葬;厚养薄葬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3.063
1 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人口密度急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土地资源紧缺,殡葬行业压力骤增。即使殡葬改革的开展时间超过半个世纪,但传统殡葬行业在农村中仍占据主体地位,在城市中依旧存有强大生命力。部分现代人群殡葬理念畸形:忽视殡葬的人文内涵,过度重视“厚葬”的传统丧葬礼仪,抵触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殡葬,进一步加大了殡葬改革与管理的难度。以青年人群为主体,依靠现代技术同殡葬间进行接触对接,或将实现对殡葬模式的破壁和多维扩展,从而打破传统殡葬行业的垄断。
2 探索殡葬行业发展难题
2.1 人口老龄化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长,直至202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占据我国总人口的13.5 %,接近两亿大关,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为此国家发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举措,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间接影响了现代殡葬行业的发展。
2.2 相关政策匮乏
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土葬,火葬并非占据绝对优势,例如,当火葬场需要处理的遗体数量过多时,遗体火葬的排期将会延后,由于群众信奉“吉时安葬”,因此这种情况就有可能会违背亲属意愿,进而导致群众排斥和抵触火葬,而在殡葬改革政策方面还未对此类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在殡葬服务业中,宠物殡葬处于殡葬管理的灰色地带,宠物遗体处理、墓地安排等均缺少相应机制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六章第五十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加工、随意弃置病死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宠物殡葬急需建立合法合规的政策约束与监督体系,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2.3 传统殡葬行业管理混乱
伴随农村地区城市化的加深,传统民间丧葬文化逐渐消亡,现代传统殡葬行业发展中存在鼓吹错误的生死价值观的现象,行业内大肆宣扬“厚葬”理念,无视传统殡葬人文意蕴,助长攀比之风,凭借殡葬的低频性打造隐性价格垄断,持续拉高墓地售价,规避政府与群众监督,加剧土葬内卷化,不断从中牟取暴利,管理体系紊乱。同时,“杂”“乱”的殡葬用具小作坊也是殡葬乱象的源头之一。由于殡葬用品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低,管理部门监督力度小,小作坊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可能无法满足市场要求,消费者权益可能无法得到切实保障。
2.4 传统殡葬与现代殡葬的矛盾尖锐
在遗体处理方面,传统殡葬以土葬为主,在农村地区占据首要地位,“入土为安”的殡葬理念深入人心;现代殡葬以火葬为主,属于城市地区的遗体主流处理方式。在墓地安排方面,传统殡葬占用耕地,现代殡葬占用墓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地的不合理占用。在丧葬仪式办理上,传统殡葬讲究大操大办,现代殡葬则更倾向于简单便捷。在农村地区城市化的过程中,两种理念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2.5 殡葬行业人才紧缺
现代社会群体对于死亡讳莫如深,对殡葬行业也存在抵触心理,即使是在国家推行殡葬改革的前提下,殡葬行业的人才招收与培养力度仍然没有达到预期,主要原因包括:青年人群接触殡葬机会少、中老年人群抵触殡葬行业、殡葬行业从事者被边缘化等,殡葬人才供需的矛盾依旧突出。问题根源依旧在于殡葬理念间的分歧难以调和。
2.6 社会人群殡葬理念多元
根据社会调查问卷显示,国内绝大多数90后、00后支持火葬、生态葬,而大部分的70后、80后则更倾向于土葬。同时,由于新兴文化的快速迭代与冲击,社会所提倡的“绿色殡葬”“文明殡葬”将进一步加剧新旧殡葬模式间的矛盾。相较于中老年群体,青年人群更崇尚以節地生态为核心的现代殡葬理念,支持个性化殡葬,反对在葬仪方面铺张浪费,几代人在殡葬方面仍然存在分歧。
3 解构现代文明殡葬框架
3.1 绿色殡葬
为节省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殡葬改革进程,国家大力推行 “绿色殡葬”,主要形式包括不建坟墓、以鲜花祭扫、以培土寄托哀思等,大力推行火葬,支持海葬、树葬,从而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春节期间禁燃禁放,进一步削减传统殡葬模式中的祭祀成本。在清明节期间,提倡网络祭扫、鲜花祭扫等文明低碳的现代祭扫方式,组织开展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等现代纪念追思活动,推动文明低碳祭扫成为社会自觉行为。
3.2 科技赋能殡葬
以江苏江阴为例,清明期间,江苏江阴大力倡导“云祭扫”+“代祭扫”,努力营造“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的良好氛围,有效避免疫情期间的人群聚集,保障了市民的身体健康,也为多数人提供了便利。大数据监测、网上选墓、网上祭奠、电子档案管理……越来越多的新兴科技助力现代殡葬模式,打造智慧殡葬生态,发展前景深远。
“互联网+殡葬”模式响应国家殡葬改革的迫切需求,互联网的开放性也能打破殡葬行业的垄断壁垒,让被垄断的服务价格更加平民化,服务流程透明化。同时,“互联网+殡葬”的受众基于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思想相对更加开放、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相对更强,对殡葬模式革新的好奇与探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消费需求。未来的殡葬行业将从产品、服务到市场容量等方面全面升级,从而真正成为一项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事业。
3.3 宣传厚养薄葬理念
