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概念、特征与进路

2022-06-16田春彭锦怡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入学高质量育人

田春 彭锦怡

摘要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是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难题的关键环节,它是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开展的。它以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为主要内容,以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价值塑造为核心要素,融合儿童生活经验与兴趣的师生双边实践活动过程,呈现出衔接性、体验性和主体性等特征。开展小学入学适应教育需要尊重儿童主体,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培育创新人才,拓宽育人路径;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关  键  词 小学 入学适应教育 儿童主体 学习适应

引用格式 田春,彭锦怡.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概念、特征与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2(17):1-4.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至2035年期间教育改革的战略规划与目标追求[1]。高质量教育体系较“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言,是一种更为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丰富多样、更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2021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针对长期存在的幼小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等问题,全面推进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可以说,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就是在基础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中孕育而生的,重點解决幼小衔接意识薄弱、衔接机制不健全及超标、超前学习等问题,同时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因而,明晰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基本内涵、重要特征及实施路径,对于进一步推进幼小衔接、完善基础教育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概念的初步建构

建构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概念,不仅关涉理论研究,而且是分析实际所必须有的认识框架。目前,由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体系不够成熟,导致对其基本内涵的认识莫衷一是,因此,初步建构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概念显得尤为急迫。从政策文本的解读来看,《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2]。然而,以“坚持儿童本位”为原则,以“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为目标,以“推动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为任务的《指导意见》及其附件《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进一步提出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的概念,并要求实施过程着重把握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学校为儿童适应做好准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坚持深化改革[3]。从实施要求及其步骤来看,小学入学适应教育要求幼小衔接课程关注人的素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引导儿童逐步适应,活动实施应融入儿童经验与兴趣,突出主题化、生活化、游戏化的特点,以个性化的培养帮助儿童度过不适期。同时活动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与个性,以多元评价助推儿童由适应转向发展,对小学入学生的评价应遵循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围绕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价值塑造三方面展开[4]。从教师角色定位上看,基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内涵所指,呈现出教师角色定位的新风貌,突出表现为教师从成人视角到儿童立场,从威严的管理者到特别的同伴、知心的朋友。一方面,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以儿童视角走进活动,与学生一起学习、思考和探究,进而凝聚并创生出和谐的活动氛围,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另一方面,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坚持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站于同等高度,归还学生活动主权,给予学生充分尊重,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再一方面,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并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突出价值要求教师清晰认识到角色变动的深层意义,即站在“儿童视角”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儿童、引领儿童,切忌舍本逐末[5]。

由此可见,从宏观上分析,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服务于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价值导向,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观上看,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是尊重儿童、满足儿童、发展儿童的教育活动,是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益于个体社会化的习惯与能力的教育活动。从微观着眼,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是以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价值塑造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体验和实践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育活动,着力突出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积极主动地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特征

1.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衔接性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是基于大力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教育改革而提出的,是对幼小科学衔接的具体、可操作的指引。因此,衔接意识或衔接性是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根本属性和重要特征,一方面体现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关系上,主要包含五个要点:一是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突出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方式相衔接,教师的“教”应追随、支持和引导儿童的“学”,尊重儿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6];二是强调与幼儿园教学氛围相衔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友好的生生关系,创设包容与互助的学校氛围[7];三是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知识的衔接,减轻一年级学生知识学习的负担,纠正超前教育与盲目追求进度的错误做法,以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价值塑造为教学的价值导向;四是要求与幼儿园评价机制相衔接,由形式多样的过程性评价代替传统纸笔测试的结果性评价,打破学科界限,更好地实现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五是注重与幼儿园教学条件相衔接,教学条件作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注意小学和幼儿园教学工具的配置与使用频率,也要关注师资力量的配备,尽量缩小小学入学适应教育阶段的师生比,进而更好地关注到儿童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系统上。首先,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家庭教育一直是为学校教育提供基础、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的载体,它关系到劳动教育、体育、美育、自然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8];其次,学校教育是教育主阵地,具备专业良好的教学条件,凸显出教育的标准化与同质化,家庭教育清晰定位儿童性格需求,积极创设个性的、非专业性的教学条件;再次,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以开展实践和体验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此教学模式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资源整体优势,学校聚集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制度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反映了当地社会、人文、经济的发展,因而整合开发家庭资源,并将其融入教学中很有必要。综合来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导,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拓充,二者的衔接是有效开展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必然条件。95F84547-22D7-41A7-95B4-4F1C30819F91

2.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体验性

一般而言,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直接感知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探究与体验更能激起儿童的学习兴趣[9],所以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重点在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小学入学适应教育重点任务的实现依托课堂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因此其特征包括体验性,具体表现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面。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体验性目标,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行,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10]。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目标在于推动幼升小儿童完成身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在适应过程中生成体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课堂教学方式变接受式教学为发现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体验,落点不在于获取常量知识,而是要于体验活动中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塑造价值、提高能力,为之后的学习生涯奠基。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教学评价同样具有体验性,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教学评价是多方协同进行的,以提升教学效果,优化、规范儿童行为为目标,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其他评价方式为辅的,具备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目标多元的特点。

