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信息科技课标中数字素养的实施要义与教学表达
2022-06-16胡卫俊
摘 要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次将“数字素养”作为重要的学科培育点。厘清数字素养的时代逻辑和哲学内涵,审思信息学科在数字素养培育方面的学理通道,是数字素养在学科中落地的首要基础。通过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学习方式和质量评价四个方面的学理统整,在“不插电的信息课”这种独特且新型的教学表达中,实现数字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学理贯通,推进新的课程标准在信息学科中的有效实施。
关 键 词 课程标准 数字素养 信息科技 教学表达
引用格式 胡卫俊.新版信息科技课标中数字素养的实施要义与教学表达[J].教学与管理,2022(17):9-12.
2022年版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信息学科不仅仅是名称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融入了更多的育人哲学,其中,“数字素养”首次出现在信息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数字素养[1]。遵循数字素养培育的学理通道,渗透哲学育人意识、实践蕴含着数字素养的信息课,着力培养面向未来信息社会的数字公民,是信息学科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突破方向。
一、数字素养的时代逻辑与哲学内涵
有关数字素养的定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描述各有不同。有的将其指向运用数字化手段,理解、创建、交流、批判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2]。有的指向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周密地进行信息处理[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数字素养的定义主要侧重于七个数字能力域和二十六个具体能力[4]。不同的表述之间有着共同的时代逻辑和哲学内涵。
1.数字素养的时代逻辑
当下的学生是数字社会的原住民,立足数字时代的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现实,数字鸿沟的扩大是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特别是教育领域[5]。为培养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应建立系统化的素养结构体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学科课程目标垂直衔接和横向整合,注重培养跨学科的、与社会适应相关的素养[6]。数字素养作为数字社会公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往往附属于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而存在,也正因为如此,在新版的信息学科课程标准中,将其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进行推进。
2.数字素养的哲学内涵
人性建构的基础是技术,是技术让人有了存在的方式[7],技术的哲学观决定了学科不可取代的价值。在欧盟,对数字素养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对技术本身和使用技能的强调,最终发展到将其视为一种综合素养或跨学科素养,反映了认识的深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的映射[8]。数字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除强调掌握与信息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强调信息的批判、创新和安全。在数字素养培育的过程中,通过哲学育人意识的渗透,构建并完善面向学生的数字素养框架,将有力推进跨学科的数字素养培育。
二、数字素养培育在信息学科中的学理审思
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社会,信息学科在数字素养培育方面有着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二者间的学理通道可以统整为以下四个方面。
在理念目标上,二者的结合有助于树立哲学的育人意识,培养出面向未来社会的数字公民。技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使得技术有了哲学的转向[9]。在将问题、现象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审视完整的学科生活。技术课堂绝不能仅仅只谈技术而罔顾其他,学生的习惯、方法,以及态度、意识和责任都是学科的价值体现,这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定义和要求。
在内容结构上,二者的结合有助于跨越学科和文化的壁垒,给予学生完整的学科生活[10]。蕴含着数字素养培育的课堂侧重于对问题的原始分析和构建,在问题的完整流程分析中,实现思维的可视化表达。
在学习方法上,二者的结合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学习场,发展学生在数字社会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蕴含着数字素养培育的信息课要实现理想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问题驱动、观点碰撞、情感互动理所当然地走向了前台。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将思维的训练融入到数字化的问题解决中,引导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构建起自我的知识体系。
在质量评估上,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做有思想的未来人。数字素养理念下的信息课侧重于对问题的原始分析和构建,以达到计算思维、设计思维等各方面能力的训练。教学过程将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实现,更侧重于对问题和现象的表达、批判和个性化的理解,使学生逐步成长为有思想见地、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未来人。
三、数字素养下信息学科的教学表达
厘清了数字素养与信息学科间的学理通道,在具体的落地实施上,基于新版的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结合施歌所归纳的信息处理素养、内容建构素养、沟通交流素养、问题解决素养、信息安全素养和网络道德素养六个数字素养理论框架[11],我们尝试着通过“不插電的信息课”这一系列教学案例,从教学的广度、宽度、厚度和深度四个维度对数字素养的落地策略进行具体的教学表达。
