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数学理解的四个立足点
2022-06-16高飞
摘 要 深度学习是一种理解性学习。为此,促进学生数学理解是深度学习的应然诉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数学本质,在知识的生发点找出核心概念;立足儿童困惑,在认知的薄弱点辩明生本问题;立足知识体系,在概念的联系点引发深度思考;立足数学运用,在方法的应用点升华数学理解。因此,促进学生深化数学理解,发展数学素养。
关 键 词 数学理解 数学本质 知识体系 数学运用
引用格式 高飞.深化数学理解的四个立足点[J].教学与管理,2022(17):44-46.
什么是数学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释说,学生能够“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1]。哈佛大学教授柏金斯提出:“数学理解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仅能够对概念构建清晰的心智表象,还能利用概念进行解释、证实、推断、联系,以及以一种超越知识和常规技能的方式进行应用。”由此可见,数学理解不仅要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通透认识,而且要沟通所学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数学现象、解决数学问题等。那么,教学中,如何找准教学立足点,深化学生数学理解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立足数学本质,在知识的生发点找出核心概念
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能否深入认识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影响着学生数学理解的深浅程度及其高低水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在解读教材阶段,教师应从所教学内容的核心是什么,所教学知识怎样用,与其他相关知识有怎样联系等方面,整体把握和理解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这不仅是实施深度教学的基础,更是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不二选择。
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2]。在本质上,分数与“倍”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即当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大于或等于1时,通常用“倍”表示;当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小于1时,一般用分数表示。可见,不管是“倍”,还是分数,都与两个数量之间的“份数关系”直接相关。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可以先让学生“比一比,图1中绿带子和红带子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接着,引导学生“比一比,图2中第二行桃子个数分别是第一行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同时,辨别与解释“第一行每份桃子的个数不同,为什么第二行桃子个数都是第一行的2倍?”由此,通过复习“倍”入手,引导学生经历“无数量到有数量”,思辨两个数量之间的份数关系,促使学生跳出具体数量的思维窠臼,为接下来从份数关系出发思辨与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固着点作准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份数关系的视角观察、比较、分析和交流,理解和掌握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比如,引导学生认识1/2的意义:“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桃子是总数的几分之几?”通过画图分一分、涂一涂。交流时,学生能够主动从份数关系的角度,辨析与阐明“每份桃子是总数的1/2”,并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认识4个桃子的1/2和8个桃子的1/2,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比较和分析“每份桃子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能用 表示?”从而促进学生体会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份数关系的本质,深刻理解1/2的意义。
二、立足儿童困惑,在认知的薄弱点辨明生本问题
奥苏伯尔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而教。”任何数学概念、原理和公式等知识都是有相关经验背景的,所以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新知识学习的固着点。当然,对新知学习而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具有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负迁移影响。然而,不管是发挥正面经验的促进作用,还是引导学生经历负面经验的辨别、调整、改造和修正的思考过程,都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达成深度教学目标。
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教学。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学习来说,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是认知基础。然而,无论是整数加减法,还是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可以做到末位对齐相加减。而学生首次学习笔算小数加减法,直接面对如“2.45+3.4”这样的不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既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势必会对不同数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学习产生无法回避的负迁移。为此,在准确诊断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直面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末尾对齐计算(如图3左)。在板演学生交流原始思考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比较、分析、辨别和交流“这两种算法,哪种算法是正确的,为什么?”结果,无论学生从“元角分”的视角分析,认为“左边算法沒有做到相同单位对齐计算”,还是从计数单位的视角分析,认为“左边算法没有做到相同计数单位对齐相加”,都指向小数加减法“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的计算本质。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比较“计算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沟通整数、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运算能力。
三、立足知识体系,在概念的联系点引发深度思考
数学知识体系是系统的、整体的和一致的。传统教学认为,系统是局部的和。而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只有在理解各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才可以顺利实现。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被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教学目标,离散的目标教学取代了整体领悟,从而制约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整体建构和深度理解。由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大概念统整的教学视角出发,把所教内容放置于整个知识体系中,从知识的整体性与一致性的角度考量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结构化学习,突显所学内容的本质,沟通数学知识和方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达成数学理解的目标。
从表面上看,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各不相同”,但是,如果从度量的视角统整与分析,就不难发现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之间联系密切。众所周知,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的算理,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整数、小数和分数乘法的算理,都可以看作计数单位的逐步累加;整数、小数和分数除法的算理,都可以认为是计数单位的逐步细分。由此可见,不管是整数四则运算,还是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其实质都是“算一算,有多少个计数单位”。为此,在“数的运算”总复习时,可以从度量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四则运算算理的统一性的特征,从而促使学生透过运算符号表象,触摸四则运算的共同本质。教学中,可以结合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具体算例,引导学生通过解构、比较、辨析和交流等活动,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探索与归纳“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分析,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有什么关系?乘法、除法呢?”“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算理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通过沟通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算理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领悟“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要么是计数单位的‘累加’(加与乘),要么是计数单位的‘细分’(减与除),都是算一算有多少个计数单位”的共同特征,助力学生初步体会计算的度量本质,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数的运算”的道理,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立足数学运用,在方法的应用点升华数学理解
格兰特·威斯金等人认为,理解包括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和能自知六个侧面。其中,能应用是指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由此可见,一方面,学生能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使用知识分析、判断和解释数学现象,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先决条件是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仅凭记忆和模仿学习得到的知识技能很难具有迁移性;另一方面,这里的应用在两个方面不同于简单的知道和理解:一是不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性提示,二是给出的问题是非常规性的。为此,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或者解决现实生活中非常规的问题时,需要准确地辨别、筛选、再现和提取与相关情境相匹配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必然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水平。因此,运用数学是巩固和提升学生数学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认识”教学。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应用周长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提升对图形周长的意义的理解。
基本练习:算出下面各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练习和反思,让学生在计算体验和相互交流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即周长,就是指围成平面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
提升练习: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各个图形的周长吗?
通过练习和比较,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体验基于图形的特征,虽然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的,但是求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的实质是不变的,从而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周长的本质。
变式练习:王大爷用篱笆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菜地,长是15米,宽是8米。求篱笆的长可能是多少米?
虽说“求篱笆的长可能是多少米”仍旧是与长方形周长相关的问题,但是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于对周长意义的实质性理解,合理、灵活地运用长方形周长的意义及其算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水平。
綜上,学生分别经历了基本练习、提升练习和变式练习,在基于周长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不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体验周长学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81.
[2] 高飞.立足分数关系理解分数含义[J].小学数学教育,2022(04):36-38.
[责任编辑:陈国庆]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研究”(D/2020/02/29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