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标体系构建与实践要求
2022-06-16沈亚萍崔超
沈亚萍 崔超
摘 要 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要求。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明确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标要求,围绕培养目标,紧扣小学科学学科性、生活性、体验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五个维度,探索实践要求。旨在开发小学科学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并为社会责任感培养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 键 词 小学科学 社会责任感 目标体系 实践要求
引用格式 沈亚萍,崔超.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标体系构建与实践要求[J].教学与管理,2022(17):58-6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科学精神、责任担当素养[2]。基于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要求。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在认识科学本质与科学伦理,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的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价值导向与责任感。为了落实这一培养目标,笔者领衔的常州市小学科学名教师工作室以“小学科学学科育人价值开发与实践”为研究项目,以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切入点,历时两年实践与探索,在开展课例研讨、日常实践与专题研究的活动中,不断动态调整和完善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标要求与实践路径,并推广和辐射到区域内科学教师教学实践中加以实践验证,以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小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责任实践中,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同时,开发小学科学独有的学科育人价值,为探索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提供思路与方法。
一、小学科学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标构建
小学科学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标主要包括科学伦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两个部分要素,科学伦理表现为科学成果向生产过程和精神领域的渗透,促进个体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的生成,以协调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推动科学的社会伦理化和社会的科学伦理化,突出科学与伦理、求真与至善的具体、现实的结合[3]。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分为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与环境(Environment)教育四个部分,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此要素是科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科学学科中的具体表现(见表1)。
二、进阶性目标与教材内容——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
生命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他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基础[4]。生命科学领域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探索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生命联结与和谐关系,还包含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应用、科学伦理道德等内容,对理解科学本质,建构科学伦理观,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和保护环境的情感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可或缺的价值。
在小学科学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的要求下,遵循社会责任感的生成机理与表征原则,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与科学学科特点,基于核心概念的进阶,建构由人与自我,到人与社会,再到人与自然的学习目标。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通过低年级(1~2年级)、中年级(3~4年级)、高年级(5~6年级)的方式呈现“生命科学”领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见表2)。
三、小学科学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要求
1.强调科学素养,体现学科性
科学素养是学生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是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5]。科学素养是科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态度等的综合,其中,社会责任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科学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其独有的要求。2017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小学科学培养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涉及科学伦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两个部分,这是带着学科烙印的内容,也彰显出科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2.联结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性
科学学习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出发,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科学问题,尝試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并能将学习所获迁移到生活中加以应用和检验,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小学科学培养的社会责任感,蕴含在真实情境与生活中的责任意识与规则认知中,要让责任感的培养与生活紧密关联,让问题源于生活,用责任改善生活。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栽小葱”一课中,从栽种小葱这一真实的学习情境出发,学生亲自去照料自己栽种的小葱,交流照料植物的方法、结果和感想,并运用习得的知识去解释生命的成长过程,初步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由近及远,层层递进地学习和思考,与生活紧密相连,高效而自然地培养社会责任感。
3.注重学习过程,体现体验性
小学科学社会责任感培养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体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反思评价的科学探究要素[6]。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还可以形成科学的态度与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获得是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中自然发生的,来源于自省、自悟。教师应更新“先学科后育人”的教学理念,避免使用“你受到哪些教育?”“你体会到哪些责任?”等“贴标签、口号式”教学语言,应该着力于理念和行动的潜移默化,体现体验性。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命教育主题性课程“生命·成长”一课中,学生自主组成学习小组,选择与植物、动物、人等相关的生命成长主题,通过查找资料、观看纪录片、实地考察、种植和饲养等学习方式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探究性学习。学习结果以纯文字、表格、思维导图、PPT、视频、短剧等形式分享与交流,进而感受生命的伟大、生命历程的艰辛,感恩父母的养育。学生在主题学习过程中弥漫和累积的对生命的感悟和感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自然流淌,根植心灵,历久弥新。
4.融通育人价值,体现综合性
学科育人的价值在于让学科知识的传递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相互交融,真正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7]。一门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除了学科领域的知识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应该给学生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思维方法和特有的逻辑[8]。这种融通的育人价值体现了小学科学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既重视学习视角的综合,又重视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综合融通,全方位挖掘、综合性育人。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以外有生命吗”一课中,学生首先在猜测、寻证、交流、辩论等各种探究活动中,不断认识到地球是目前人们寻找到的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它是生命的摇篮,对生命存在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其次,利用开放的网络收集证据,自觉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绿色上网、文明上网成为学生的共识与行动准则。最后,学生寻找诸多的证据,通过激烈的辩论,对“地球以外有生命吗”这一问题难以形成共识。教师指出,不仅我们的研究没有确切的结果,甚至连科学家也在争论,也在不断寻找证据,我们的探究仅仅是个开始。科学学习的实事求是精神和科学探究的持之以恒精神均得以彰显,学生对地球生命的独特性有了更深的体悟。
5.转化日常行动,体现实践性
叶澜认为,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生命的自觉不是只停留在觉醒层面,而是要形成一种行动自觉,这是教育的目的,也契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学习仅是一种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感悟以及受到的教育,是一种输入,经过一定的内化,必须通过行动来输出,才能使学习增值,真正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认知到行动是质的变化,行动输出也是深度学习的终极要求。行动体现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用学习所获形成或改善自己的行动;二是通过自己促进他人的行动落实。因此,小学科学学科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归根到底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自觉遵守科学伦理道德,理解并正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承担责任,在关爱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彰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
四、小学科学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评价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相辅相成。小学科学学科学习评价必须覆盖课程标准规定的各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综合评价[9]。社会责任感培养相对应的评价内容是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在科学教师对科学学习评价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以科学知识考核为主、科学探究为辅,忽视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缺乏科学伦理的内容;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评价相对应的学段目标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等问题。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可以根据表2中进阶性目标中的某个概念或某个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并展开相应的学习评价。同时,在评价途径上,倡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言语表达、探究记录等进行观察;通过访谈、问卷、活动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评;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行动进行观察、了解,开展评价。
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養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对学科价值和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可以作为小学科学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为一线科学教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2][4][5][6]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2-23,25,90,32,63.
[3] 薛桂波.科学共同体的伦理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3-44.
[7] 罗海风,周达,刘坚.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构建学科育人体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9):1-5.
[8]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05):3-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5.
[责任编辑:陈国庆]
*该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研究”(2021JY14-ZB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