1.提升教学广度,在哲学育人的意识中培育信息处理素养
信息学科的教学重点是信息科技,尤以计算机科学为主,只是由于物理电路、设备故障、突发疫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计算机参与的学习环境也会成为常态。但学科的育人通道不是离开了计算机教室就不能实现的,反而是学科素养里的态度、意识、思维、方法和创新素养等新时代下的学科育人目标在非计算机教室环境中更有施展空间,于是,“不插电的信息课”便应运而生。这个名称衍生于《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一书,它是对信息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再重构,在理念目标上有着重大调整,意将在获取、存储、加工、传递、表达这一系列的信息处理过程中进行数字化的理解和处理,从而参透信息科技背后最本质的科学。
有计算机参与的信息课,学科的教学更多是技术应用层面上的,围绕着一个问题去设计它的解决方案并验证,而对学科的底层知识和原理往往是忽视的,或者只能略讲。其实,对学科上游的多学科知识内容理解,是深度学习本学科内容的重要基础。越是基础性的原理知识,越能体现人类智慧的结晶过程,越有助于系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插电的信息课”虽然没有了计算机的参与,却激活了单一的技术学科生态,重新构建起生动有趣、富有内涵、能够激发思维创造的新型课堂。下文的几个教学案例都是笔者结合数字素养六个框架的具体表达。95F84547-22D7-41A7-95B4-4F1C30819F91
2.拓宽教学宽度,在师生共建的课程中发展内容建构、信息安全和网络道德等素养
数字素养下的内容建构素养需要整合教材、学科素养和关联学科的内容与文化资源,挖掘学科里蕴含的深层意义和学科间的互通价值。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不断迭代,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归纳和主动迁移是课堂生成的最主要结果。
(1)跨学科联系,突破学科范畴
突破学科思维定势,改变信息课只能教计算机科学知识的误区,挖掘多学科间的知识联系,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比如“算法:动画原理”一课,先从生活中的书角(逐帧)动画说起,引导学生分析动画的原理:一是视觉暂留;二是造型(图片)的切换;然后展示一个有2种造型的蝙蝠(傳说新冠病毒就是它传到人类的,用它也是为了烘托课堂气氛),提出问题:如何结合动画原理的分析让这只蝙蝠飞起来?画出流程图。在展示分享了学生们的流程图后,利用Scratch编程软件的造型切换和循环控件来实现蝙蝠的飞翔动作。在教学现场,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Scratch,但因为对动画现象分析得透彻,所以他们一眼就能看明白程序的结构,对于程序中因为没有视觉暂留脚本而出现的现象错误他们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这个教学案例融合了影视学、现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间的知识内容,从生活现象着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在玩乐中浸润在多学科知识的应用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
(2)把原理性知识简单形象化
信息学科里的原理性知识往往会被定义为“理论课”,这一定位极易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呆板。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更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
如“计算机原理:二进制”一课的教学内容晦涩难懂,但对于学生认识和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重要。为了让课堂既有趣又能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笔者给这节课起了个古怪的名字——《1+1等于几?》。从一个生活中的脑筋急转弯说起,留下课堂悬念:1+1=10。通过计算机故事和计算机的“性格”特点——笨(因为计算机只会做判断和循环),引导学生穿越回几十年前,在讨论交流中逐步剥开二进制的由来,以及对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一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对于二进制都了然于胸。
(3)意识形态要素一个都不能少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难点,这些内容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解决的。但如果能结合生活的实际,通过情感共鸣来实现很容易。
比如,针对信息安全与责任方面的教学,为了让教材中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深入人心,笔者结合学生生活设计了一场“是真是假”的互动游戏,依次展示电信网络、英特网、交友软件中或真或假的信息,让学生们判断、辩论。有了这样的系统分析和判断,信息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提高必然更有效果。
(4)发挥学科独特的方法指导路径
编程序的人思维方式往往与别人不一样,他们看待问题追求的是内在的本质原理。程序设计是他们利用自己的世界观来处理问题(即,算法)的方法和路径,衍生到学科课程,信息课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算法:排序”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教师拿出三根长短不一的粉笔,请学生说出哪根的长度居中,学生可以很快选出。紧接着,教师请全班起立,要求学生找出班级里身高居中的学生,学生们的答案就不统一了,因为谁都说不准。此时,便引出了教学讨论的焦点:在大数据环境中,如何科学而准确地找到数据?一个生活中看似简单的现象,一旦放到计算机科学里的大数据中,就会让人显得很茫然,这就突显出算法的重要性了。重复这样的算法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必定多了一层思考,这是其他基础学科很难具有的独特优势。
3.加深教学厚度,在有温情的课堂氛围中提升沟通交流素养
数字素养下的沟通交流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问题与现象的表达、批判和个性化的理解也是关注的重点。为了能让课堂活跃起来,有趣生动的情境和现象问题的引入是重要的突破口。
(1)搭建魔幻的教学起点
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其实都是最纯粹的生活实际问题所衍生的,但又超越生活的一般性认知范畴,巧妙地应用会让课堂一下子神奇起来。
