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渗透分析
2022-06-16王秋婷
[ 作者简介 ]
王秋婷,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研究。
[ 基金项目 ]
2020年度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质量工程 项目名称:筝乐新鸣—基于“在地化”思维下高职高专院校古筝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LGC2020JY003)。
[ 摘要 ]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弹拨乐器,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古筝演奏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审美素质和审美观念的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愿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基于此,本文先分析了高校古筝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价值,然后提出了在古筝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以期通过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感受古筝艺术。
[ 关键词 ]
古筝教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古筝演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3.060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最有特色的弹拨乐器之一,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乐器,最能代表我国悠久的音乐历史文化,被誉为“仁智之器”。所以在高校古筝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演奏技能,更要加强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音乐艺术文化的感知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素养,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古筝音乐文化,推动古筝艺术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推进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古筝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的美学特征
1.1 具备一定的地域特征
古筝音乐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政治环境、地方语言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鲜明特色的音乐特点,北派筝曲风格多刚劲有力、苍茫悲悯,南派筝曲多清丽婉转、音韵悠扬。如山东筝派,音乐风格华丽明快、刚劲有力;浙江筝派如江南水乡的水色烟雨,音乐轻巧细致、颗粒性强;河南筝派与地方方言很贴切,音乐铿锵有力、有棱有角,音乐的爆发力更突出一些。
1.2 古筝音乐题材丰富,意蕴深远
中国数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留给了古筝音乐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素材,筝乐意境悠远,底蕴深长,这也是古筝乐曲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例如古筝十大名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唐代扬州南郊曲江花月夜图,表现江畔幽静如诗的意境之美,抒发了游子的离别之情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
古筝钢琴协奏曲《临安遗恨》表现了南宋英雄岳飞被奸臣所害入狱,临行前对社稷危难的焦虑、对家人的思念、对奸臣的愤恨和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山东筝曲《汉宫秋月》表现古代处在封建暴君壓迫下的宫女们对月惆怅幽怨、悲泣的哀怨之情。筝曲《东海渔歌》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京剧题材筝曲《夜深沉》是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王中山先生根据京胡曲改编的筝曲,他将京剧名段《霸王别姬》和《击鼓骂曹》都使用到曲牌《夜深沉》中,给大家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这些筝乐根据不同的时代特色进行创作,风格迥异,韵味十足,丰富的题材也为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生命力。
2 古筝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价值
2.1 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乐曲的内涵
古筝音乐的每部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情感,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建立对作品的同理心,才能更好地诠释乐曲情感。如王建民老师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创作的《枫桥夜泊》,乐曲运用现代音乐旋律和古诗词水乳交融,把诗人内心的愁绪刻画得入木三分。曲中融合了昆曲、江南丝竹、苏州民歌等独有的音调特色,反映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中人物的悲伤和孤独的情绪。在古筝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内涵和背景,感悟礼乐教化为核心的中庸和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才能领悟这首古筝曲中“起承转合”的情绪变化,在演奏时调整情绪,运用更多的艺术意境塑造人文情怀,给听众带来更好的音乐体验。
2.2 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培养
我国教育改革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筝教学中尤为重要。古筝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建立多元化审美体系,从而对古筝文化艺术进行深入理解,建立更加远大的目标。高校古筝教学通过审美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更有助于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2.3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的古筝演奏知识,更重要的应是培养学生感受古筝艺术魅力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极性,深入理解古筝音乐文化。古筝教学应把审美素养的培养和古筝专业教学相辅相成,只有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才能在实际演奏中正确地诠释作品意境,理解乐曲情感,感受古筝音乐美,并将古筝的音韵之美更好地传递出去。
2.4 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目前高校教育一直很关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有着紧密关联,艺术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成效的学科,借助于古筝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具有诸多优势。在演奏古筝作品时,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深入分析音乐作品,感受古筝艺术的价值。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才能赏感悟古筝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学生对古筝作品演奏进行二次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 古筝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
3.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示范引导
