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后作业设计研究

2022-06-16朱燕林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岩石学科素养

朱燕林

摘  要:本文基于地理学科素养要求,结合了高中地理教材、联系现实生活。依据学习目标和素养水平,设计了差异性、层次性、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水平。

关键词:地理;作业;核心素养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为学生减负这是每一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减负是不是意味着少布置作业?或者是放手不管让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作业的效率。因此,教师应结合地理学科素养,利用身边的教学素材,丰富作业内容,提升学生作业完成效率。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作业设计依据

(一)依据学习目标确定作业内容

设计作业时必须要检测学生完成的情况,因此学习目标包含了知识、技能以及学科关键能力。所以在对标时作业内容要全面,符合学生思维认知,体现作业的检测功能。以新教材的作业系统为例,新增的“探究”栏目中,问题设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充分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新教材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一节,介绍“长征五号”,并提出疑问“火箭残骸落在发射点以东的原因是什么?”,“与酒泉、太原、西昌等较高纬度的发射基地相比,从文昌基地发射运载火箭推力会增加10%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类的探究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依据素养水平层级确定作业难度

根据课程标准指示,高中地理学科素养水平分为4级(1级为最低水平,4级为最高水平),学考的要求是水平1和水平2,选考的要求是水平1—4。所以根据核心素养水平层次,在设计高中地理的课后作业时,需要结合核心素养的水平层次合理划分标准,通过设计不同的难度作业,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提升学科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作业设计策略

(一)从“知识”到“素养”,层层推进

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目标的设计,需要从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等各个方面层层推进,体现知识素养逐步提升的价值取向。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后作业方面,设计的问题是和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相应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科能力)。

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四单元“水循环”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时,引用了时事新闻,设计了以下作业。

材料: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但是因为在灾前就进行提前预警,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滑坡的预警监测系统传递机制如下:现场监测平台↔监测与传输支撑平台↔分析共享平台。

(1)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知,湖南常德滑坡属于_____________灾害?

(2)常德市该种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

(3)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②利用BDS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设计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了滑坡的概念、成因、危害和防治等知识点,这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点。题(1)主要对考察滑坡的概念;题(2)则是考察学生信息解读能力;题(3)则是考察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使用3S技术解决具体的问题。

(二)核心素养从水平1到水平4,精准进阶

根据标准内容,地理学科素养分为四个维度,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并且每个维度分为四个层级,由低到高,逐步进阶。但是在地理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怎样精准命制不同水平的作业?这就需要教师将课本的内容对照课标中学科素养的每个维度,从而实现作业的巩固提升。例如,在进行“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时,针对“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层级提升,特设计以下作业。

材料:X中学背山面河,高校高中地理老师开展了一次采集岩石标本的活动,其中一组学生在河床里捡了2块岩石标本,另外1组学生采集了2块岩石标本。下图就是本次采集的地理岩石标本,经过地理老师认定,岩石标本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

(1)从基岩取来的岩石标本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描述中属于同类岩石特征的是(     )。

A.具流纹构造;B.常含化石;C.具片理构造;D.具气孔构造

综上,本题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解读”能力,这也是地理实践能力素养的重要维度。水平1:初步的观察能够简单处理信息,具有探索问题的兴趣;水平2:细微观察,能够获取和处理信息,具有问题探究兴趣;水平3:处理复杂信息,能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

题(1)学生通过就可知岩石的特征,流水搬运和基岩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题(2)通过观察岩石的层理和构造,从而让学生了解沉积岩形成特点;题(3)则是学生需要具备分类观察的能力。因此该作业的设计沿着学生地理实践素养水平1至水平3层层递进。

(三)命题和评估标准开放化,推陈出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课后作业的命题设计不仅要测评学生的重视和学科能力,还需要开发作业的激励作用,通过作业引领学生的学习。比如题目设计不仅仅限于选择题、填空题,题目内容不仅限于课本,还可以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教师结合素养水平层次进行评分。

材料:观看一集《航拍中国》,了解其讲述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作业格式如下:①我观看哪集;②视频时间段;③我提出的问题;④我的答案。

优秀作业展示:①我观看的是《航拍中国·海南》。②问题来自视频6分13秒。③我设计的问题是:海口市形成自然区位条件。④我的答案是:地处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受海洋影響大,降水充沛;南渡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设计意图:针对高一学生的课后作业,通过观察纪录片,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以及学科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本文以学科素养作为核心,结合学习目标设计地理学科的课后作业,这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布置课后作业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地理的有效活动,需要教师结合具体学情精准施策。

参考文献:

[1]姬惠光.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作业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2.

[2]程志华,袁欣.高中地理有效作业的设计与思考[J].地理教学,2015(20):4.

猜你喜欢

岩石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3深源岩石
一种叫做煤炭的岩石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海藻与岩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