3.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主体性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要求学校、教师尊重儿童主体地位,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顺应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指导与帮助,进而加快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这里的适应是有前提条件的,它是指以儿童自己的速度与方式逐步适应,学校不能一味提高或是统一适应要求,催促儿童过快生长,应遵照“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尊重并支持儿童的个性需要。由此可见,小学入学适应教育解决了一般教育中存在的儿童主体地位体现不彻底的问题,凸显出主体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根本上扭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培育”与“服务”学生的过程,所谓“培育”是以承认儿童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不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态赋予儿童[11];而“服务”是在尊重儿童自己赋予的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为其自主生长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活动。二是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主体意识,在育人过程中不仅平等地对待儿童,将自主权归还儿童,更理解到“儿童主体”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而是指家长以建议者的身份帮助儿童学会用适宜的方式学习,通过适合自己的手段解决问题。三是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积极创设条件,拓展“儿童主体”的发挥空间,加大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合作力度,设计具有层次性、变通性、趣味性和操作性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育儿童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四是儿童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以实践活动助推儿童发掘自身潜能,初步建构主体意识,以过程性评价引导儿童找准自我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夯实主体意识,以自主选择的方式彰显儿童发展的主体性。

三、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实现路径

1.尊重儿童主体,贴近儿童现实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强调从儿童本位出发,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体而言,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提出准确抓住了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尊重儿童,依据儿童自身特性,着重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和优良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而丰盈人的个性化发展和完成人之为人的社会性。

因此,实现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路径包括“尊重儿童主体,贴近儿童现实”。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应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可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小学要树立銜接意识,主动与入学儿童先前的幼儿园相链接,了解园内的办学特点、理念和环境。其次,小学教师应及时与家长、与儿童沟通,充分把握儿童的情绪特点、学习状况和内心想法,基于儿童的真实状况,积极调整入学儿童学前课程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当然,教师还应具备捕捉儿童独特优势和兴趣的敏锐力,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现实,侧重选择培育模式,进而给予入学新生最大的包容与最有效的支持,最大程度上消除入学新生的不安全感,为儿童的未来发展积蓄无限潜能。另一方面,须把“尊重儿童主体,贴近儿童现实”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使其成为一种教育观念。首先,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入学儿童的教育都必然尊重其主体个性,贴近其现实生活,不得基于自身主观信念与意愿而调整。其次,要在全域内形成“尊重儿童主体,贴近儿童现实”的教育习惯,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观念外化的发生。

2.培育创新人才,拓宽育人路径

科技时代,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是教育肩负的重要时代使命,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提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内涵决定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培育创新人才,拓宽育人路径”的前进方向。首先,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基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提出,旨在为儿童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完整的教育。其中,道德的教育和规范的习得是培养儿童完善的人格、健康的思想和创新的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以体验式活动、探究式活动为主要方式,它鼓励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亲身实践,合作建构,从而促进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再次,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是基于儿童本位、满足儿童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教师、家长及社会三方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根据儿童个性因材施教。这意味着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基于儿童长处和兴趣所向,指示其长远发展方向,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提供可能。最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是以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这意味着,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带动下,学校将形成涵盖“认识身心、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高质量育人体系,这是对学校育人内容、育人路径的再丰富、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培育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创新人才的过程。

3.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直以来,教育改革都是保证我国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回顾总结以往的教育改革工作,分析其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发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长期存在认识上偏于一隅、未调动改革主体积极性等问题,与改革目标、教育发展相对照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12]。在此背景下,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再出发的标志[13]。95F84547-22D7-41A7-95B4-4F1C30819F91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是“双减”之后深化教育改革的又一信号。一方面,这是由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育人目标决定的,它以全面贯彻党的育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这不仅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这是由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育人模式倡导的,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希冀教育尝试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主线、通过深度体验生成核心素养的教育探索[14],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强调以儿童为主,关注个体差异,注重通过探究式、体验性学习促进儿童深度学习的发生,因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育人模式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是适配的,坚持其育人模式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综合来看,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实现确实能在一定意义上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因此,“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推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又一必然路径。要实现此目标,一方面,需坚持其育人目标和育人模式,从根本上把准未来航向;另一方面,要着力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特色,始终贯彻“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课堂去死板、增活力,提高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李子建,石鸥,等.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22(01):24-35.

[2] 周洪宇,李宇阳.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2022(01):1-13.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04):38-54.

[4] 张建银.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小衔接——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期的实践策略探索[J].中小学校长,2021(12):58-59.

[5] 肖堃.儿童立场上的教师:长大的儿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角色定位[J].华人时刊:校长,2021(02):42-43.

[6] 李相禹,刘焱.师幼比对幼儿园集体教学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6(05):3-14.

[7] 刘亚荣,高艳,张俊.小学入学适应课程构建与初步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21(11):21-24.

[8] 刘利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J].中国教育学刊,2017(07):43-47.

[9] 黄静.在体验活动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21(04):93-96.

[10] 李文龙.立足课程标准叙写体验性目标——以七下第一单元“青春时光”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2):34-36.

[11] 项贤明.塑造儿童乃教育学之原罪[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5):94-103+168-169.

[12] 吴全华.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应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Z2):1-6+22.

[13] 陈先哲.“双减”:中国教育改革新起点[J].人民周刊,2021(18):74-75.

[14] 李希贵.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育人模式的思考[J].基礎教育课程,2021(Z1):10-14.

[责任编辑:白文军]

*该文为2020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信息技术时代课堂教学变革与融合路径研究”(CX20200512)的研究成果95F84547-22D7-41A7-95B4-4F1C30819F91

猜你喜欢

入学高质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入学通知书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五行真经