古筝教学仍然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基础上善于渗透审美教育,能够在古筝教学中为审美观念渗透提供对应的环境氛围。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示范,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筝演奏中的独特的艺术意境,体会演奏时的肢体语言与气息的结合,掌握音乐的节奏并对其进行更好的控制,呼吸跟随旋律自然流动,旋律和身体动作相互补充,增强舞台表演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保证对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单独指导,捕捉到学生审美的个体差异,从而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素质水平,让学生在学习古筝演奏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审美素养,产生深层次的思想认知。
3.2 通过对比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古筝演奏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深入体会。好的古筝演奏者在音乐表演中,会根据乐曲的旋律、节奏和音乐情绪进行二次表演创作,善于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带入音乐和乐曲融为一体,只有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才能让审美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或者亲身示范等方式,对比不同的演奏姿势,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演奏仪态的端庄优美,能给听众带来的美的感受。乐曲弹奏中,学生要将手臂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带动指尖发音,表达作品的不同情绪。如演奏舒缓的乐曲一般使用小且均匀振幅的颤音,表情宁静而自然,动作舒展;演奏富有激情的、爆发力强的乐曲时摇指的力度要大,密度要密,表情随着乐曲情绪的变化而带入情境中,肢体动作张力也相应变大。教师通过对比示范,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知古筝演奏中正确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3.3 结合古筝音乐文化展开教学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古筝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学习古筝作品时,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理解乐曲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创作年代和作者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对于演奏的曲目建立更加深刻的认知,根据不同年代,不同创作背景,体会到作品的時代内涵。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筝作品都各具特点,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元化功能的作品。目前学校的古筝教学更多的是采用视谱教学方法,推出大量创作型乐曲,限定演奏时间,将乐谱和指法定死,照本宣科,并没有注重传统乐曲流派的传习和感受,失去了古筝的原汁原味。这样的教学模式磨灭了古筝演奏原本的韵味,很难表现出不同地域的古筝本土性的丰富多彩的乐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对乐曲流派的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认识古筝音乐文化中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产生的区别差异,全面了解中国古筝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由感受到不同地区风土人情带给古筝音乐风格上的差异。只有让学生全方位深入地了解古筝文化,才能深入体会不同流派的意韵,建立良好的审美意识,更准确地传承古筝作品。
3.4 运用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目前高校设置古筝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重视学生演奏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欣赏能力是古筝审美素养的直接体现,因此教师可通过古筝音乐鉴赏课程,引导学生对古筝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在古筝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演奏家的演奏视频,让学生先聆听感受乐曲,通过学生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教师对作品背景进行分析,结合地方文化、作品背景、创作者经历等内容进行讲解,进而曲式分析和乐曲风格总体把握,让学生自行实际演奏体会。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作品的风格接近,教师可结合学生提出的作品,引导学生一同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筝演奏。
3.5 多方位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古筝演奏并不局限于音乐的展示,更具有表现力,所以也需要表演者在演奏中通过正确的肢体语言、气息的把握、表情的带入等全面的展示,使学生审美素养得到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看优秀演奏家的音乐会或视频,逐项分析演奏家的动作、表情、技巧等,让学生通过欣赏、模仿感受到演奏美。学生通过观看音乐会,能够对古筝演奏建立良好的审美素养,也能够在自己演奏中注意表情和动作气息的调整,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从古筝演奏整体出发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古筝演奏整体过程,能够在演奏过程中传达美感,表达作品的情感意韵,展现自己演奏的表现力。
3.6 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实践
古筝演奏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需要增加演奏训练,提高对乐器和作品的熟练度,才能掌握这件乐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进行演奏训练,经过学生的练习,逐渐改变实际演奏中出现的缺乏感情、呆板的问题,提高演奏质量。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训练,可自己编排演奏作品,丰富自身的舞台经验。并鼓励支持学生在校园中建立古筝社团,做古筝专场音乐会,参加专业古筝比赛,以及参与实习,增加演出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训练演奏技能,感受乐曲美感,传播优秀的古筝音乐作品。可让学生将自己的演奏过程录制下来,重复学习观看,找出自己在演奏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的表演动作习惯,反复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古筝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价值,有助于学生理解乐曲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文中提出了古筝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示范引导,通过对比教学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结合古筝音乐文化展开教学,利用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实践,以期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素养,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音乐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杨媛. 新时期基于高校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 北方音乐,2019,39(14): 164-165.
[2]潘瑾. 在高校古筝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理念的策略探究[J]. 戏剧之家,2019(8): 152-153.
[3]李瑜. 浅析特殊审美价值在古筝教学中的体现与融入[J]. 陕西教育(高教),2018(12): 22-23.
[4]马媛媛. 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研究[J]. 艺术家,2020(12): 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