以全国、全省清明节祭扫观测点贺嘉山陵园为例,九江市政府牵头,通过协调相关部门对文明祭扫进行督促检查,组织殡葬服务单位认真开展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的自查自纠,大力宣传殡葬政策法规和惠民殡葬举措,弘扬厚养薄葬理念,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规出售与殡葬有关产品的摊位,完善殡葬相关政策,抵制殡葬陋俗,不断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4 重构新型智慧殡葬体系
即使时下的“绿色殡葬”“文明殡葬”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殡葬模式进行了创新变革,但多数人对“互联网+殡葬”的整体服务仍抱有不同程度的怀疑和抵触态度,普通的科技殡葬仍缺乏足以破壁的实际内容,网上祭祀的普及度差等问题也难以解决。
传统殡葬行业的核心在于“葬仪”,基于现有的技术融合实例,面向广阔的现代殡葬市场,打造咨询规划、设计建造、管理运营一体化的“智慧殡葬云服务”势在必行。
将人文意蕴作为精神内核,集团化的殡葬企业可以继续推出一系列特色服务,如数字遗产规划、数字自传、网上宠物祭祀等,基于现有智慧殡葬模式雏形,助推殡葬产业升级,将更多科技元素融入传统殡葬模式中,打造全新的“互联网+殡葬”服务模式,打破传统殡葬的垄断性和不透明性,帮助客户反思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给予客户精神慰藉,重建崭新人生态度,助推传统殡葬产业的全面升级。
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去规划生前财产?自身的数字财富如何处理?如何去关闭已逝亲人的社交媒体平台的账户?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综合平台的标准化管理,因此,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遗产规划服务应运而生。一方面,数字遗产规划可以满足现代年轻人对于殡葬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新生代重视殡葬蕴含的人文意蕴,塑造正确的殡葬理念。最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开放性、匿名性及信息不可篡改等特点可以保证逝者隐私信息的安全性,可以让亲属有权对殡葬体系和流程进行监督,进而鼓励亲属放心选择智慧葬仪,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改善殡葬事业。而且,在强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区块链技术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殡葬管理机构的跟踪调查成本,为相关文件的办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为满足青年人群追求的“个性化”,也可以将葬礼与VR/AR设备进行连接,通过VR设备规划葬礼形式,经由本人亲自设计专属自己的葬礼,凸显个性化,淡化群体对于死亡的畏惧认知,强化殡葬本身的人文价值,让社会群体不再对死亡谈之色变,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在同市场占有率高、受众广泛的传统殡葬模式竞争中,经营“互联网+殡葬”的企业应在产品更新、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同化其原有产业模式思维,抽取传统殡葬的精神内核,用新兴科学技术建设智慧殡葬体系,贯彻殡葬人文意蕴。在避免被传统殡葬行业乱象同化的同时,让群众以更温和的方式接受新型“互联网+”殡葬改革,加速布局中青年群体,打破年龄认知障壁,保证政府相关政策顺利实施。
5 研究结论
殡葬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传统殡葬与现代殡葬的演替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殡葬改革中要始终重视宣传与弘扬“厚养薄葬”与“节地生态”的理念,殡葬企业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打造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新型殡葬模式,引导群众从殡葬本身蕴含的人文意蕴出发,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汪俊英. 法治视域下生态殡葬文化培育研究[J].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36(2): 149-156.
[2]李慧. 殡葬服务改革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石家庄市的调查[J]. 经济研究导刊,2020(14): 50-52.
[3]李传霞,沈宏格. 殡葬服务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7(4): 39-42.
[4]陈华文. 殡葬改革: 土地、木材和金钱浪费及其讨论[J]. 民俗研究,2020(1): 119-127,159.
[5]付梵. 殡葬改革: 一场移风易俗的“思想革命”[J]. 中国民政,2018(24): 53-55.
[6]张志培,冯莎. 殡葬改革下的殡葬空间及其物质变迁[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8(2): 31-36.
[7]王长征,彭小兵. 殡葬改革中的公众“消极响应”现象研究——基于动员过程的跟踪分析[J]. 公共行政评论,2020,13(6): 61-78,208-209.
[8]伍展宏. 殡葬行业“高收费”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 中国市场,2019(5): 78-79.
[9]王金华. 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与深化改革的若干建议[J]. 社会治理,2019(11): 35-39.
[10]方文宇. 殡葬龙头的尴尬[J]. 21世纪商业评论,2021(4): 16-19.
[11]陈珺,徐谷秋艳. 数字化改革驱动杭州“祭扫智治”新常态[J]. 中国民政,2021(7): 38.
[12]喻光耀. 推進生态殡葬 传递绿色文明[J]. 中国民政,2021(16): 59.
[13]本刊编辑部,李雪. 我们“云”上见[J]. 中国民政,2020(7): 18-22.
[14]邱润根,邹元君. 农村殡葬改革的法律思考[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4): 107-112.
[15]萧放,龙晓添. 丧葬礼仪的改革与对策[J]. 决策与信息,2019(4): 54-59.
[16]李佳晗,张同贺,吕佑任. 生态殡葬的基本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20(28): 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