以“1+1等于几?”一课为例,开始阶段是以一段魔术开始的:黑板上有6张卡片,学生在1~63中任意选择一个数字记在心里,然后指出6张卡片里哪几张里出现了这个数字。接下来,教师便开始“装模作样”地进行掐算,然后要求该生将这个数字告诉他的伙伴,教师和他的伙伴分散在黑板的两侧,用手遮挡写出听到和“算”出的数字,最后,打开遮蔽的手,教师和学生竟然写出了相同的数字……其实这只是用二进制进行编码的简单小魔术,但对整节课的情绪调动和问题引导,作用却是显著的。将魔术、视频和生活现象引入课堂,会让学生感到特别亲切和自然,可以有效地拉近知识与人之间的距离。
(2)在共鸣和争论中内化
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优劣。用问题争论和情感共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个体智慧和群体表达是一个不错的教学策略。
比如“从‘芯说起”这节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课堂从“G”开始,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有关“G”的信息科学:容量G、盘符G、甚至还有汉语拼音g。当出示“5G”后,班级里的讨论热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教师顺势完成了问题串活动:“什么是5G?”“5G谁家强?”“5G的核心是什么?”……这些知识通过学生间的自我迭代将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当说到“芯”时,教师适时地引入了“华为事件”,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让这节课显得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3)创造够得着的成功机会
在“不插电的信息课”环境下,虽然学生体验不到作品设计和任务达成的喜悦,但同样可以结合信息学科的特点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机会。
比如“算法:二分法查找”一课要解决的问题是:在1~100这100个数字里,如何准确找到50这个数字?你至少用几次就可以找到?从简单的问题着手,学生们的算法会有很多,有的要50次,因为要从左向右一个一个地数。有的要5次,因为可以10个10个地数。有的只要1次,因为它在数列的中间……通过对这些算法的分析和比较,学生们可以体验到问题解决的畅快。95F84547-22D7-41A7-95B4-4F1C30819F91
4.延伸教学深度,在思维可生长的教学生态中锤炼问题解决素养
问题解决素养要求下的课堂侧重于对问题的原始分析和构建,教学的目标最终指向的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和思想的沉淀。课堂上学生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一节好课的重要评价标准。
(1)角色转换,像计算机工程师一样去表达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发现问题的另一面。经常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偶尔给他们戴戴“高帽”,会给教学带来很多乐趣。
比如“算法:模拟转数字”一课,和学生们玩10次抛硬币游戏,他们觉得很轻松。但10000次呢?怎么办?学生们想到了用计算机程序来解决,如何解决,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此时,学生们就必须得要像计算机工程师一样地去思考了。在反复地论证过程中,“马工程师”“王总”“夏工”的称号加在他们的头上,激发着学生们的思考热情。
(2)用笔思考,静下心来设计和反思
课堂气氛需要活跃,但真正地思考还是要静下心来的,靠着简单问题的浅层思考是不能触动到学生思想深处的。用笔思考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组织方式。
在“算法”系列课中,任何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深思熟虑的,都需要学生先思考和研判。在逐层分析问题后再确定算法,最后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规范的流程图语言,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和深入。
(3)扩展教学,让弗曼学习法在家庭里发生
一节或者一系列信息课中蕴含的知识、能力、方法像其他基础学科一样,也是要复习和巩固的。
借鉴于弗曼学习法,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复习和巩固:一是在每节课后进行关键性总结:这节课研究的是什么,怎么引入的,知识的框架是什么,什么地方讓你印象最深刻?二是针对绝大多数家长不甚了解信息科学方面内容的情况,引导学生复述课堂中好玩的游戏、魔术或者视频内容,以知识普及的方式将课堂内容传递给家长们。这样做,不仅学生们的知识得到了巩固,也提升了家长对学科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数字素养的理念要求下,通过挖掘学科间的深层文化资源,丰富和提升学科的哲学育人价值,打开教与学的新思路。在数字素养落地于信息学科的同时,将传统教学过程所遗失的、忽视的和不足的,以更具人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弥补回来,使得学科产生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6][8][11] 施歌.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构成与培养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7):69-75.
[3] 魏小梅.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学习框架与实施路径[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12):71-77.
[4][5] 张恩铭,盛群力.培育学习者的数字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数字素养框架》及其评估建议报告的解读与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06):58-65.
[7] 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9] 胡卫俊.信息技术学科的哲学思想观[J].教学与管理,2020(11):46-48.
[10] 陆平.完整学科生活:成全丰富完整的人[J].江苏教育,2019(32):14-17.
[责任编辑:白文军]
*该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信息学科的技术哲学与设计表达研究”(2021JY14-L380)的研究成果95F84547-22D7-41A7-95B4-4F1C30819F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